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甲戏
高甲戏又称戈甲戏、九甲戏,是福建省主要剧种之一,孕育于明末清初,形成于清代中叶。它主要流传于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地区以及台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地。
高甲戏的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高甲戏传统剧目多,据传剧目约600余种,现存有400多种。高甲戏行当的划分与京剧大致相同。丑角戏的表演最为突出,丑行分类有男丑和女丑。
惠安石雕
惠安素有石雕之乡、石头王国之美誉,石雕历史源远流长。惠安石雕艺术源于黄河流域,又融会外来文化与技艺精华,与建筑艺术交相辉映,经长期磨合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
惠安石雕饮誉中外,其作品遍布祖国各地和东南亚诸埠,声名远播海内外。北京人民大会堂、纪念堂、中华世纪坛、厦门鳌园、全国最大的石雕塑像厦门郑成功像、海南三亚鹿回头、澳门中华妈祖文化村、泰山山门、深圳万福广场、昆明世博园、淮南周恩来纪念馆、南京雨花台等一大批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建筑雕刻工程,都凝聚着惠安石雕艺人的智慧和汗水,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为惠安石雕赢得荣誉。
璀璨夺目的花灯
泉州花灯
泉州花灯,历史悠久。在元宵放灯,唐时已盛行,宋朝更普遍。
世界十大文化遗产 泉州花灯,彩调和,结构精美,玲珑剔透,璀璨夺目,品种繁多,就其制作材料和方法而言,可分为丝灯和彩扎灯两类。泉州花灯内容,以山水风景、历史人物、飞禽走兽、亭台楼阁为主。不仅有翩翩起舞、栩栩如生的人物灯景,那戏曲中的传奇故事《水漫金山》,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还有那展翅飞翔的鸣禽、嬉游的池鱼、咆哮生风的雄狮,形态各异,逼真传神。类别主要有走马灯、莲花灯、宝莲灯等。至于花灯的制作,式多样巧,造诣高深。解放后,花灯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
提线木偶艺术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闽南民间俗称“嘉礼”,又名线戏。唐末王审知入闽称王时,傀儡戏随之传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的泉州傀儡戏已脱离了属于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够演规模宏大的历史戏了。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木偶制作技术大大提高了。清末民初,林承池、连天章等人,还创造和改进了不少表演艺术技巧,如拔剑、插剑、弄蛇、伞舞、织布、弄钹等,大大丰富了提线木偶戏的表演艺术。
如今,泉州提线木偶保留着极为丰富的传统艺术与精湛的表演技巧。泉州提线木偶剧目题材广泛,剧本文学性强,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台词诙谐风趣,唱词优美生动,音乐糅合南音和闽地方音乐的优雅旋律,情韵深沉清丽。木偶的制作精美,成为闻名世界的中国民间工艺珍品。每尊木偶身上设置16条至30余条提线,操纵表演难度大。合理的线位布局、严谨的线规程序和精妙的操纵技艺,形成了泉州提线木偶戏表演细腻逼真、动作惟妙惟肖的艺术特。
中国音乐活化石---南音
南音
泉州,是闻名中外的南音的故乡。许多海内外朋友来到这里,深为南音的魅力所陶醉。
南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乐种,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东方古典艺术的珍品”、“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中国民族音乐的根”。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它汇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后来又吸引了元曲、戈阳腔的特长,并与闽南的民间音乐融为一体而逐渐成为词曲清丽柔曼、旋律缠绵深沉的美妙乐种,尤其长于抒发乡人思亲、游子怀乡的真挚情怀,那如泣如诉如丝如缕的声音,犹如南国夏夜的玉兰花香,一阵阵沁入人们如痴如醉的心田。南音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闽南语系地区,深为闽南侨乡广大人民众所喜闻乐见,并远播到台湾、港澳和东南亚一带,成为海外侨胞和港澳台胞世代珍视、竞相传唱的乡音。
目前,泉州南音正在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5年2月,中国音乐学院刘德海教授率近百名师生来泉州进行为期一周的采风、交流、演出活动。
古老剧种---梨园戏
泉州梨园戏
泉州梨园戏是中国的珍稀剧种,保留着唐宋南戏特。它植根于泉州,并随着泉州人的足迹而流传到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地。
梨园戏的表演程式极严整、细腻,刻画古代人物的心理活动尤为精微入神。梨园戏至今还保留不少宋、元南戏的剧目,演员基本的舞台肢体语言、乐器的形制与演奏法竟和古代壁画、石刻的人物像有不少惊人的相似之处,从而证实了它的悠久历史和强大的生命力。
位于泉州的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是现今这一剧种惟一的演出团体,负有传灯续火的使命。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曾于2003年10月19日应邀前往法国参加“中法文化年”活动,并于第二日晚在巴黎城市剧院进行演出。
近年来泉州努力打造精品剧目,梨园戏《董生与李氏》获2003-2004年度国家十大精品工程剧目。日前,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公布,新编梨园戏《节妇吟》入选初选剧目。
奇特的惠女服饰
惠女服饰
惠女服装,别具一格,被称为中国服饰的精华。
惠安东部崇武、山霞、净峰等乡镇妇女穿的衣裤除太青兰、苹果绿、黑以外,还有白底柳条花纹或上下绿白拼接而成的,颜甚为鲜艳;衣身、袖管、胸围紧束,衣长仅及脐位,肚皮外露,现出身段的曲线美。裤子多是黑的,裤筒甚为宽大。裤带上的银裤链是惠东女奇特装饰的重要内容。那些银裤链一般是结婚时男方必送的礼物之一。
头上的装饰主要是头巾和斗笠。惠女出门时多数人都戴上精制的银手链,把折叠整齐的小花帕一半缀于腰侧衬衫口袋,一半露出外面;手中提着精美的小竹篮子等。
德化陶瓷
德化陶瓷制作生产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至今从未间断,形成独具特的传统工艺,是中国民窑的代表。
德化瓷雕塑始于宋代,是为适应宗教文化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陶瓷艺术品种。早在明代,德化的雕塑大师何朝宗总结前人的制作工艺和烧成经验,综合石刻、木雕、泥塑的技法特点,吸取唐代佛像画家吴道子的作风,开创了捏、塑、雕、刻、刮、削、接、贴的八字技法。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德化瓷雕塑新秀名手辈出。
晋江布袋木偶戏
布袋戏在西方被形象地称为“手套式木偶”,是将手伸进木偶的布内套利用五指操纵表演的一个古老剧种,是被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品种。
南派布袋戏是指泉州地区的掌中木偶戏,其音乐主要为南曲及“傀儡调”,以泉州腔演唱,有别于唱北调的漳州北派布袋戏。新中国成立后,南派布袋戏获得了新生。晋江木偶剧团多次晋京演出并获奖,《白龙公主》、《五里长虹》等剧目获文化部嘉奖和第九届文化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