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头食何时再碰头
                                                  北京十一学校蔡卓奇
内容摘要中国地大物博,食材多种多样。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美食。在北京,小吃叫做“碰头食”。容纳百通,宫廷菜、官府菜是一类,街头小吃又是完全不同的种类,清真菜也是极具特的一种北京美食。北京小吃以品种丰富、风味独特著称,每家店铺都有绝活,一代代都是继承人。那些地道的京味儿小吃,不知道还能够流传多久,但它的味道和魅力早已嵌进了历史进程之中,成为北京记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关键词:北京小吃,历史,文化,生活,吃的思考
一. 简介
何为碰头食?就是字面上的意思,碰到啥吃啥。
作为中国这一雄伟国家的首都,北京现在可以被称为峰城”。奢华的品牌,高端的技术,还有,铺天盖地的雾霾。其实,最能体现一座城市特的,往往不是林立的高楼大厦,不是诡异的
环形立交,而是散落城市角落的地方小吃。北京,经历过千年沧桑,曾经的六朝古都,流传下来的,不仅仅是那一座座的紫禁宫殿,还有那独一无二的“小吃文化”,那就是走街串巷、叫卖吆喝声中的市井美味——令人垂涎三尺的“北京小吃”。北京小吃以品种丰富、风味独特著称,每家店铺都有绝活,一代代都是继承人。那些地道的京味儿小吃,不知道还能够流传多久,但它的味道和魅力早已嵌进了历史进程之中,成为北京记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麻雀虽小,却是五脏俱全。同理,作为北京的吃食,小吃也是上得了宫廷,融得入民间的经典。现在,物美价廉,只需最普遍的食材就可以尝到如天宫盛宴的滋味,大有“此食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架势,这便是小吃的得意之处。有人将北京小吃比作千年都城史的“活化石”,不仅品种繁多,形状各异,还受地方彩影响,围绕着的历史和传说更是数不胜数。著名作家舒乙先生以“小吃大艺”四个字道出了小吃的精髓。
二. 北京小吃的历史
北京小吃,以前都是在庙会或者沿街集市上叫卖人们总不经意地碰到,所以被老北京人形象地称呼为碰头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的本能,在老北京那边更是如此。人们在茶余饭后总要垫背儿点吃食,于是北京小吃就诞生了。北京小吃大约有几百个品种,融合了汉
、回、蒙、满等多民族风味小吃以及明、清宫廷小吃而形成,在烹制方式上又有蒸、炸、煎、烙、爆、烤、涮、冲、煎、煨、熬等各种做法。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吃食,都有自己的特点。北京的小吃是网络四方,集中了各民族的文化,是对立与统一并存的,有时互相争执,也不乏融合的例子。所以在这3400多年建都以来,这些便形成了北京小吃的文化。
因为历史的原因,北京小吃有一大部分是清真的。最早要上溯到唐永徽二年(651),那时候,第一位来自阿拉伯的胡人使者来长安城拜见唐高宗,自此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与此同时带来清真口味的香料和调料。此后到元代,大量西域穆斯林进入并定居中国,北京最著名的回民居住的牛街也由此形成,他们同时便把回民的饮食文化带到了北京。直到现在,牛街始终是北京小吃的象征,这是不会随时间而磨灭的。
三. 北京小吃与文化
北京的小吃和苏杭的比起来,那真称不上是精致。最典型的是豆汁焦圈,上不得大雅之堂,可却迎合了百姓的口味。可别看这简陋的吃食,其实每一道菜都跟老北京的文化脱不了干系。
