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经》有世界最早(公元前2137年)的日食记录,
  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测定木星绕天一周的周期为12年。
  公元前十四世纪,中国殷朝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中已有日食和月食的常规记录,以及世界上最古的日珥记事。
隋文静韩聪为啥不是情侣  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国殷末周初采用二十八宿划分天区。
  公元前十一世纪,传说中国周朝建立测景台,最早测定黄赤交角。
  中国《诗经·小雅》上有世界最早(公元前776年)的可靠的日食记事。
  自公元前722年起,直至清末,中国用干支记日,从未间断。这是世界上最长久的记日法。
  公元前约700年,中国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上已有彗星观察的记载。
  公元前七世纪,中国用土圭测定冬至和夏至,划分四季。
  公元前687年,中国有天琴座流星的最早记录。
  公元前611年,中国有彗星的最早记录,这个彗星即后来得名的哈雷彗星。
  公元前七世纪,巴比伦人发现日月食循环的沙罗周期。
  公元前六世纪,中国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公元前585年,发生第一次被预测的日全食(古希腊 泰勒斯)。
  公元前440年,发现月球的位相以19年为周期重复出现在阳历的同一日期(古希腊 默冬)。
  公元前五世纪,提出日月星辰绕地球作同心圆运动的主张(古希腊 欧多克斯)。
  公元前五世纪,论证大地是球形的,认为晨星和昏星是同一颗金星。并提出银河是由许多恒星密集而成的(古希腊 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五世纪,提出月食的成因,并认为月球因反射太阳光而明亮(古希腊 阿那萨古腊)。
  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代,编制了第一个星表,后称“甘石星表”(中国 甘德、石申)。
  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已认识到日月食是天体之间的相互遮掩现象(中国 石申)。
  公元前四世纪,《天论》一书发表,提出地球中心说(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四世纪,提出宇宙的原子旋动说,认为宇宙是在空虚的空间中,由无数个旋动着的、看不见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古希腊 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三世纪,第一次用天文观测推算地球的大小(古希腊 埃拉托尼)。
  公元前三世纪,第一次测算太阳和月球对地球距离的比例,太阳、月球和地球大小之比,又提出太阳是宇宙中心和地球绕太阳运转的主张(古希腊 亚里斯塔克)。
  公元前二世纪,西汉《史记》中《天官书》一篇是最早详细记载天象的著作(中国 司马迁等)。
  公元前二世纪,编制了第一个太阳与月亮的运行表和西方第一个星表;发现岁差,划分恒星的亮度为六个星等(古希腊 希帕克)。
  公元前二世纪,中国汉朝采用农事二十四节气。
  公元前134年,中国汉朝《汉书·天文志》有新星的第一次详细记载。
  公元前104年,汉朝编造了《太初历》,载有节气、朔望、月食及五星的精确会合周期。这是中国历法的第一次大改革,但精度较差(中国 落下闳、邓平等)。
  公元前一世纪,西汉发明浑仪,用以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 (中国 落下闳)。
  公元前46年,罗马颁行儒略历(旧历)。
六级听力分值题型分值勇者斗恶龙3攻略  据《汉书·五行志》记载,公元前28年,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公元元年 ~ 公元1500年
  一世纪东汉时期,创制黄道铜仪,并发现月球运行有快慢,测定了近点月(中国 贾逵)。
  一至二世纪东汉时期,创制成水运浑天仪(即浑象仪或天球仪),测出太阳和月球的角直径都是半度,黄赤交角为24度。提出月光是日光反照的看法。在《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中,总结了当时的“浑天说”(中国 张衡)。
哥尔加湿器  二世纪,编制成当时较完备的星表,并首先发现大气折射星光现象(古希腊 托勒密)。
  二世纪,《伟大论》中用本轮和均轮的复杂系统,详细阐述“地球中心说”(古希腊 托勒密)。
