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粹—百家 2P
文/朱少英
早上十点的太阳温厚而耀眼,照得摄影协会办公室内通透温馨,办公桌前的周德坤已经忙乎了一个上午了,他正抚弄着桌上的一堆照片,带点自得的惬意,眼神清明澄澈。
周德坤手里拿着的照片,正是前些天他和摄影家协会的朋友新拍的几组长兴果农丰收照,“要将长兴果农的风采推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长兴的美。”周德坤擦拭着照片,照片里,坐在丰收的桃子堆前的老农夫正开怀大笑着,那张朴实的笑脸瞬间感染了我,照片透露的温馨让我感受到了长兴人的质朴与美丽。四十多年来,周老每年都要拍出数万张这样的照片,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执着和努力谱写长兴摄影宣传的新篇章。
在长兴,懂点摄影的朋友没有一个不知道周德坤的。或多或少,这位摄影界的前辈都是他们摄影路上的导师,然而42年前的周德坤也只是一个土里土气的乡下青年,不懂什么叫摄影更连照相机都没见过。也就在42年前,周德坤的人生里第一次接触到相机,自此他便再放不下这个小
玩意儿。他把相机当做是生命里一个必定的相遇,带点注定的情节彩,完成他生命里一个又一个的美丽邂逅。如今的他已是长兴县摄影家协会主席,想起当初对相机的钟爱和一步步踏过的摄影路,他脸上有着不能掩饰的兴奋。
从小周德坤对大自然就有着一份超乎寻常的热爱,这让他比寻常人多了一双更会发现美的眼睛。那时,上山砍柴是周德坤一天中最开心的事情,他能自由自在欣赏大自然中一切不可思议的美丽,他会忘掉时间忘掉砍柴,一路边走边看,直到走到山顶,爬上树梢,发现太阳已经落山才回过神来。大自然的美丽让这个山里孩子内心沉醉不已,他常常把自己看到的美景用口头描述的形式与人分享,他多么想要一个更加直观的方式,把自己看到的美景记录并传达给别人。然而不久后,他的想法终于实现。
1970年,长兴县文化馆组织举办的一场农业学摄影大展上,一个背着工具包的年轻人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兴奋。他就是当时在文化馆做木工的周德坤,这是他有生之年第一次知道了摄影这个事物。他如痴如醉地看着眼前一幅幅搬进相框的美景,他为终于到了自己理想中的东西而兴奋不已。那些天他一直缠着文化馆的老师,向他们学习拍照技术;但是,在那个年代摄影是一个新兴事物,文化馆的老师教授的并不专业。然而此时已经对摄影已经着了迷的
周冬雨的照片周德坤,满脑海都是如何学好拍照这件事。为了能学到专业摄影技术,他四处寻学习资源,但当时的长兴还没有专业的摄影教学班,也没有专业的指导老师;他只得自己通过不同渠道买来摄影相关书籍,昼夜不舍地摸索、学习着。
所幸的是,1972年,长兴县开办了第一期摄影函授大学课程,这让周德坤如获珍宝。他认认真真地学完所有的课程,一有空就向专业老师讨教、学习;当时学校发下来一本砖头般厚的《摄影函授月刊》,周德坤硬生生地将书啃下来。他急切地想把自己看到的美景完美地拍下来,与更多的人分享自己发现的美。对摄影的爱让周德坤对生命和生活有了全新的感受和解读,他到了自己人生的专注点,那段日子他除了看书学习摄影基本知识之外,就是不同时间点,站在不同角度透过不同光线观察物体,培养摄影感觉。一段时间后,光看不练的周德坤按捺不住手脚了,他需要实战练习,他很想拥有一台自己的相机。但在派出所工作的他当时月工资只有30多元,但连续5个多月周德坤省吃俭用, 终于积攒下100多块钱工资,“奢侈”地买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相机。那台“海鸥203”如今已经按不动快门了,但仍然泛着铮亮地光,连同他最初接触照相机的那份雀跃惊喜,安静地躺在周德坤的抽屉里。
