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0T04:48:18.512Z 来源:《教育学》2023年4月总第317期作者:卢霞琳歌郑秋莹朱菲菲[导读] 学校辅导员指导家庭教育能力不足。辅导员队伍中接触比较多的是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接触较少。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山东泰安271000;通讯作者:李静
摘要:家校社协同育人成为越来越多的共识,尽管在实践中已取得一定成效却未达到理想,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家校社协同育人”现存的问题:学校辅导员指导家庭教育能力不足、家长对于家校社协同育人认知不足、社区教育资源未充分挖掘整合,针对上述在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家校社协同育人高职院校问题及对策
一、“家校社协同育人”含义
“家校社协同育人”,多篇研究共同指出,家校社是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协同育人是指三者共同承担育人责任,三者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各有优势和短板,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只有三者各施所长、协同合作,才能充分发挥出整体效应,产生巨大的教育合力,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即家校社协同育
人。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现存的问题
1.学校辅导员指导家庭教育能力不足。辅导员队伍中接触比较多的是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接触较少。目前职前培训中缺少对于辅导员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组织培训,这种情况使得辅导员在管理工作中不具备基本的家庭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理论知识。现在有一些年轻辅导员特别害怕与家长接触,面对学生的问题也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针对学生的问题不能给予家长正确的指导和处理意见,反映了他们在家校教育指导能力的不足。
2.家长对于“家校社协同育人”认知不足。家庭作为人生成长发展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受教育者的成长成才十分关键。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尤其是家校合作的过程中,仍有很多家长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认知尚不明确,还存在育人的中心在学校,孩子入学以后,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因此把教育孩子的事一推了之,主动放弃甚至怠于履行协同育人责任,这样的观念干扰着家长的教育理念,也在孩子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造成了比较低下的效果。很多家长自身对于孩子校内情况重视不足,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心理状况关注不足,忽视家庭教育在孩子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3.社区教育资源未充分挖掘整合。社区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目前还存在着对社区教育中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红资源、平凡又伟大的英雄事迹挖掘运用力度不够的问题。这些丰富的社区教育资源挖掘不够
没有,制约着育人效果。社区里有活动中心、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它们拥有丰富的适宜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资源,但由于与学校和家庭缺乏明确的对接机制和有效沟通的渠道和平台,这些社区资源对接不畅并未发挥他与家庭、学校协同育人作用。社区是生活的缩影,可以为大学生的参观体验、调查研究、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等提供平台,目前学校、家庭与社区合作缺少,未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具体的对策
1.学校要提高辅导员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能力。学校是联系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桥梁,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指导家长正确处理亲子关系,体现了学校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的重要价值。学校可以将协同育人纳入工作计划,着力加强辅导员协同育人能力建设,将家庭教育指导、家校沟通等相关知识和技能融入职前、职后培训中,定期组织辅导员专题培训,确保全体辅导员掌握协同育人基本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家长从更专业的角度了解教育、了解孩子,可以帮助家长从具体的教育细节中抽身,站得更高一点来看待孩子的表现和自己的教育行为,对家长给出正确的教育建议。
2.增强家长对于“家校社协同育人”认同感。首先家长要注重优良家风建设,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营造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其次家长要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积极参与学校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活动,提升自身育人能力。同时依托学校组建的班级家长、QQ,与辅导员在网络
环境下及时、有效地进行无缝对接,及时了解、沟通和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主动积极地参与学生的评价和管理。最后家长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活动,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3.充分发挥社区教育资源优势延伸学生技能和素质拓展。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学生和家长们开展很多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区和家庭的帮助下,学校定期推行志愿活动,将各类志愿服务项目送进社区,使更多的学生家庭参与到志愿者服务团队中来。
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家校社协同育人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努力,未来,学校应充分发挥在协同育人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调动家长积极参与,充分发挥社区资源优势等,促使多方合力的协同育人模式将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李运林协同教育研究引领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3):5-11。
[2]刘月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内涵、困境与突破[J].教育文汇,2023,No.338,(02):20-23。
[3]张文彦施展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综述[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23,No.959No.962,(Z1):116-124。戴菲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