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老奶奶的中国心:84年在华生活将其变成中国大娘(有删节)
作者:
来源:《对外传播》2017年第03
        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就是一种永恒沉重的努力。但在奔百俄罗斯老人尼娜的身上,沉重与她无缘。我们感受并记住的,是被皱纹紧紧包裹的笑容和暗哑却依然动听的歌声。
        尼娜不久前成为中国媒体的焦点。她人生的大部分时光在中国度过,在这里变成一位真正的中国女人。91岁,来华84年,她或许是在中国生活时间最长的俄罗斯人。
        尼娜出生在苏联沃洛格达省瓦赫涅沃村,从战争的硝烟中一路走来,她一生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和风风雨雨。老人未曾生育,收养了一儿一女。近30年来,她丈夫、女儿、女婿、儿子陆续去世,如今与儿媳共同生活。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淄博市张店区南定镇漫泗河村,尼娜在此生活了66年。
        从苏联到中国
        7岁时,尼娜随父母从俄罗斯来到新疆伊犁。17岁那年,结识并嫁给了国民党空军地勤秘书刘春书。此后数年,尼娜随丈夫辗转于中国各地,并在兰州收养了第一个孩子。
        和战乱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尼娜经历了很多生离死别,父母和哥哥都在战乱中失散,不知所踪。解放初期,尼娜随丈夫回到其山东老家,在淄博农村生活至今。
        如今,尼娜对老人而言更像是一个小名。在这里,她叫刘墨兰——刘是姓,墨兰是一种寓意高洁的兰花。名字是丈夫特意给她取的。
        尼娜会一口地道的淄博方言,也还记得简单的俄语,甚至能用俄语准确地说出出生的苏联小村庄——瓦赫涅沃,但儿时记忆仅限于此。来中国后,她再也没回过俄罗斯。
        “几十年没讲俄语,都快忘光了,尼娜说,我早就成了中国人,这里就是我的家。我想,在俄罗斯很难到亲戚了。
        为爱痴狂
        尼娜随丈夫回到山东后的务农生活既简单又幸福。夫妻两人没吵一回嘴,没打一回架,丈夫刘春书比她大20岁,总是让着她。
        刘春书既是尼娜的丈夫,也是她的老师。刘春书有文化,在村里当过会计,后来又在学校教课,尼娜就跟着一孩子学习汉语。放了学,丈夫还在家里手把手教她认字写字。
        简单又幸福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后来,丈夫患病半身不遂,尼娜不离不弃照顾了他15年。我老伴没有牙了,饭菜咬不动,叫我给他嚼。我说你要不嫌脏,我就给嚼。墨兰嫁给谁了”老人边说边乐。
        为了给生病的丈夫解闷,尼娜还用干苦力攒下的330元钱给老伴买了一台黑白电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电视绝对是一个稀罕物。
        为增加收入,快60岁的尼娜四处活,砸石头、抬砖胚、缝衣服,甚至干过推鸡粪的活。那段时间,我什么活都干过,也没觉得有多苦。只要干点活,就能弄出吃的来
        乐观勤劳的歌手
        在村里人眼中,尼娜是一个勤快、要强而且开朗的人,遇到谁都乐呵呵的。
        有人问尼娜长寿的秘诀,她总是说:我没啥秘诀,吃啥都行,就是爱干活,不好生气!
        老人总是闲不住,以前种菜现在养鸡,每隔三四天就骑着三轮车到村里捡拾菜叶喂鸡。
        她说:有人劝我去敬老院,我不想去,去那儿没活干,自己活动活动多好。
        尼娜乐观的性格感染了每个人。在采访中,她端茶倒水,削苹果,不停往客人手里塞吃的。或许正是闲不住的生活习惯,使老人能如此高寿。除了心脏有点小毛病,眼睛得了白内障之外,尼娜的身子骨还很硬朗。
        除了干活,唱歌几乎成了尼娜唯一的爱好。从中国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苏武牧羊》,到苏联歌曲《喀秋莎》《我们祖国多么辽阔广大》,老人张口就来,一首接着一首。
        近年,陆续有俄罗斯人看望老人,老人每次都跟他们唱最喜欢的《喀秋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