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发式和年龄
作者:***
来源:《中学生阅读·初中·中考》2020年第03期
古稀之年是多少岁 古人一般蓄发,对发式颇为讲究。各个时期,人们以自己对美的理解,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发式。不仅如此,与今天不同的是,古人的发式还与年龄有着密切的关联。
少年儿童的发式有“垂髫”“总角”等。“髫”,古代指儿童下垂的头发。“垂髫”,即头发下垂。古籍中常以“垂髫”“髫岁”“髫年”“髫龄”“髫龀”等指儿童。如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诗经·卫风·氓》写了一个遭遗弃的女子,她回忆夫妻兒时的友情欢乐,无限感慨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意思是想起童年时的欢乐,天天是欢声笑语。当初信誓旦旦,不想今日你会变心。其中的“总角”就是把头发分两边向上束成羊角状,后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诗经·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guan)兮。”“总”是束发的意思。“9p”,《现代汉语词典》:“形容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礼记·内则》中写了周朝少年
儿童清晨起床时的活动:“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徒、(xT,古代束发的布帛)、拂髦、总角……”“髦”,古代儿童下垂至眉的额发。“拂髦、总角”,即拂去额头髦上的灰尘、整理好髦,缠束好头发。
古代一般称十五岁以上的少年为“成童”。《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或谓八岁以上。《毂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范宁注:“成童,八岁以上。”“束发”,即束扎发髻,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于是就以“束发”代指成童之年。明朝归有光:“余白束发读书轩中。”是说十五岁起在轩中读书。
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就算成年了。成年的男子要行冠礼,就是把头发在头顶上结成一个锥形的髻子,戴上冠。“弱冠”,《释名·释长幼》:“二十日弱,言柔弱也。”《礼记·曲礼上》:“二十日弱,冠。”“冠”“弱冠”“弱岁”“弱年”都是古代男子约二十岁时的称呼。袁枚《祭妹文》:“予弱冠粤行。”是说我二十岁(弱冠之年)去了广西。女子成年时要行及笄礼,《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是簪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行笄礼后的女子,把头发结成髻,用簪子插住。
(选自《咬文嚼字》2018年第7期,有改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