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4.03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思考新时期的大学校园建筑如何满足社会对教育发展要求,更要深入研究大学校园规划与社会、师生间的联系,建造低碳、绿、节能、智慧的大学校园,促进高等教育事业长远发展[1]。这才是设计师的使命和目的。
1 新时期大学教育理念和东方理工大学
新时期高等教育正在经历时代变革——从独立学科到交叉融合,从学习共同体到创新共同体,都带来办学模式、学习方式、空间范式的深刻变化。东方理工大学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创新型高等院校。学校选址位于宁波甬江北岸,毗邻宁波大学。基地东西狭长,并被高架、水系、地下管线分割。校园规划总用地2 300亩(约1.5 km 2),总建筑面积110万m 2,本硕博学生总数1万人。
学校以“科创智芯”为目标,引领甬江科创大走廊。垂直甬江的中轴连接校园核心与产业核心,并将滨江绿带、高校带、产业带连接为整体,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格局,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校园以“枕水长卷”为特,顺应河道地脉走向,保留绿廊,理水围岛,变东西狭长的基地劣势为优势。隔江回望,校园建筑与水绿相间,描绘出绵延4 km 的滨江画卷,并将助力东方理工成就百年经典的梦想。
2 东方理工大学校园规划设计
2.1 多元混合及学科融合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共享理念,校园功能布局跨越1.0版的大分区模式、2.0版的大组团模式,采用不同专业学科、不同年级大融合的3.0版本,形成“一心两团、七星连珠”总体格局。
“一心”指教学科研区,包括位居校园中轴的科教共享核,工、商、理、信四大学院与文博中心和人文社科组合为三个学术岛,分居两侧。
摘要 新时代下,大学校园规划理念正在快速变化,这种改变
在很大程度上跟随着数字技术革命而来,也深刻影响了师生的日常生活模式。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为广大师生提供安全、舒适、共享的学习和生活的校园环境,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重点。基于此,结合笔者工作实践,首先分析了新时期下的大学教育理念,然后结合东方理工大学校园规划案例,就学科融合、绿低碳等方面对新时期研究型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进行分析及思考,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借鉴及启发。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规划设计;校城融合;多元复合;持续
共生
中图分类号 TU984.14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9892/jki.csjz.2024.03.40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concept of university campus
planning is changing rapidly, and this change largely follows the digital technology revolution, and also profoundly affects the daily life pattern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How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lanning to provide the major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th a safe, comfortable, shared learning and living campus environment is the focus to be considered currently. Based on this, combining with the work practice of the author, the paper firstly analyses the concep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then combines the campus planning case of Easter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o analyze and think about the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s, green and low-carbon aspects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research university campus in the new era. It is hoped that the paper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relevant personnel.Key words university campus; planning and design; urban-campus integration; multi-compounding; sustainable symbiosis
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的重视,近年来国家不断投入巨资建造了大批大学,有力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在新时期高等教育如何在传承历史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包括对教学方式、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等的改革,使其与社会需要更紧密联系,为社会提供合格人才,这些不仅是教育界面临的问题,也影响到对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基于此,作为设计师,在
作者简介:张大园(1988—),女,工程师,研究方向:城市设计、校园设计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新时期研究型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思考
