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小说《黄壁纸》的批判接受史
作者:国春玲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2
        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家们对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生平、尤其是对她的代表作《黄壁纸》进行了大量研究。《黄壁纸》1892年出版,但直到1973年才受到关注。自受到关注后,各种批判观点层出不穷:版本的异议、文本的误读、男权医学界的敌视与歪曲、女性主义新论等等。就此,本文作者追溯了《黄壁纸》的出版史、批判史及接受史,进而全面剖析了这部小说的接受史。
        关键词:出版史;接受史;男权;女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2-0-01
        一、《黄壁纸》备受争议的出版史
        《黄壁纸》一经出版,多种版本并存。吉尔曼生前(1860-1935)至少有8个版本;而在被列为女性文学经典作品1973)之前,又出现了大约12个版本。就此,肖恩·让提出了双重文本说以冲破传统的单一文本说,使吉尔曼原稿的价值遭受质疑。随后,朱莉·贝茨·道柯进行了更深入的版本研究。他以新英格兰杂志版本为蓝本,对小说文本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后生成新版本。他强调,新英格兰版本是复本,是吉尔曼丢失手稿后补写的版本,虽然受出版商认可,但并不权威。然而,肖恩·让抗议道,出版业一向依据作者原稿,即杂志版本与原稿出处不大,而道柯的言论无视了吉尔曼的版本权。虽然版本众多,但多以梅纳德的书籍版本或新西兰杂志版本为蓝本。尚未有证据表明吉尔曼干涉了版本的审核工作。事实上,1890年时吉尔曼把手稿复本寄给了威廉·迪安·豪厄尔斯,但豪厄尔斯拒绝了她的出版请求并将副本寄回。他的理由是:作品内容过于沉重,出于对读者的关切,本人只好拒绝出版请求。不久后,吉尔曼把作品转交给了新英格兰杂志社的奥斯汀,作品被刊登(1892)。研究表明,由于当时吉尔曼名声尚小、资金不足,外加作品内容的与众不同,这部作品未能在批评界引起巨大反响,吉尔曼也就没有对这部作品进行再版,以致其他出版商有机可乘,对这部作品多次进行了所谓的权威性的更改。
        二、《黄壁纸》的批判史
        《黄壁纸》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个年轻妻子兼母亲所遭受的父系社会的压迫的故事:医生诊断她患有心理疾病并对她采用休息疗法。长期面对着墙上的黄壁纸,使她不断产生幻象直至精神崩溃。小说刚发布时,评论界泰斗海迪斯说这本书是一部爱伦坡式的惊悚小说。当时吉尔曼也强调小说的爱伦坡式特征。豪厄尔斯声称《黄壁纸》使青年读者毛骨悚然。恐怖小说家则赞誉它恰如其分地刻画了一个困顿在闭塞壁纸屋子里的女人的疯癫
        吉尔曼坦言:《黄壁纸》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有医师发表声明说描述女性精神衰退的文字不宜发表不经反对与严审,这样的作品岂能被出版?。评论家海迪斯认为这本书极其危险,理应受到医学界声讨。实际上,据吉尔曼坦言,真正佐佑《黄壁纸》写作意图的罪魁祸首是当时显赫的神经病学家威尔·米契尔。她旨在控诉米契尔的休息疗法,以使像自己一样的患者远离魔爪。然而她的评论不失偏颇,仅为一家之言。
        三、《黄壁纸》的重新审读
        1973年起,女性主义作家将《黄壁纸》正式列入女性文学作品,《黄壁纸》开始受到众多评论家的青睐。海迪斯一改常论,赞它为女性作家独具匠心的宣言,是对父权社会的申诉。这部作品之所以受到重视,与女性主义作家竭力挖掘些边缘作家作品关系密切。后来,
评论家运用心理学理论,从吉尔曼生平出发,研究她的病痛史及史,重新探求了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他们探究了吉尔曼笔下女性角的歇斯底里特征:女主人公的病症不被直接书写,而是通过她闲时写的文字来暗示她的精神的虚幻与非理性。
        四、结语
        吉尔曼的《黄壁纸》是美国文学史上除了凯特·肖邦的《觉醒》外的最经典的由被批判变为被颂扬的女性文学作品。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对《黄壁纸》的出版史及批判史的研究大多源于吉尔曼的传记、海迪斯的评论,因此,疏忽与偏执之见不可避免。而女性主义作家对这部作品的重新挖掘又过于注重它的女性意义层面,可能忽视了它的文本意义层面。因此,《黄壁纸》有待于评论家的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蕾哈娜登杂志封面吉尔曼·夏洛特·珀尔金斯. 《黄壁纸》[ A] . 朱虹选编. 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 C]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2]王丽莉.《论美国女作家吉尔曼的黄的壁纸[J].外国文学研究. 1995.01.
        [3]Carl N. Degler “Charlotte Perkins Gilman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eminism”. American Quarterly Vol. 8 No. 1 Spring 1956), pp. 21-39.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