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视频节目《陈迪说》中的“错位”分析
成晓雨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摘 要:新京报旗下的新闻评论视频节目《陈迪说》制作精良,观点新锐,然而传播效果不佳。本文基于伯克戏剧理论模式,从目的、传播者、手段、场景、传播行为五要素对《陈迪说》作文本分析,发现节目中存在受众定位“错位”和内容传递“错位”的现象。进一步研究后发现,短视频媒介对高密度、高丰富度的内容承载力不足,节目缺乏对用户消费场景的规划,这是导致“错位”出现的原因。
关键词:伯克戏剧理论;新闻评论;视频新闻;《陈迪说》
2016年9月,新京报与腾讯视频合作推出了“我们视频”,《陈迪说》为“我们视频”旗下的一档评论类视频新闻栏目,制作精良,观点新锐,然而播放量起伏大,影响力小,这与节目选题的热度息息相关,同时也与节目本身存在的“错位”不无关系。
“错位”有两个意义,一是指离开原来的位置,二是比喻失去正常的或是应该有的状态。在本文中,“错位”指符号使用与传播效果之间失去本应和谐的因果关系。本文尝试通过伯克戏剧批判理论模式对《陈迪说》进行文本分析,得出《陈迪说》的完整叙事结构,进而发现隐藏于其中的动机与传播效果之间的“错位”。
1 伯克戏剧批判理论模式下的《陈迪说》伯克戏剧批判理论是通过戏剧分析来研究人类动机的一种方法。伯克认为人们总是戏剧性地使用象征符号来实现目的或表明态度[1]。这一理论模式具备五要素,即目的、传播者、手段、场景和传播行为。
目的即传播者的主观目的。《陈迪说》作为一档新闻评论类节目,应当积极进行舆论引导与监督,为观众答疑解惑。《陈迪说》积极践行上述旨趣:选题涉及国内法治、国际政治、国内时政、经济民生、社会综合、文化娱乐、学术科技七类话题。其中社会综合类、经济民生类和国内法治类选题出现率较高[2],对最能收获流量的
娱乐性热点,节目组则始终保持着距
离。在立论与论证方面,评论员见解
独到,这与新京报以独立的立场和客
观的报道为基本准则,追求言论之稳
健性和建设性的风格一脉相承。
传播者指的是文本的制造者和表
达者。《陈迪说》中的传播者即陈迪
本人,原任深圳卫视时事评论员,有
丰富的新闻评论节目从业经验。在担
任深圳卫视事评论员时,陈迪积累了
数量可观的粉丝。选择陈迪为评论员,
可以将他现成的粉丝引流至评论节目。
另一方面,陈迪兼顾能力、高颜值、
年轻化三大偶像配置。作为新一代青
年体代表,陈迪能迅速捕捉互联网
“原住民”的兴趣点,在面对网络上
更迭迅速的新鲜话语时,接受速度快,
学习能力强。
手段指为实现传播目的使用的符
号、语言等。在《陈迪说》中,主持
人身着西装,打领带,西服多以暗
系为主,眼镜框为黑方框,体现了
节目高端、严肃的定位。在语言手段上,
评论员的表述措辞精准得当、严谨规
范,与其他节目形成了区分度。然而,
这也带来了用词艰深、不够浅显的缺
陷,并且评论员频繁使用长句,表达
略显臃肿,不便于用户迅速理解。如
评论奔驰车主维权事件时陈迪说:“‘金
融服务费’以及其他各种名称费用变体
的本质那就是在强大的价格竞争压力
之下,4S店在明面上的销售价格之外,
巧立名目去补充利润的诸多项目之一,
顺带还逃了一笔税款。”白岩松在《新
闻周刊》对同一事件做了评论,表述
是:“从个体的角度来说,问题解决了,
但是对于汽车领域的众多消费者来说,
这个问题可真不该结束,更何况,这
个事件解决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
比如,围绕汽车消费的金融服务什么
是合理,什么是不合理。全国是不是
该统一一盘棋。”对比之下,《陈迪说》
作为一档视频节目,表达时信息密度
高,缺乏通俗性。
场景指行为发生的地方。节目背
景以深蓝为主,背景中的提示文字
多为黑体,动画效果多为方块、方边。
以上元素的使用体现了评论节目严肃、
严谨的风格。场景除了可以指文本传播
的具体地方以外,也可以指大众媒介
文本传播的场景。《陈迪说》所处的“大
场景”即整个互联网社会。新媒体时代,
视听媒介的娱乐属性被放大,文化命
题地位下移,技术革新以及网民对娱
乐属性产品的偏爱为泛娱乐时代的到
来把薪助火,用户有限的注意力资源
被娱乐属性的命题长时间霸占。在这
朱丹直播回应口误样的互联网环境中,《陈迪说》此类“严
肃”评论节目的发展受到限制。
传播行为是指传播的具体行为。
作为新京报新媒体矩阵中的重要一环,
87
THE FILM
影视
88
《陈迪说》节目组选择以视频形式传递评论内容。视频媒介已然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一轮战略焦点,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视频媒介将会获得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的发展。从分发渠道上来看,当前《陈迪说》有数条分发渠道。节目组将视频上传到了新京报网、新京报APP、腾讯视频特定栏目“我们视频·陈迪说”、微博官方账号内等等,一次生成,多渠道分发,为活跃在不同平台的粉丝提供了便捷的观看通道。2 《陈迪说》中的“错位”分析通过伯克戏剧理论五要素的分解,可以看出《陈迪说》节目组致力于制作一档具备互联网思维、创新思维的优秀新闻评论节目。然而,动机与传播效果之间存在“错位”。