——以东方理工大学校园规划为起点
Thinking about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esearch University Campus in the New Era: T aking the Campus Planning of Eastern Institute of T echnology as the Starting Point
张大园
Zhang Dayuan
181 2024.03 /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建筑设计·理论
“两团”指东西两个生活组团,分设两座师生活动中心、九大书院及体育场馆,酒店会议、院士楼、教师公寓临江点缀。考虑风环境及城市轨交影响,校医院、能源中心、动物房等后勤功能建筑设于东北角。
“七星连珠”指一条活力廊横贯东西,串联六大功能组团及校园东端预留用地。300亩(约0.2 km2)的预留用地是学校未来发展的战略留白。
通过围绕校园核心的交通枢纽环和向外辐射的次级路网,将场地内零散的区块、多个校园组团相互联系起来,让整个校园的交互串联更为丰富、高效(见图1)。
科教共享核名曰“甬礼方院”,是学校未来的功能中枢与形象窗口。方院以甬潮广场大草坪为核心,以图书行政楼为对景,两侧交叉研究中心、公共教学楼对称布局,端庄大气,气势恢宏。
“鄞乐、宁书、明数”三大学术岛均采用围合布局,强调交流共享与学科交叉融合。利用相对低洼的原始地形特征,堆设绿台基,提升标高。平台上为主活动基面,设教学实验、科研平台、院系办公等功能;平台下围绕下沉庭院设车库、休闲、运动、实验等辅助功能。
两大生活组团分居校园东西,各布置本硕博混合的九大书院,并以宁波浪漫经典的历史书院命名。生活组团同样采用多首层平台体系,中部设活力内庭院,并以草坡自然过渡。师生活动中心位于上下课必经之路,并设大活、食堂、教育超市等综合服务功能[2]。
2.2 致敬传承,百年经典
本项目中,建筑造型致敬百年校园建筑的经典比例与构成,通过立面材质的组合与虚实节奏的变化,创造出大气稳重而又不失优雅灵动的建筑形象。整体校园建筑风格有机统一,同时富有变化。建筑从中轴向东西两翼自然过渡:一是建筑体量从中轴大尺度过渡到中小尺度,突显核心建筑的标志性;二是
建筑形态从中轴方正对称、端庄典雅的体量,过渡到灵动跳跃、自由活泼的体量;三是建筑材质,从中轴传统经典红砖过渡到红砖与浅混搭,体现教学区学术氛围与生活区休闲趣味的差异性。
其中,最有特的建筑是位于学术岛核心区域的图书馆,作为百年校园最核心的精神堡垒,设计采用了经典的四轴对称向心布局的建筑体量,从下到上形体依据功能逐渐缩进,并在最顶端形成一个十分具有象征意义的穹顶造型,该造型既符合校园会议室的功能要求,同时在校园中心点上也形成了一个精神制高点。
校园建筑的立面通过对红砖的创新性使用致敬了百年经典校园,其中外侧红砖墙与内侧砌块墙组合的复合外墙体系大幅增加了外墙热阻,有效提升了保温隔热性能,形成了兼具经典外观效果与生态节能效果的高性能围护结构。
2.3 绿生态及可持续发展
在营造校园环境时,要先对园区及附近的自然环境进行分析,如河流、绿地、山川等,对这些自然因素要坚持以保护为主、规划为辅的设计原则,再根据功能分区,对校园进行生态环境规划及布局[3]。此外,要合理规划人工绿化功能区,通过运用美学设计,使其与自然资源有效融合在一起,最终把校园环境打造成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生态可持续的人文景观。根据原有地势高低特点,增加校园日照效果,确保房屋有足够进深,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照明能源浪费。校园地下空间要实施浅层利用及开发,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此外还可构建多维空间交通体系,保证校内交通高效、顺畅、安全运行(见图2)。
东方理工大学结合城市廊道和汇水线,设置规模化的南北向引流绿廊,自然切割场地为三个片区,同时结合场地原始水系,将场地切割为四个海绵花园岛屿。在暴雨时节,逐级拦蓄地表径流,增加流域调蓄能力,减缓中下游内涝,创建安全韧性、呈现动态两栖景观的临山海绵之城。
江岸—校区—产业园三类空间形态、三种创新价值,造就了甬江独一无二的创新雨林生态。沿海岸带布局科研重大创新平台,形成中部科研带与北部智创产业带双轴驱动的空间格局,面向未来的同时,校区秉持着生态文明建
设理念,激活滨江临水生态发展轴,打造甬江北岸创新源,图1 东方理工大学整体效果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82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4.03
实现镇海的完型发展。
在东方理工大学的校园规划中,有机整合了原有的山林、湖泊、绿地等,把校园建筑融入绿环境中。此外,校园建设充分考虑并结合周边绿脉和原校区核心景观,打造整体共融、生态绿化的未来校园。
2.4 合理分布建筑场地与空间功能
在进行大学园区结构和功能规划设计时,要考虑与城市相呼应,充分利用场地资源,科学划分教学区、生活区等功能模块,使其排列紧密,能营造浓厚的学习及信息交流氛围,为广大师生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及生活、休闲活动场所。大学园区要为园内人社交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园区规划时,需要合理安排相应的建筑面积及空间,用于绿地和广场等的建设,满足师生工作学习需要。如构建集会型空间,可方便在特殊时间或节日等开展较为大型的公共活动;建立交往空间,则方便小型活动或班级活动的开展等[4]。
2.5 单体建筑新颖独特
在进行园区内单体建筑设计时,必须在保证建筑具有相应功能的基础上,遵循满足人的使用需求、经济美观、实用原则。根据园区所在城市文化特点,设计建筑物形体和立面,使其与城市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如建筑设计中,应根据当地的建筑文化、风格等进行设计。在考虑建筑墙体颜时,则应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周围环境等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建筑立面应呈现美观、大方、新颖等特点,同时做好细节的把握。
东方理工大学图书馆位于文化礼仪轴,坐北朝南,中心对称,水平向舒展的大尺度体量与交叉研究中心围合超大入口广场,致敬百年经典的校园气质;图书馆上下错动的盒子与教学实验室从中轴向东西两侧天际线叠落,衬托入口建筑的向心性;该结构造型新颖,立意明显,调明快,成为校园标志性建筑(见图3)。
2.6 低碳、节能