先从饮食文化来说。《北京市志稿》中这样描述北京的传统饮食文化概况:“都人食品,以麦为主,杂粮次之。葱蒜辛胆,流俗所嗜;珍馔豪奢,矜尚珍果。应时之物,品类繁多。挽近南北风味,东西馐膳,纷然杂陈。其视辽食貔狸,金嗜犬血,固判若宵壤;即元之舌羹,明之棋炒,亦渺成陈迹。”北京小吃是以庙会而发展起来的。所以地域性极强,如护国寺,隆福寺,地坛等地。城隍庙旁的簋街,牛街也是因有牛街清真寺而满是回族吃食。
很多名人为小吃做诗词文章称颂。比如:“红糖水饺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描述的就是驴打滚的名字;“从来食物属燕京,豌豆黄儿久著名。红枣都嵌金屑里,十文一块买黄琼。”描述的是豌豆黄的美味;“一锅豆汁味酸甜,咸菜成来两大盘。此是北平新食品,请君莫作等闲看。”描写大众对豆汁的喜爱。由此看出,北京小吃的的确确是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是饮食的习俗,也是得到了文学上的认可。
四. 北京小吃代表
北京小吃种类繁多,以当时的城门附近形成了区域文化吃食,比如簋街,牛街等。本文仅以我作为一个回族人对清真吃食的熟悉和对北京“下水”一类的吃食,进行介绍。
回族清真吃食
1. 门钉肉饼,老北京人便是不能再熟悉的了。
门钉肉饼,是一种典型的北京,小吃。其做法和普通的馅饼没什么区别,只是形状不太一样。一般的馅饼扁平,而门钉肉饼是圆柱体。由于形似旧时城门上的门钉而得名。古代的门钉很讲究:皇宫的门钉,九九八十一个;宰相家的门钉,七七四十九个;知府家五五二十五个,县关三三见九个;老百姓家一个不许有,从而也就有了说布衣为白丁。民间说古时候老百姓不服气,于是做了门钉馅饼,皇室官员管不着,同时呢也是为了希望家里能出个坐官儿的。
门钉肉饼的做法也很讲究。面要用标准粉,这会让饼皮松软可口。和面的时候不仅要估计水量的多少,还要注意水的温度。万丰城的门钉肉饼出了名的好吃,在里面的万师傅说,这门钉肉饼讲究的是形,太松了是站不住的。不同于普通的馅饼,门钉肉饼一斤面要六两水,在冬天,水温也要稍微升高到大概三十摄氏度左右。同时她还强调不能过多用手揉,避免面团劲性过强影响口感。门钉肉饼好吃的关键,其实是在于馅料。过去的门钉肉饼讲究肥瘦各半,现在随着饮食文化改变,多半是用新鲜的瘦牛肉馅,更加健康。调味料加入姜末,精盐,白胡椒粉,五香粉,老抽或黄酱。小吃的秘方,就是加入花椒水。其次打肉馅,必须要打到打不动后才是上劲的肉馅,最后放入冷冻室冻一夜。门钉要形,要皮薄馅大,所以肉要
比面硬。那汁水饱满的肉饼是怎么做的?这就要说道另外一个窍门,洋葱。洋葱水分多,这样使肉馅不但瓷实还汁水多。一斤肉馅放八两左右洋葱为宜,放多了容易破皮。门钉肉饼和普通馅饼的不同就在于包馅。普通的馅饼包完要按扁,门钉则是要往上攒,整形后再烙蒸。最后在再淋上热水防止受热不均,不一会门钉肉饼的浓郁香味就扑鼻而来,等听到呲啦啦的声音,即为饼皮鼓起来,就可以出锅了。
2. 炒疙瘩
看似俗气而方便的吃食,其实也不乏讲究。揪疙瘩也是门手艺。首先面要硬到摁不动,擀皮后切条,然后便是关键环节——揪疙瘩。这是老北京的最传统最讲究的。疙瘩要揪黄豆粒大小,一边大。手艺的传承人不但要个头均匀,还要速度快,掷地有声。煮好面疙瘩并过凉水,保证筋斗。葱花煸锅,青豆,牛肉丁配料,盐醋酱油调味,收汁出锅,一盘简易却传统讲究技术的吃食就告成了。
(二)汉族小吃代表
1. 卤煮火烧,馋了多少老少的嘴。卤煮火烧又称卤煮小肠,曾经是老北京骆驼祥子一路拉成
卖苦力的爷们儿解馋的粗食。这吃食是北京饮食文化中“下水”类的,也就是猪肠子,猪肺,有时还能捞到几片肥肉。卤煮火烧就是往卤煮小肠里多了几份火烧。这火烧讲究自己先做,再加上炸豆腐,热乎乎的一顿下去。
这看似等不了大雅之堂的吃食,其实源自苏帮菜。乾隆第五次下江南带回来扬州的厨子,并特别设立了“苏灶局”。擅长用中药配伍调味这位师傅,并且他把药材放在纱布袋里煎汤,避免药材残留影响口感。久而久之, “苏灶”演化成了“苏造”,苏师傅做的菜也就成了“苏造肉”“苏造肘子”等等,那沙布口袋也成了“苏造包儿”,煎的汤名为“苏造汤”。但是宫里从来没有苏造卤煮火烧这一说。这在后来“苏造”手艺传出紫禁城,到中华门外专门伺候大臣的早餐铺子也卖了“南府苏造肉”,猪肋条加马蹄烧饼。到了清朝末期,喜爱这的家族都中落了,吃不起猪肋条,只好用小肠肺头来代替,用简单的调料熬卤煮来吃,因此卤煮小肠便诞生了。后来不知是哪位,把火烧放进去烩一锅,发明了卤煮火烧,再加上豆腐,醇厚过瘾香而不腥,一来二去变成了老北京小吃。