第一,受众定位出现“错位”。由陈迪吸引来的“颜控”粉丝体其实正是“泛娱乐化”互联网的产物。他们由互联网一步一步培养起来,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对形式要求高,审美品位日趋统一且严格,偏爱包装
精美的互联网产品;第二,对内容质量有要求,但不喜艰深、不利于当即“消化”的产品,而对“速食”的互联网产品格外钟爱。“速食”即用户对节目内容的理解过程与观看过程同步进行或者存在微弱延迟。用户不需要反复思考,当即消化,若想再从记忆中调取产品内容、意义时难度小。而信息密度大的内容,用户在观看时难以当即消化吸收,需要回拉视频进度条,重新观看理解。这不仅为用户的理解设置了障碍,同时增加了用户观看视频的时间成本。
《陈迪说》兼具思想和深度,这样的产品面向的是有一定学识并且对自己的注意力资源有分配能力的体。这与节目组希望通过陈迪引流来的粉丝体是“错位”的。
第二,内容传递出现“错位”。《陈迪说》主要依靠评论员通过
语言符号的表达解构并评论热点事件,景别变化少,画面语言不够丰富。评论员的论证虽然有逻辑和深度,但是表达不够浅显,过于书面化,将适用于纸媒的表达习惯应用在了视频媒介中。《陈迪说》旨在应用短视频,以
迎合互联网传播的热潮,但在表达上
却沿用了纸媒的评论风格,这两者之间出现“错位”。3 “错位”形成原因
3.1 短视频对于高密度、高丰富度的内容承载力有限
麦克卢汉认为以视频为代表的现
代电子媒介扩张了人类的视觉和听觉,其强烈的现场感和接触感扩展了人类
的触觉,这种平衡感觉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不利于深层次内容的获取。视频媒介将文字、声音、画面多种通道一次性呈现,虽然造成了深度传递上的先天劣势,但也为观众带来了多感官的媒介体验。它将文字、画面、音效、主持人叙述、同期声、解说词及记者现场报道等诸多符号融为一体,将深度评论有逻辑、有层次、有感染力地呈现给观众,这便形成了其他媒介欠缺的优势——生动性。为保证生动性的有效传递,一般电视新闻评论栏目的时长都在15分钟以上,充裕的节目时间为层层深入的推理论证创造了条件[3]。而《陈迪说》却尝试在3~5分钟的节目时长内将观点论证清晰并保证深度,这是十分困难的。
3.2 忽视用户的消费场景场景本指的是影视、戏剧以及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场面,从欧文·戈夫曼开创了社会拟剧理论后,场景这一概念便成为社会学、传播学等领域的一个重要范畴[4]。在用户注意力资源越发紧俏的当下,对用户消费场景的切割、细分、占有成为互联网产品嵌入用户生活、抢占用户注意力资源的切
入口。新闻媒体应当明确自己的产品将会被摆在哪里,将会被如何消费。《陈迪说》在评论热点话题时戳中用户痛
点,吸引了用户,解决了“被用户看见”的问题,但是由于缺乏对用户的习惯、
心境、兴趣、使用情境等用户习惯和消费场景的规划,很难进一步“让用户看下去”,解决用户持续关注的问题[5]。互联网产品应当坚持以“以用户为中心”,《陈迪说》节目组目前缺乏对用户的全方位考量。
这不仅仅是《陈迪说》存在的问题,也是众多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均存在的问题:坚持“内容为王”的传统媒体思路,认为通过做好内容产品便能吸引用户,未能用商业思维看待转型过程中的市场布局,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商业规划。当下媒体的发展机遇
已经不仅仅在于吸引用户,更重要的是留住用户,这需要媒体组织对用户及产品的消费场景更为充分的了解。4 结语
虽然《陈迪说》节目制作中出现了受众定位的“错位”和内容传递的“错位”,但作为传统媒体转型过程中的一次探索性尝试,《陈迪此类的评论节目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传统媒体需
要更加积极探索,寻新媒体背景下新闻生产的可行之路。传统媒体如何在掌握互联网思维的同时不断提升新闻产品质量;在5G 来临之际,如何有效利用短视频工具,收复舆论高地,尚需业界与学界进行深入探索与讨论。参考文献:
[1]王步先.商业广告话语的戏剧主义修辞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9(2):104-107.
[2]廖熠佳.传统媒体评论转型策略探析——以短视频时评专栏《陈迪说》为例[J].传媒论坛,2019,2(4):95-96.
[3]钟益帆.电视评论节目形态初探[D].南宁:广西大学,2002.
[4]夏蜀.数字化时代的场景主义[J].文化纵横,2019(5):88-97,143.
[5]喻国明.5G 时代传媒发展的机遇和要义[J].新闻与写作,2019(3):63-66.
作者简介:成晓雨(1995—),女,汉族,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在读,
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