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为”,真正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真正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道家的“⽆为”,真正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为”是道家哲学的⼀个基本概念。
在道教哲学中,“⽆为”与“⾃然”是同等程度的概念,⼆者构成道的本质属性。只有“⽆为”才
能“⾃然”,只有“⾃然”才能“⽆为”。⼈类“⽆为”,万物才能“⾃然”。“⽆为”意味着以⼀种“⾃然”的⽅式对待万物,根据事物的本性与发展趋势“辅助”万物达到“⾃然”。从这个⾓度说,“⽆为”主要包含两层含义:⼀是“不为”,⼆是“顺⾃然⽽为”。
⼀:不为
“不为”主要体现为让万物⾃我化育、⾃我⽣成、⾃我转化。道教哲学认为,⼈与天地万物同根同源、⾎脉相连、休戚与共,⼈类对⾃然界万物所作的任何改变都可能影响其⽣存发展。
在多数情况下,只有有所“不为”才能保护⾃然⽣态。基于这⼀认识,《道德经》在第⼆章、第四⼗⼋章、
第五⼗七章、第六⼗三章中不厌其烦地谈论“⽆事”的益处,强调具有意识的⼈类应有所“不为”,⾃觉维护⾃然界的和谐秩序。但从另⼀个⾓度说,⼈类为了⽣存和发展⼜必然要“有为”,即要与⾃然界不断进⾏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不过,若要与⾃然界和谐相处,⼈之泽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所“为”就必须是“顺⾃然⽽为”或顺规律⽽为,⽽不是肆意妄为。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道家与道教》⼀书中提出,把道家的“⽆为”翻译成“不⾏动”没有反
映“⽆为”的深刻内容,“⽆为”应理解为“禁⽌反⾃然的⾏为发⽣”、不做违反⾃然规律的事。这种理解合于道教哲学“道法⾃然”的精神。
⼆:顺⾃然⽽为
“顺⾃然⽽为”主要体现为“辅万物成其为⾃然”。继《⽼⼦》《庄⼦》之后道教哲学的重要著作《淮南⼦》,深刻阐述了只有“顺⾃然⽽为”才能“辅万物成其为⾃然”的思想。
该书写道:“夫地势,⽔东流,⼈必事焉,然后⽔潦得⾕⾏;⽲稼春⽣,⼈必加功焉,故五⾕得遂长。听其⾃流,待其⾃⽣,则鲧、禹之功不⽴,⽽后稷之智不⽤。若吾所谓‘⽆为’者……循理⽽举事,因资⽽⽴,权⾃然之势……若夫以⽕熯井,以淮灌⼭,此⽤⼰⽽背⾃然,故谓之有
为。若夫⽔之⽤⾈,沙之⽤鸠,泥之⽤輴,⼭之⽤蔂,夏渎⽽冬陂,因⾼为⽥,因下为池,此
⾮吾所谓为之”。也就是说,疏通河道是“辅⾃然”,堵塞河道则为“反⾃然”;对⽲苗浇⽔施肥是“辅⾃然”,拔苗助长则为“反⾃然”。
“顺⾃然⽽为”的益处很多,不仅能合理满⾜⼈的需要,⽽且有利于⽣态平衡,使⾃然在⼈的帮助下尽快实现⾃我更新。在我国传统的农业⽣产中,⼈们对农⽥采取⽤养结合的⽅式,通过撂荒、休闲、轮作等维护农⽥⽣态,就是“顺⾃然⽽为”。据《礼记·⽉令》记载,每年春季,当草⽊⽣长繁茂之时,官府都要求“祀⼭林川泽,牺牲⽏⽤牝。禁⽌伐⽊,⽏覆巢,⽏杀孩⾍胎夭飞鸟”“⽏竭川泽,⽏漉陂地,⽏焚⼭林”。
在今天的现实⽣活中,我们实⾏“封⼭育林”“休渔”“休牧”等,也是“辅万物成其为⾃然”的措施,对维护⽣态平衡起到了积极作⽤。在建设⽣态⽂明的过程中,我们应合理扬弃道家哲学的“不为”“顺⾃然⽽为”的理念,更好地促进⼈与⾃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