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中的“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地球表面的地形复杂多样、不断变化。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指向“变化”一词即地形地貌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引起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呢教科书通过指导学生亲历观察、假设、模拟实验、形成解释等一系列的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起“地球现今的面貌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经过地球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这一基本认知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5-6年级的下列相关课程内容
14.2.1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14.2.3举例说明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
14.5.1描述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4.5.2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14.5.3说出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15.3.1了解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
3.2说出人类不合理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15.3.3举例说出人类保护环境的举措能够针对现实环境问题提出适当建议
为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本单元在设计上顺应学生的认知与心理特点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模式。在单元的起始课引导学生对主要地形的成因进行假设埋下探索的伏笔引发探究的兴趣在后续各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亲历相应的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完善或修正已有认知逐步形成对地形变化成因的科学解释在单元最后带领学生回顾、反思学习过程建构起关于地球表面变化原因的新认知。
本单元共安排了7节课。
第1课“地球的表面”作为单元起始课除担负明确学习主题的任务外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亮明“影响地形变化因素”这一观点的机会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反思、建构相关科学概念
的基础。本课的设计线索对地球全貌的观察——陆地内部主要地形的观察——每一个典型地形地貌的观察。初步让学生建立一个地球尺度的概念
知道我们所看到的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这些地形只是地球整体面貌的冰山一角,是地形变迁到现今的具体呈现。对地球全貌的观察,能够使学生在建立与以往学习内容关联的同时,为今后更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埋下一颗探索的种子。
第2课“地球的结构”,在前后课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本课主要承载两个任务:一是第1课学习内容的延续,由地球外部形态的认识延伸到对地球的内部构造的学习,包括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等,丰富和完善对地球的整体认知,二是为第3、第4课学习地震、火山喷发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知道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本课最后安排一个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旨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进一步激发兴趣与培养实践能力。
第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和第4课“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引发地表变化的内在因素,相对于风、水等很缓慢的外力作用,是一种剧烈变化。两课在整体安排上较为相似,均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感受地震和火山喷发时的现象,了解其形成原因。教科书中分别提供了地震和火山喷发的资料,通过阅读与研讨,
让学生了解地震和火山喷发时的真实情景以及给地表带来的改变。两课的学习是针对第1课呈现的弯曲岩层和长白山天池两幅图片,引导学生探索其形成的原因,形成科学解释。
第5课“风的作用”和第6课“水的作用”,主要研究的是引发地表变化的外在因素。
第5课,研究风的作用对地表的影响。本课主要通过风卷起沙子刮蹭岩石的模拟实验以及对沙漠、戈壁、蘑菇岩和雅丹地貌等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风的作用是可以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的。通过与地震和火山喷发对地表影响力的比较,知道风对地形地貌的改变是极为缓慢的过程。本课学习是对第1课呈现的敦煌雅丹地貌形成原因猜测的回应,学生由此认识到风的作用是巨大的。
第6课,带领学生认识水对地表改变所起的作用。本课关于水的作用主要指地表流水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降雨,二是河流。降雨对地表的侵蚀现象是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感知的,而河流对地表的影响与重塑作用是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资料使学生了解的。本课学习是对第1课中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和黄河入海口的沙洲形成原因猜测的回应,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阅读资料等学习方式,最终形成对两种典型地形地貌形成原因的科学解释。
第7课“总结我们的认识”,是作为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总结和学生认识的提升来设计的。主要安排两个内容:一是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针对第1课填写的班级记录表中的“猜测主要形成原因”进行反思,比较学习前后认识的不同,感受自己在“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学习中获得的成长;二是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作为大自然的主要成员,人类的活动也影响着地表的变化。本课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到植被覆盖可以减少外力对土地的侵蚀,由此可以增强学生爱护树木、保护土地的意识一提高他们的自觉性。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地貌的原因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的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如风、水等自然作用对地形的改变有的却是一个比较迅猛的瞬间如地震和火山喷发对地球表面的改变
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间断地循环
地球表面是崎岖不平的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多样的地形
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会对人类产生一定的影响抗震防灾是有方法可循的
人类的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有些活动对地球有积极的影响有些则是消极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
能通过观察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表面的整体样貌
能描述典型地形地貌特点并对其形成原因做出猜测
会做地震、火山喷发、风蚀岩石、降雨侵蚀土地以及植被对侵蚀的影响等模拟实验。
会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资料来搜集信息作为科学解释的证据。
能基于搜集到的证据运用科学思维进行科学解释并展开科学论证最终形成科学结论
能反思学习过程不断调整、完善认知结构感知自己的进步与成长
会用科学记录单的方式表达想法作为学习反思、形成科学解释的重要依据。
科学态度目标
具有不断探索地球表面形态变化原因真谛的兴趣与愿望。
敢于提出猜想并尝试通过实证的方式证明猜想的正误。
具有尊重证据、乐于与同学基于证据展开科学论证的品质
愿意交流与反思感受集体智慧的优势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探索、了解自然带来的可能与便利
认识到人类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地震时如何保护自己应自觉保护环境
单元词汇
地壳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它以莫霍面与地幔相分隔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一特征
地幔地壳底部至地表以下大约2900千米处的古登堡面的地球内部圈层。地幔约占地球总体积的83%总质量的2/3。地幔又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次一级圈层。
地核地球内部构造的中心层圈。指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推测可能是高压状态下铁、镍成分的物质。地核又可分为内核和外核两部分外核深度为2900千米-5100千米推测为液态内核深度为约5100千米以下至地心
地震地面的震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其间会产生地震波的种自然现象
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
侵蚀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侵蚀作用可分为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剥蚀作用
搬运作用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质等风化物被外营力搬往他处的过程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其中外营力包括水流、波浪、潮汐流和海流、冰川、地下水、风和生物作用等
沉积作用是指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的作用。
堆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因外营力减弱或失去搬运能力以及含溶解质的水溶液受蒸发或发生化学反应后出现的积聚过程。其含义比沉积作用更广但两词经常通用
材料清单
地形图(世界和中国)、橡皮泥(红、黄、蓝三种颜)、泡沫小盒、保鲜膜土豆泥、番茄酱、罐头盒(或不锈钢小盆)、铁架台、酒精灯、护目镜、岩石(砂岩)砂纸、泥土、有颜的沙子、报纸、小桶、自制喷壶、塑料盒、混有少量沙石的湿润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
的长方形塑料水槽、降雨器、水、图片、视频及教学课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