有了相机的周德坤,成了不折不扣的摄影迷。那段时间他踏遍了长兴县的角角落落,他把所
有乡村美景反反复复地看了不知多少遍,但他却不能随心所欲得按快门。由于那时的相机是胶片机,而每卷3元的胶卷价格让周德坤犯了难。每次“下手”前他都必须三思、斟酌,他只能先看着,看到实在觉得很美,实在非拍不可的时候,才会按下快门。但这也让周德坤养成了拍前思考的好习惯,“要拍就要拍出有思想、有内涵的东西来。”他总是这么说。他从来都不盲目滥拍,拍下的每一张照片都是他自己斟酌之下的决定。
“胶片机不同于数码相机,自己拍的照片不冲洗出来,就不知道拍的怎么样。”周德坤面临的第二个难题就是洗照片,去照相馆冲洗照片,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手头紧的周德坤只好自己想办法解决。他买来大木盆、玻璃、镊子、药水等一系列道具,将自家小阁楼里的窗户用纸糊起来,将阁楼里的灯涂成红……一个简易的暗房就此出炉。他从书上自学冲洗照片的方法,或许是有天赋,实验几次后竟能成功地冲洗照片……之后的周德坤一直忙碌在拍照片、洗照片、印照片、再拍照片的循环中,他乐此不疲,并迈出长兴,将足迹伸向德清、宁波、舟山等等周边城市,只要有摄影活动周德坤都会第一时间赶去,与来自四面八方的摄影爱好者交流、切磋。他沉浸在一个人的摄影世界中,尽情享受着摄影给心灵带来的震撼与魅力。
在派出所工作的这段日子里,周德坤的生活节奏规律、平淡。上班时间之外的他不是在看摄影书籍,就是在外拍照;剩余的时间就一个人躲进“暗房”冲洗照片、烘照片、印照片。也正是在这样日复一日机械、单调地重复里,周德坤到了他自己的“摄影眼”。“在我看来这个过程并不单调,而是一种美好的人生体验。”周德坤说,拍照的时候经历的是一次体验,冲洗照片又是另一个体验,一个人整理照片时又是一次心灵体验;每一道工序的感觉都不一样,他说摄影会让人忘掉所有烦恼,眼前、脑中只剩美景、美意。“因为我每天都在接触美的事物,所以我有一颗乐观、年轻的心。”今年62岁的周德坤仍然神采奕奕,容光焕发。
1984年,经过周德坤多次申请,县里终于批准他到文化馆工作,从此摄影不仅是他的乐趣所在,更成了他的责任所在。“我深感身上担子沉重,我有使命将长兴的摄影事业搞上去,还要将长兴的美丽告诉世界。”在周德坤看来,照片是为一个地方做宣传最直接最好的方式,他拿起手边的《摄影报》向我展示,画报上洪桥村民“渔歌唱晚”、水口茶山云雾缭绕、长兴夜景灯火璀璨……一张张照片“诉说”着长兴的美不胜收。这份《摄影报》是周德坤与摄影爱好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三年来每月一期,是汇集长兴各方摄影能手好作品的平台,不仅带动了长兴摄影事业的发展,它引人入胜的宣传效果也为长兴引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
周德坤秉着对摄影的执着与热爱,在人生最美好的40多个春秋里与相机为伴,一直致力于将长兴的美以照片的形式传播出去,更努力着带动更多人喜爱摄影,“要将长兴的摄影搞上去。”周老不断地重复着这句话,而如今,通过他和摄影前辈们的努力已换来长兴摄影艺术的脱胎换骨,当年湖州地区摄影艺术最落后的长兴,如今已成一方特,在杭嘉湖地区小有名气。
一路看过走过,漫漫四十余载,周德坤的人生就不曾离开过摄影,他对摄影的那份不减的热爱和执着,谱写的不仅仅是他个人摄影路上的光辉,更带动了长兴摄影艺术前进的脚步。那一张张富有内涵而淳朴的照片,或许不足以彰显他朴实的摄影梦,但每一次快门的“咔嚓”声,都是他发自内心的虔诚与热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