  230年前后,三国魏时发现日、月食发生的食限,并推算月食分数和初亏的方位角(中国 杨伟)。
  330年前后,晋朝发现岁差,测定冬至点西移为每五十年一度,比西方准确。并作《安天论》,认为天之高不可量,但仍有其极限,诸天体自由运动于此极限之下(中国 虞喜)。
  四世纪,后秦时发现大气折射星光的现象,并给予正确解释(中国 姜岌)。
  五世纪南齐时,编制了《大明历》,首次把岁差计算在内,并精确测定了交点月和木星一周天的时间,是中国历法的第二次大改革(中国 祖冲之)。
  六世纪,北齐时发现冬夏太阳运行有快慢(中国 张子信)。
  中国民间流传隋朝丹元子著《步天歌》七卷,对当时普及天文知识起了很大作用。七世纪,唐初王希明纂汉晋志以释之。
  619年,唐朝编造了《戊寅元历》,改平朔为定朔,是中国历法的第三次大改革(中国 傅仁钧)。
  725年,进行世界上第一次实测子午线的长度(中国 南宫说)。
写作手法  八世纪初唐代,用梁令瓒造的黄铜浑仪测量星宿位置,发现星的黄道坐标和古代不同(中国 僧一行)。
  814年,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哈利发阿尔·马蒙组织下,在美索不达米亚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
  十世纪,精确测量了黄赤交角,改进了岁差常数,编制成更为精确的日月运行表(阿拉伯 阿尔·巴塔尼)。
  十世纪,编制哈卡米特天文表(阿拉伯 伊本·尤尼斯)。
  1054年,中国《宋史》中,有超新星爆发的第一次记载,该超新星的残骸形成了现在所见的蟹状星云。
  据《梦溪笔谈》,1067—1077年,宋朝卫朴等制订一种完全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历法“奉元历”(中国 沈括)。
  1088年,宋朝制造水运仪象台,是现代钟表的先驱(中国 苏颂)。
  1092年,宋朝的《新仪象法要》,是天文仪器制造方法的专著(中国 苏颂)。
  1247年,宋朝石刻天文图(现仍在苏州)是中国现存最古的星图(中国 黄裳)。
  十三世纪,编制伊儿汗星表(伊朗 纳西莱汀·图西)。
  1252年,编制阿耳方梭星行表(西班牙 阿耳方梭十世)。
  1276年,元朝制造了简仪等天文仪器十三种,全凭实测创制《授时历》,废除古代历元,是中国历法的第四次大改革,该历己和现代公历性质基本一样,于1281年颁布,施行达四百年左右(中国 郭守敬、王恂、许衡等)。
  1276年,元朝制造了天文仪器近20种(中国 郭守敬)。
  1385年,中国明朝在南京建立观象台,是世界上最早的设备完善的天文台。
  1420年,根据实测编制了恒星表和行星运行表(蒙古 兀鲁·伯)。
 
公元1500年 ~ 1800年
  1542年,提出太阳中心说,认为恒星天层不动,地球每天绕其轴旋转一周,并作为一个行星每年绕太阳运行一周。(波兰 哥白尼)。
  1543年,《天体运行论》出版,“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大踏步地前进(波兰 哥白尼)。
  1572年,发现仙后座超新星,是银河系里第二颗新星(丹麦 第谷·布拉赫)。
  1582年,西欧许多国家实行格里历,即现行公历的前身。
  1584年,《论无限性、宇宙和世界》出版,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说(意大利 布鲁诺)。
  1596年,发现第一颗变星(葡藁增二),它的亮度呈周期变化(德国 法布里许斯)。
  1600年,布鲁诺由于反对地心说,拥护哥白尼的地动说,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因此在罗马被教会烧死。
  1604年,发现蛇夫座超新星,是银河系第三颗超新星(德国 刻卜勒)。
  1609—1619年,根据第谷·布拉赫观测行星位置的数据,发现行星运动的三个定律(德国 刻卜勒)。
  1609—1610年,第一次用望远镜观测天象,发现月亮上的山和谷:发现木星的四个最大卫星,发现金星的盈亏,发现太阳黑子和太阳的自转。认识到银河是由无数星体所构成,为哥白尼学说提供了一系列有力的明证(意大利 伽里略)。
  1627年,编制了卢多耳夫星行表(德国 刻卜勒)。
  1631年,首次观察到水星凌日现象(法国 加桑迪)。
  1632年,出版《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论证了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是继哥白尼之后对神学和经院哲学新的打击,是近代科学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意大利 伽里略)。
魔兽剧情  1639年,首次观测到金星凌日现象(英国 霍罗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