要实现校区建筑节能设计,要充分利用园内原有场地、朝向、自然环境等因素,节约能源及资源,合理确定建筑物的体形、楼距等,确保建筑物内部拥有足够的通风及日照效果。另外,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可采用被动式能源策略,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如架空层、被动式遮阳。
建筑物还可考虑利用新能源如太阳能等,减少能耗。建筑所用的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环保节能作用,如采用阻燃效果好、导热系数小的环保材料等,使建筑物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性能(见图4)。
图2 东方理工大学绿生态设计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3 东方理工大学图书馆(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4 东方理工大学体育馆(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83 2024.03 /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建筑设计·理论
东方理工大学体育馆建筑采用双银低辐射节能玻璃、聚碳酸酯板、光伏屋面、自然通风等节能材料和技术,力求满足近零能耗、低碳、节能的要求。
2.7 交通组织安全、便捷
不断优化园内交通设施,为校内车辆走行及师生出行提供安全的交通环境。如果园区内面积较大,还应考虑设置代步车,为师生出行提供交通便利[5]。
本项目中,校园采用“步行优先、车行外置”的交通组织,通勤道路环绕外围,并根据区域交通人流来向设9个校门。礼仪校门开向南侧滨江路,直面甬江;日常通勤校门开向北侧宁镇路,进出便捷。校园倡导智慧出行,通过“东方云线”无人驾驶智慧校车公交系统解决日常通勤,可结合手机信令查询到站时间或动态调整发车频次。
校园通过空间句法模拟人流热点,打造立体化、多层级的慢行网络。串联多个平台的活力廊横贯东西,
并向南跨越滨河路直达滨江公园。临河跑步道不仅连接各类运动空间,更成为师生欣赏校内外美景的风景线。
2.8 智慧校园
随着信息技术及智能化技术快速发展,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新时期大学校园建筑设计时,应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及智能化技术,实现“智慧校园”。
一是构建校园信息平台,通过建立数据库,实现数据收集及上传,实现对校园进行全面管理及远程监控。
二是建立智慧教育系统,方便远程教学、上课、线上考勤、线上师生互动、学校日常管理等。此外,还可以利用学校的智慧系统查校内各类信息,如校内建筑物地址、路线图、食堂菜单、校园活动。
三是建立智慧安全系统,通过构建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及人脸识别系统等,实现对校全区域范围内进行监控,如公共空间、道路交叉口、隐蔽区域、来校人员等的监控,保证校园安全。
四是构建智慧交通系统,如设计交通控制中心、停车场智能指引等,使校内交通设计更加人性化,交通出行更方便。
3 基于新时期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思考获得的启示3.1 重视校园与城市的关系
一般而言,城市与校园的边界不清晰,甚至是模糊的,这种形式需要诸多考究的设计和管理制度共同支撑,需要大学以“欢迎”的姿态镶嵌在城市中。国内目前大部分大学校园还处于封闭管理的阶段,在具体规划过程中,应以校兴城,以城促校,和谐发展,共同繁荣,实现“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当代城市规划发展目标。
3.2 关注使用者
新时期下,大学的校园规划应将使用者,包括学生、教师的使用感受放在设计目的的首要位置,并且这样的使用感受是在充分尊重和理解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总结而保留下来的一些设计经验。另外,要求大学具备欢迎所有人的姿态,因此也考虑了各种不同类别的教工,采用不同交通工具的人员,以及对残障人士的关怀。这些设计不同于当前的一些大学校园设计,从“概念”和“轴线”出发,新时期下的校园规划可以说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6]。
3.3 宏观与微观并重
每个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在新建建筑上是传承旧建筑,还是建立全新的现代建筑,一直是纠结的、两难的选择。
不过,从一些大学的规划中可以非常明确地到答案,首要原则是尊重历史建筑,该保留的、该保护的
一律不得改建,但是也明确提出不得照搬原有建筑的元素和符号,鼓励创新,同时也要总结校园历史建筑的共同的特,让新的建筑不能在建筑体中显得突兀。因此在规划文件中,需要研究大量的建筑模式语言来指导校园新建建筑设计。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为加快建设高水平的大学,近年各地政府部门均投入巨资,对原有大学进行改、扩建或新建,其办学规模、建设面积、空间布局等不断增加。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相关的规划设计人员应在充分研究新时期大学办学理念及要求的基础上,对大学园区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校园多样化、生态化、人文化及智慧校园的需求,为广大师生建造安全、舒适、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生活环境。本文结合东方理工大学项目,对此类校园的规划设计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希望可以抛砖引玉,促进行业人员的探讨研究和重视。
参考文献
183组合[1] 陈达兴.探析绿大学校园规划的设计策略与实践[J].低碳世界,
2019,9(05):210-211.
[2] 涂嘉欢,张弛.绿校园理念下的设计实践与探讨:北京理工
大学良乡校区规划改造设计[J].城市住宅,2018,25(12):
88-91.
[3] 江立敏,潘朝辉,王涤非,等.《迈向世界一流大学——从校
园规划与设计出发》后记与展望[J].当代建筑,2022(07):
46-52.
[4] 刘欣华.将开放、融合的教育理念融入校园规划中:以上海科技
大学新校区的规划设计为例[J].当代建筑,2022(06):139-
141.
[5] 何钧仪.谈现代大学建筑环境与人文精神的本质联系与互动[J].
艺术品鉴,2019(17):307-308.
[6] 徐菁媛,李竞杰.现代景观设计对于大学校园人文构建作用产生
的影响:以某地警官学院为例[J].现代园艺,2020,43(05):
184-185.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