○委员风采○
爱心撑起「纱嫂之家」□ 景 明——记郑州市中原区政协常委、河南省“十佳”再就业先进个人罗新代 1998年2月24日,
政协郑州市中原区五届一
次会议上,一位新当选的年轻人格外引起政协委员们的注意,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创办的“纱嫂”快餐在郑州出了名,更主要的是他带领下岗工人走出了一条“下岗再就业,上岗创辉煌”之路。他就是郑州“纱嫂”快餐店经理、河南省“十佳”再就业先进个人罗新代。罗新代也曾是一名下岗工人。他1989年从郑州
张子强老婆照片市第十服装厂下岗后,决
心下海弄潮。经历了几年
的风风雨雨后,他当上了
广电部在深圳一家公司的经理,出有车、居有房,应该算是很不错了,可罗新代总感到还应该做些什么……1995年10月,罗新代从深圳回到郑州。一天,他去看望哥哥,发现嫂子神情抑郁、闷闷不乐。一问,才知道她因纺织厂限产压锭下岗了。曾经有过辉煌历史、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纺织企业,
在市场、原料、价格的三重夹击下,步履维艰,有的破了产,一大批纺织女工下了岗……看着唉声叹气的嫂子,罗新代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也品尝过下岗后无着无落、焦虑不安的痛苦,打心眼里同情理解嫂子和像她一样下岗的纺织女工。这些纺织女工大多已经成家,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家庭担子重,再就业特别困难。“应该把她们组织起来,让这些女工走出困境,有所作为。”罗新代这样想着,心里亮堂了。经过市场调查,罗新代拿出多年的积蓄,在郑州市建设西路上开了家面积300平方米、可容纳140多人同时就餐的快餐店,店员全部聘用下岗的纺织女工,店名就叫“纱嫂快餐店”。招聘广告一贴出,200多名下岗女工蜂拥而至,经过考试,录用了多名。
没过多久,当初挤着争着要来、经过考试才得到再
就业机会的“纱嫂”就走了几个。这几个人,有的是捧着“铁饭碗”吃惯了“大锅饭”,有的是不愿当“侍候”人的服务员……
这件事给罗新代很大的触动,下岗并不可怕,可怕
的是思想观念陈旧。如果不转变观念,即使为下岗的人
们打开再就业的门,他们也会在门前徘徊,在困难面前
却步。
罗新代给留下来的14名女工开了个会,他说:“现
在,餐饮业竞争激烈,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没有贡献
就没有地位,你们一定要为下岗女工争口气,干好工作。”一席话,说得大家连连点头。为了增强大家的危机感、责任感,罗新代在统一发放的白围腰上印上“下岗女工再就业”几个红的大字,在快餐店的橱窗玻璃上写上“下岗再就业,上岗再辉煌”的标语。罗新代把“纱嫂快餐店”当作自己的家,像对待亲人那样对待每位“纱嫂”。他努力在店里营造一种“家”的氛围。他按年龄顺序排出“大嫂”、“二嫂”、“三嫂”……大家平时都以此称呼。罗新代记住了每位“纱嫂”
的生日,无论多忙都尽量为其过生日;逢年过节,向大
家赠送礼品;遇到下雨下雪天,用“面的”把她们一一送
回家去;不论谁有困难,都热情相助。“二嫂”王荷花父
母双亡,丈夫也因病撒手而去,罗新代破例每月多发
100元工资,让她女儿双休日和员工一道吃午餐;“六
嫂”陆越凤家庭困难,罗新代设立烙饼套餐项目,让她
家人加工烙饼,然后按市场价收购。用爱心撑起这个
“纱嫂”之家。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纱嫂”们十分珍惜快餐店这
份工作,把顾客真正当作了上帝。“纱嫂”们微笑、亲切
的服务,“纱嫂快餐店”独特的风味、优惠的价格、整洁
舒适的环境,招来了一批又一批的顾客,每到就餐高
峰,店里座无虚席。
快餐店的生意红火了,“纱嫂”这个商标也叫响了。
几个商家跑来罗新代,想购买“纱嫂”商标的使用权,
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如今他仍在为下岗纺织女工的再
就业奔走着,他现已投资30万元,成立“纱嫂”干洗织
补中心,那时将会有100余名下岗纺织女工走上新的
工作岗位。他说“为下岗职工服务,这条路我走定了。”《中州统战》年第6期20:191998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