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书关于古稀花甲期颐
古稀,对应成语“古稀之年”,那古稀之年又是多少岁呢?古稀也叫“古希”,“人生七十古来稀”,说的就是一个人到了70岁的年纪。
一个人活到了70岁,算是高龄了,尤其是在人均寿命不高的古代,就更加稀少了,因而古人认为人活到70岁,是很稀少的,故而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关于古稀最经典的一句诗是“诗圣"杜甫的《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明朝唐寅(唐伯虎)为感慨自己活过了“古稀"而填了一首《七十词》∶“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二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古代活过70岁的“古稀"老翁等学问大家,堪以稀少称奇。而他们在古稀之年回首往事时,如果毫无建树,仍不免长嘘短叹,唏嘘不已。
1000多年前的学问大家中,古稀者寥寥无几。但数百年前与唐寅同时代的名家如《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三言"作者冯梦龙、书画家郑板桥等,都过了古稀之年,而现代古稀者更是遍地都是。
花甲,对应成语"花甲之年”。那花甲之年到底是多少岁?这涉及到古代的干支纪年法,它是以天干和地支依次错综来搭配的。这较为复杂,我们的父辈对此很熟悉。
简单说下甲循环,古代以10天干配12地支,以60为一循环,有6个甲,分别:甲子、甲成、甲申、甲午、甲辰、甲寅。这样一个循环,古人称为周甲,又称“花甲”。
接下来,依此类推即可。古代用这种方法来纪年,60年周而复始,后来也就用“花甲"来代称60岁了。相关的成语有“年逾花甲”、“年登花甲”等。
唐代诗人赵牧,在《对酒》中写:“手掇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范成大在《丙午新正书怀》中写:“祝我縢周花甲子,谢人深劝玉东西。"这里花甲就指60甲子,也叫"花甲"。
清代孔尚任在《桃花扇》中这样写古稀之年是多少岁:"年时此日,问苍天,遭的甚么花甲”,这里“花甲”就是指年月、时代了。
还有,《说岳全传》第六十四回:
“凡有人祭奠的,必是叛臣一党,即要孥去问罪。况且行文画影,有你面貌花甲,如何去得?”这里“花甲”指年纪或年岁。
综上,这里花甲不是指吃的食物,花甲一般有3个意思:一是指六十甲子即60岁,二是指年月、时代,三是指年纪、年岁。但我们一般称花甲为60岁
期颐,读意为qi yi,对应成语“期颐老人”。期颐老人,一般指100岁的老人。期颐这个词形象、生动,期是期待、指望,颐是供养、赡养。期颐合起来,意思是:100岁老人饮食起居等都不能自理了,一切都期待他人来供养与照顾。
期颐也是有出处的,《礼记.曲礼上》记载:“百年曰期、硕”。
郑玄解:“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孙希旦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
百岁,在古代与现代,都是少之又少的高龄高寿,古时称百岁为“期颐之年”,我们现代也没有这样文络络地称呼或形容百岁老人了,除非是在文学作品当中。
期颐一词,最早源于汉朝戴圣编辑的《礼记.曲礼篇》中,我们一起来学习下古代是如何从小到老来称谓的。
66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日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日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廿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百年曰期,颐”,是说人生以百年为期,因此称百岁为“期颐之年”。颐就是颐养,我们还对一个成语非常熟悉,那就是"颐养天年”。
“期颐之年”,还有一个近义词叫做“颐养人瑞”,同样也是指百岁老人年事已高,需要或指望儿孙等来供养、赡养。
“期颐之年"这个词说明了我国古代的孝文化,人们对于哺育、养育儿孙们成长的老人,在他们含辛茹苦了一辈子后,更要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要让老人寒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