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已经结束。时下,正是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的关键时刻,怎样考上满意的大学报上理想的专业,考生填报志愿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每个考生都必须十分重视填报志愿。填报志愿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影响志愿的变数很多,确定具体的志愿学校和志愿专业及他们的顺序确实是件十分复杂的事情。但是,填报志愿也“有章可循”。
本文总结并精选在填报高考志愿中出现频率最高、最为典型的50个疑问,并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解答。为方便读者查询,已经对这些问题做了适当归类。本摘要中,每类问题仅列出前3个。
问题一:填报志愿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答:无论文理科,填报志愿都应该遵循两个基本点,预测高考成绩和职业规划。前者可以先帮助考生圈定报考的院校,后者可以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
问题二:在志愿填报之前应该了解哪些信息?如何了解?
答:应该了解两类信息,一是院校的相关资历、学校性质、往年录取分数线、招生指标、录取规则以及专业设置等各方面的基本信息。这些信息可以通过院校开放日、招生通讯或直接与各院校招生办公室电话联系,以及登录该院校网站等方式查询。二是学校和专业的就业信息,包括就业率、薪资、工作能力、就业流向等。目前,这些就业信息在国内只有麦可思一家独有,建议考生登录高升网查询,该网站是目前唯一一家得到麦可思数据使用授权的网站。
问题三:有考生想,现在读大学容易了,怎么填都无所谓,反正最后都能读上书,对此如何看待?
答:抱有如此想法的学生,一般都是成绩不太理想、选择高职院校的考生。其实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更应该仔细鉴别,因为目前我国的高职高专良莠不齐,就业实力悬殊很大;选择一所就业好的专科院校和专业,未来的就业才有保障。一般而言,填报高考志愿都要综合考虑自己的实力、专长、兴趣、将来的就业以及经济投入,等等。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如果把自己定位在重点学校,就要了解各个重点学校之间的差异、录取分数的级差,让自己有选择和后退的余地。某些学生的实力在普通和重点之间,若是想进重点学校,最好在专业选择上
冷热结合;若只是想上本科,可以选择冷门一点的院校,重点在专业上考虑自己的兴趣。总之,填报高考志愿关系到未来3~4年时间、精力、物力的投入,并会影响到将来的就业,因此,一定要本着对自己人生负责的态度慎重为之。
除了这些典型问题以外还有许多应该考虑的因素,比如说六方面考虑综合实力。
教育界专家认为,要使志愿填报合理,录取到考生本人较为理想的院校和专业,可从六个方面考虑:一是要考虑本人在高中阶段德、智、体的情况,特别是结合本市高考一模的考试成绩,参考二模的考试情况,切合实际地估计自已,既不要高估,也不要低估怎么填报志愿,做到准确定位;二是要考虑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身体条件、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等方面,以及今后的工作方向和志趣;三是不要盲目地追求所谓“热门”专业和时髦专业;四是认真选准第一志愿,搭配好其他志愿,从高到低排列,形成一定的梯度;五是在选择院校或专业的两难情况下,要综合分析,冷静选择;六是应注意倾听家长和老师的意见,做到在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下,由考生自报。
“热门”“冷门”相结合
同时,有鉴于考生填报的志愿,是招生部门向招生院校投档以及院校录取的重要依据。因此,教育专家提醒考生,选报志愿时应注意做到:拓宽志愿范围。要将各批院校的志愿栏尽可能填满,每一批每一个志愿都是一次录取机会,切勿错报、漏填。并尽量在志愿表上每所院校所设的“专业是否服从分配”上,填上专业服从分配,以增加考生档案周转和被高校录取的机会。切忌片面强调院校所在地理位置,要做到报考“热门”和“冷门”院校及专业相结合。在一所院校内,既报“热门”专业,又填报“冷门”专业。尤其是成绩较低的考生,更应该填报档次相对低一点的院校或相对“冷门”的专业,以增加录取的机会。
此外,由于现行的高校录取体制十分重视考生的第一志愿,许多招生院校都希望录取到本校的第一志愿上线的考生,所以,考生要选准每批第一志愿,搭配好其他志愿。第一志愿应是考生成绩可以达到的最高水平的院校和最合适的专业,在同批录取院校的几个志愿中,第二志愿与第一志愿以及其他志愿之间应有一定距离,从高到低排列,形成一定的梯度。
填报专业的步骤可以遵循以下方法:
(一)要知己知彼
目前,高等学校招生录取主要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在考分入围高考分数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考生各学科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前提下,才依照考生专业志愿情况进行招录。因此,考生实事评估自己的实力与特点,摆好自己的位置,是填报志愿的依据。所以量身填报志愿非常重要,首先是分析待选择院校的投档线水平,估计自己条件够得上的学校才予以列选。这就应该考虑到以下一些因素:1、掌握该地当年的招生院校、专业、人数,弄清哪些属统招院校或专业,哪些属定向招生,哪些属委托代培等。2、近年来该院校招生录取的最低控制分数线以及近年来该院校在本市录取新生的第一志愿报考人数、实际录取数、录取分数线等数据。不仅要从横向看近几年的专业设置,招生政策和招生人数上的变化,还要从纵向去了解所处的相对位置,因为即使同一学校同一专业,不同年的录取分数线也不相同,要仔细分析。3、根据考生本人学习成绩和统考发挥情况,推断自己在本校、县、市考生中的位置。恰如其分地确定自己的相对位置,在实力具备的基础上考虑志趣。4、了解《体检标准》,以及考生身体状况有无限报的专业。了解哪些院校在政审方面对考生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有些特殊的限制性条件。在此基础上,各考生应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综合考虑。①看专业方向及毕业生去向。看专业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和性格特长,符合不符合自己的优势相关科目,毕业后就业前景如何等等,将专业、将来的工作、志趣理想与实力联系在一起。②
院校的名望和办学条件,毕业后考研条件,以及所在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饮食习惯、生活条件及交通情况。③院校的助学条件,包括收费标准,奖、贷学金发放办法,勤工助学措施,以及学生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等。以上各因素都是每位考生选择志愿的重要依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