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07期
摘 要:契丹辽文化遗产资源在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包括遗址资源、墓葬资源、建筑资源、科技资源等方面。如何对这些遗产资源进行利用,近而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是当前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从辽代文化遗产资源的特征入手,分析内蒙古辽代文化遗产资源的创新与利用途径。
关键词:内蒙古;辽文化资源;利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7-0012-05
内蒙古自治区特别是赤峰地区是契丹族的发祥地,历史上他们曾活跃在潢水和土河一带(今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一带),契丹族是中国古代北方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公元916年,巴林草原的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八部,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可与当时的宋相对立的民族政权。
辽代建立之后,统治者兴建了五京,其中,辽上京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林东县,辽中京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辽西京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管辖着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部分地区。因此,内蒙古自治区被称作是契丹族的“龙兴之地”,辽王朝在这里创新政治制度,实行“一国两制”,将北方的多民族统一于一个政权之下,开辟草原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与融通。自古以来,内蒙古地区特别是赤峰市、通辽市是辽文化遗产资源的发源地,契丹民族留下了众多的遗址、城址、岩画、墓葬、佛塔、石刻等文化遗产资源。
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契丹辽文化的研究者,这些历史学者、考古学者的研究成果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将文化资源揭示出来远远不够,我们的目的是将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所以文化资源的创新与利用就成了我们今天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辽文化遗产资源的特征
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化遗产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具有较高文化、历史、艺术或科学价值,并以特定实物或者非实物的形态存在的人类创造物[1]。而文化资源是将文化视为一种可以创造财富的资源,把它作为一种经济生产活动的投入要素。文化遗产
资源是指将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资源,对其进行创新利用,近而达到文化传承、遗产保护及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文化遗产只有具备了作为资源加以利用的属性,才能成为文化资源,才能作为一种经济投入要素加以开发和利用。辽文化遗产资源本身具备了作为文化遗产的资源特性:
(一)精神内容的可移植性
文化遗产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精神内容,二是把精神内容呈现给人们的物质载体。文化遗产的精神内容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精神财富的积累,所以文化遗产的本质是精神的创造物。当人们将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可以创造价值的资源来利用时,主要是对它的精神内容的利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化内涵的传承和运用。多年来在众多学者对辽文化研究的基础上,保证了辽文化遗产资源的原真性,学者们通过研究,将隐藏于文化现象背后的精神内涵加以辨识和提取,移植到其他的载体之上,这决定了辽文化遗产是可以作为文化资源被利用的。
(二)可衍生性
“衍生”指将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精神内容加以提取,与现代其他载体相融合形成新的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产品形式。辽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是可以被提取,并与现实生活中的其他物质载体相结合,形成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这种衍生性在辽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我们在不破坏文化遗产原有状态下,对它加以开发和利用。比如对辽文化遗迹进行合理的开发,打造文化旅游产品,通过这一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辽文化,同时可以研制开发各种类型带有辽文化符号的文创产品,满足不同消费体的需求。
(三)可交易性
将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使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资源存在的时候,它就具有了使用价值,故此就具有了可交易性。文化资源也可以作为经济的投入要素,需求方通过经营权授让的方式获取对文化遗产资源的投资和开发权利。比如遗址的旅游开发,可以将它作为一种经济要素。但文化遗产资源的可交易性要区别于其他经济要素,文化遗产资源是国家的、是民族的,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组织的,所有权的归属问题应该明确。同时由于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性,需要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以保护为主,利用是为传承和保护服务的。
(四)耗竭性
文化遗产资源本身是不可再生的,故此它与其他资源一样,会随着开发利用的加强出现耗竭的危险。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为破坏因素的影响,一些物质文化遗产会逐渐损耗,如遗址、墓葬、建筑等;另一方面,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由于传承人年迈或后继无人,无市场需求而导致资源的枯竭乃至消逝。