卤煮大多都是冬天的好口。老店里,碗底和火烧是分开点的。百年老店的卤煮老汤是一直咕嘟,有腐乳酱油等调料。猪下水脏器大,除腥是一大手艺。先把肠油摘干净,再用盐和碱反
复揉搓。火烧则讲究自家做,剁碎和豆腐块一并放入。正宗的卤煮没有放香菜的,也没有大排档说点就来的。
2. 炒肝儿,可谓是最名不符其实的小吃。虽说为炒肝,其实就一碗勾了芡的稠汁,主料肥肠,猪肝只是点缀。别看它是粗食,却和这北京的文化脱不了关系。上个世纪初,前门外鲜鱼口胡同路南有一家“会仙居”。文人墨客经常光顾,最有名的杨曼青先生,吃了猪下水模仿白水汤羊做得菜,感觉味道不够,就建议老班用大料,口蘑汤等煮汤,加上酱和蒜泥,熬成了稠汁,改了名字叫“炒肝儿”。于是,这道菜收到食客青睐,当时晚场的戏迷都爱来碗炒肝儿当夜宵垫背儿一下肚子。有句俗话:“会仙居的炒肝——没早没晚”。当时人们奔走相告,名号就这么广起来。后来北京局势动荡,人们心神不安,也不知道哪位文人创作的“会仙居的炒肝儿不勾芡——熬心熬肺”。老板一听便是不乐意了,于是把心肺都去了,结果就有了“会仙居的炒肝——没心没肺。”直到1952年“会仙居对面开了“天兴居”,改良了配方:洗肠之前去掉肠头、肠尾,使煮出的肠更加肥美;猪肝选用肝尖,使之更加鲜嫩;改进作料,不用酱改用上好酱油,口蘑汤也改用“味之素”。与此同时,“会仙居”第五代传人又偷工减料,最后一败涂地。“稠浓汁里煮肥肠,一声过市炒肝香”的兴旺景象就这样消逝了。1956年,两家合并,新中国公私合营,成了鲜鱼口专卖炒肝的老字号。
这炒肝的做法也不难,无非是去去下水的腥味。但是其中有一中国文化传统的烹饪手法。“炒”并非滚油翻炒,而是用小火把食材慢慢地糗透,熬出浓厚的稠汁。这种说法只是因为满语的影响。同样的烹饪手法也不少见,比如说老北京的炒红果也是一样的做法。
吃炒肝也是十分讲究的。别看老北京人字里字外透着俗气,可这吃法是绝不能乱的规矩。一碗炒肝上来,不动筷子不动勺,只是用一只手托着碗足,拇指轻推转动碗,把嘴凑在碗边抿,并讲究“吸溜吸溜”地发出声音。一碗好炒肝,不看材料,只妙在,喝到碗底,醇厚的汤汁依旧不澥不凉。
五. 北京小吃与现代生活
小吃是具有不定时性、随意性、少量性的“碰头食品”。但就像一些传统的文化一样,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或是加入人们的灵感,变得更加现代化,没有了传统的意义。小吃的销声匿迹,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1效率低 因为正宗的小吃都讲究手工工艺,人做的必定是比不上机器快,而机器必定没有人工的精细。现在时代步伐的加快让人们在乎性价比,老百姓只在乎是否能填饱肚子,卖家多在乎赚得的利润,这小吃不仅成本高而且也不具有普遍性,自然是衰败
2多 随着时代的变化,就像淘宝上会有假货一样,小吃也渐渐变成了冒牌货。迫于经济的原因,很多传承人都放弃了接手家业从事普通工作,而一方面是不会做的人打着招牌,毁了闻声而来的人的兴致,另一方面是机械的介入自然让味道有所不同。
3外来竞争 很多外地甚至外国的特小吃占据北京,让北京成为多元化城市的同时也失去了传统的习俗。以东华门和南楼古巷为例,再加上外来人口的问题,使得口味与老北京不同。老北京的血统越来越淡,讲究越来越少,比起彩鲜艳味道独特的洋食物,自然是北京小吃所不足的。
建议:一是要加强对北京传统小吃商户的监管力度,采取质量标准准入制;二是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保护扶持政策,对夜市经营北京小吃的商户给予一定的优惠措施;三是倡导北京小吃的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四是加大北京小吃的文化的宣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