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达法定退休年龄情形下“劳动关系浅析
[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一方面,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老龄化加速;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脑力劳动比重迅速上升,就业者年龄对职业的影响下降。因此,实践中出现了很多已达法定退休年龄,本应颐养天年的劳动者仍然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随之也出现了很多劳动纠纷。但是由于法律法规规定的不一致,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对已达退休年龄的劳动者与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的认定存在很多问题,不同的法院对此做法不一。因此,分析这一劳动领域的特殊关系对实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劳动关系;退休年龄;劳动者;关系认定
我国法定退休年龄的规定源于195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该条例规定的退休年龄是:男性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一方面,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老龄化加速;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脑力劳动比重迅速上升,就业者年龄对职业的影响下降。很多已达法定退休年龄,本应在家颐养天年的人员仍然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纠纷。由于各法律规定表述上的不一致,给法院处理这些纠纷造成一定困惑。主要困惑在于如何认定已
达退休年龄人员与单位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涉及已达退休年龄人员与单位之间关系的规定主要有以下几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终止:(二)劳动者开始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
3.《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使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七条:用人单位与其招用的已经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发生用工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务关系处理。
一、达到退休年龄与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之概念分析
对上述条文中出现的法定退休年龄这一概念,理解应无歧义。对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理解应注重以下几条:
(一)退休年龄条件
根据我国关于退休年龄的规定,主要包括:(1)一般退休年龄,即男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2)提前退休年龄,国家公务员的提前退休年龄为男55岁,女50岁;因从事有害身体健康工作和工伤(职业病)致残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和连续工龄满30年的国家公务员,退休不受年龄限制。(3)延迟退休年龄,例如,高级专家经批准可延迟退休,但正职不超过70岁,副职不超过65岁。
(二)退休工龄条件
享受退休待遇,除达到退休年龄外,一般还应同时达到一定的工龄。在我国,按规定职工退休一般需连续工龄满10年;国家公务员提前退休一般需连续工龄满20年,连续工龄满30年者提前退休不受年龄限制。但因工伤(职业病)致残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退休不以连续工龄为条件。在实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工程中,凡个人缴纳保险费的职工,退休的连续工龄条件被缴费年限所取代。对实行缴费制度以后才初次就业的劳动者,应要求其缴纳养老保险费年限需积累满法定最低年限: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或者个人缴费和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
(三)其他退休条件
除上述条件外,在有的情况下还需具备其他特殊条件。例如,我国规定,提前和延迟退休,都应经有关部门和机构批准;从事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职工和因工伤(职业病)致残的职工提前退休,须经依法证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四)离休和退职条件
我国现行法规中规定的离休条件,包括年龄条件和身份条件两种。离休年龄与国家公务员退休年龄相同。身份条件是指离休者必须是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我国现行法规定的退职条件包括:(1)经依法证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2)不具备某项退休条件,如未达到规定的退休年龄或连续工龄。
(五)权利丧失条件
这是指立法特别规定的应当使被保险人丧失享受养老保险之权利的条件。例如,被保险人在服刑期间,或者在尚未达到养老保险待遇享受条件前移居的。
二、达到退休年龄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关系辨析
按已达法定退休年龄人员是否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可将此类人员分为两种,一种是已达年龄同时开始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一种是虽已达年龄但未能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按上述人员在达到退休年龄后是否仍为社会提供劳动,又可分为二种情形:
一种情形为,达到退休年龄人员已经享受养老保险待遇(领取退休金),仍向单位提供劳动,我们姑且仍称之为劳动者。
此种情形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依据2010914日起实施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七条:用人单位与其招用的已经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发生用工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务关系处理。
该条所称劳务关系,属于民事关系的一种,是指“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就一方向另一方提供劳务,另一方接受劳务并支付对价而相互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劳务关系中,劳动者与用工者是两个平等的主体,双方不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在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中,劳动者所享有的待遇也不相同。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除获得工资报酬外,还有保险、福利待遇等;
而劳务关系中劳动者一般只获得劳动报酬。而且劳务关系不适用《劳动合同法》,适用《合同法》”。但是,劳务关系的双方在订立合同时,亦应对聘用期内的工作内容、工时、休息、报酬、医疗、劳动保护待遇等权利义务进行约定,约定不能违背国家的相关规定,如劳动基准法律。
第二种情形为,达到退休年龄人员虽未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但仍在为单位提供劳动,我们也称之为劳动者。
实践中,存在着很多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无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情况,产生原因是多样的:或是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期间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的;或是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前虽然依法缴费但缴费年限未达到国家规定的15年(现各地已陆续出台政策,允许劳动者在达到退休年龄时补足年限,如江苏省吴江市允许达到退休年龄时缴费满十年的,补缴与15年的差额,此种情形今后将逐渐消失);或是劳动者因政策原因无法参加养老保险,如劳动者跨地区就业,由于各个地区对养老保险流转的规定不一致,导致劳动者无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现许多地区已规定可以合并计算,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一情形也将不再存在);或是劳动者失业时,未自行缴纳无工作阶段社会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