由上述特征可知,目前辽文化遗产资源虽然丰富,但也具有很大的脆弱性。这要求我们在对它进行利用的过程中,时刻谨记保护为主,不能进行违背遗产资源自身规律的开发和利用。
二、内蒙古辽代文化遗产资源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是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这里分布着大量的辽代文化遗产资源,其文化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它的种类齐全,类型多样,如遗址、墓葬、巖画、建筑、传说故事等等,在区域民族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辽代城址资源来看,目前内蒙古地区已发现了200多处辽文化城址。契丹民族之初游牧狩猎,居无定所,无城池。直到耶律阿保机的伯父述澜“以遥撵氏于越之官,占据潢河沃壤,
始置城邑,为树艺、桑麻、组织之教”[2]。辽朝的第一座城池越王城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辽史(地理志)》载:“上京临潢府,本汉辽东郡西安平之地,新莽曰北安平。太祖取天梯、蒙国、别鲁等三山之室于苇甸,射金龊箭以识之,谓之龙眉宫。神册三年城之,名曰皇都。”[3]上京这座辽代建造最早的都城,平面呈“日”字,分为皇城和汉城两部分,城墙为夯土筑成。皇城的三面城墙上有马面,建有瓮城,城内共九条不规则的道路,三横六纵。西山坡有一座辽代始建的寺院,2012年对其进行了发掘,此次发掘获得201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汉城由于汉人居住而得名,城内有纵横的街道。1961年,辽上京遗址被列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中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十二五”期间重要遗址。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辽中京建于公元1007年,主要由汉工匠仿北宋汴梁城建造而成[4]。分为外城、内城、皇城三部分。众多的辽城址对后人研究辽的建筑风格、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十大文化遗产
从辽代墓葬资源来看,最初契丹人并无掩埋尸体的习俗,据《契丹国志》记载:“父母死而悲痛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因酌酒而祝曰:‘冬月时,向阳食;夏月时,向阴食;我若射猎时,使我多得诸鹿’。”[5]直到北齐开始契丹
人有了建墓埋葬的习俗。之后受汉文化的影响重视死后墓的建造。辽代墓葬分为皇室墓、贵族墓、平民墓等几种。辽皇帝的五座陵墓中有三座(祖陵、怀陵、庆陵)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祖陵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石房子村,文献中将其称为“黑龙门”,凿山而建,内陵为太祖陵,外陵为陪葬墓。怀陵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建在封闭的环境下,四周山石环绕,在内陵出土大量精美的建筑构件。庆陵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的庆云山,保存完好,墓壁有造型精美的壁画,反映了契丹人的社会状况。
除帝陵外,目前还发现了众多辽贵族墓。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的陈国公主墓。此墓为砌砖多室墓,墓道为阶梯行,两壁有壁画,绘有侍从牵马图,前室壁画为男侍女仆欲侍奉主人图,西耳室绘侍卫图。出土众多规格很高的金银器、陶瓷器、木器、玉器、玻璃器等随葬品。这一墓是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规格最高的契丹贵族墓,为我们研究契丹贵族的状况提供可贵的资料[6]。另外还有耶律与之墓、宝山二号辽墓等等。在内蒙古自治区还发现了很多辽代平民的墓葬,结构基本与贵族墓一致,但要简陋很多。通过墓葬资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辽朝的丧葬习俗,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辽朝社会多方面信息。
从建筑资源来看。辽朝崇佛、礼佛,建了很多佛寺、佛塔。“城龙化州于潢河之南,始
建开教寺”[7],可见太祖时期就开始建寺庙,并且为僧人们建寺庙居之,以示天助雄武。赤峰市地区仍保留着辽王朝上京塔、中京三塔、敖汉五十家子白塔、武安州白塔、庆州白塔、元宝山小五家子白塔。现存的辽代佛塔直至今日依旧矗立在赤峰市的青山绿水之间,深化了赤峰乃至内蒙古的文化内涵。
从出土的可移动文物来看。内蒙古有大量的辽文化遗址、遗迹,出土的可移动文物类型丰富、品种齐全。契丹先民以游牧为主,《辽史》载契丹人“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8]。建国后,吸收了很多汉的文化,开辟草原丝绸之路,所以不仅有体现本民族特的器物,也有体现民族融合的器物,更有反映异域特的器物。体现民族特的文物,如陈国公主墓出土的完整马鞍、鸡冠壶和辽三彩。在耶律与之墓出土几件鸡冠壶,其中有一对为白釉鸡冠壶,明显带有辽早期的特点。在赤峰市大营子镇辽驸马赠卫国王墓中出土了17件单孔鸡冠壶,1件鎏金鸡冠壶,壶把为鸡冠形,壶身与马镫类似,颈部有牡丹纹,壶身两侧簪刻梅花鹿[9]。辽三彩以黄、绿、白为主,吸收了中原的技术特点,内容上体现契丹族的民族特。最早的三彩出土于辽耶律羽之墓[10]。在赤峰市出土的有三彩龙纹执壶、三彩摩羯壶属于浮雕式,装饰精美。
另外,在内蒙古自治区出土了大量的辽代金银器、瓷器、玻璃器等等,既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特,同时又反映了中原文化、西域文化等不同文化的交融,体现了契丹民族文化上兼容并蓄的胸怀。
从科技资源来看,契丹辽朝设有医疗机构和医官,如太医局、局使、副局使、翰林医官,这些机构和官职的设置有利于辽朝医疗事业的发展。契丹女尸的发现,体现当时先进的利用化学物质的特性来处理尸体不腐的技术。天文历法上,辽朝的《大明历》是在中原历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辽朝设立了专门的司天监掌管天文历法。
三、辽文化遗产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内蒙古自治区通过进行文物普查工作,基本掌握了全区的文化遗产资源,也基本明确了辽文化资源,利用传统及现代科技手段共发现辽代各类遗存几千处。我国对文物实行分级管理,辽上京遗址和辽中京遗址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内蒙古的辽文化遗迹共有23处。内蒙古自治区先后公布了四批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辽文化遗存多处。近年来,通过政府、社会等多方积极进行文物的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