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性善恶问题是中国哲学家讨论较多的问题,一般哲学家认为人性为善,此主张对中国人的处事方式有很大影响,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人之初,性本善.
  人性善恶的问题是一个长久的问题。人性为善是正确的,只不过有时候人们站的角度不同,看待事物也不同罢了。不一样的人看待杀人事故又不一样的看法,从仇恨者角度来看,无疑是恶。而从另一方来看,事故起因有渊源,为了报仇,或为了除恶,此乃善。
  其实人性本善,只不过在这个利欲熏心的时代,那点善心就被埋没了。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就比如说彭飞的事,扶老太太,这是多好的事啊。但是那个老太太肯定是被利益蒙瞎了眼,反口指认彭飞撞了她。
  有人说,中国现在是乌烟瘴气,各种糗事不断。但是不要忘了,人间自有真情在,善良始终在我们身边。汶川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各地的人们献出了它们的爱心。还有微尘组织的存在,中国还是处处有爱的。
  其实现实中的欺善怕恶就是很好的例子,善良是人的本性,有些人就利用这一点,赚取利益.
2、试述老子关于道的学说,并作简要评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名万物之母。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徽。此两者同出 而具名,同硝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从他的认识论出发,认为治理国家应该“无为而治”。又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干,而是要无所为而为,也就是凡事要顺乎自然。老子主张无为,反对有为,认为有为是从无为堕落而来。从无为而治的观点出发,老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世界。如其所说:小国寡民。只可惜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象老子想象中的那样,所以说这是大势所趋。然而老子以反向思维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其中的很多观点成为现代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
  老子的道是自然,即无为.顺其自然.然而在现在的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中,一味的顺其自然是不可行的.一定要争取,不争取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不过,顺其自然对心态的修养倒是很有帮助.一直在这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身心会十分疲惫,确实需要修养身心.
3、“内圣外王”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哲学命题,其义在于若做出事功方面成就必有人格修养做基础,该命题在今天已有人质疑,你认为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这句话的意思是自身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在外表现时要有威严. “内圣”是指人通过自身的心性修养所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外王”是指人的心性修养的外在表现,即把人的主体修养推广到自身以外的社会领域。孔子所说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儒家很重视人的社会本性。个人不脱离社会体而生存,而要生存, 就必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正是建立在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这一理想人格乃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自尊自爱与敬人爱人的统一。第二, 自我满足与满足社会的统一。
内圣外王之道对现代人的功成名就也有很大作用.一个人想要成功,和别人的合作是离不开的,如果个人的道德修养不够,谁想和你合作.不要以为只要有丰富的知识就行,成功的路上不可避免的要与他人交流,闭门造车是十分不可行的.所以说要想成功必先要有良好道德修养.现在的
名人那个没有良好的修养?只有以德服人,再加上一定的知识才能成功.
4、试述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并加以简要评论。
 韩非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在政治上,主张通过暴力夺取政权,建立地主阶级法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度;在经济上、军事上,他竭力提倡耕战;在思想上,他主张用法家实行来统一人们的认识,排斥各种相互矛盾的学说。韩非的上述思想,后来都被秦始皇一一接受了,成为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理论基础。现存《韩非子》一书是研究韩非思想的主要材料。韩非提出了以法治为中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
  但是韩非子的这些思想主张只始于临危受命,在那个诸侯争霸的时代,这个思想不可谓不及时,正是由于韩非子的思想,秦始皇才统一了六国.家和儒家,对后世影响很深。有人说阳儒暗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比如隋文帝虽然尊崇儒教,却曾经派自己的手下以一些物品为诱饵贿赂官员,然后对这些不知是计的官员予以重罚,这其实是对的一种使用。儒家是维护旧有的君权与贵族制度,法家则是抬高君权,压抑贵族的权力。
  韩非子主张的是剥削,但是这种剥削被秦君用的过了火,压榨的人民苦不堪言,才导致了秦朝的
覆灭.而自此,发家的思想也一度被人摒弃,只是稍加利用.但是不得不说韩非子确实是一个天才,在那个时代提出正确的主张,被秦王重用.而且他的主张被后代的朝代一直使用.
5、试述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并作简要评论。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
孔子的仁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世的人们,主要就是去关爱他人,体恤他人。其实这更像对统治者的主张,让统治者关爱子民,亲近子民。但是古代君主都是高傲的,所以他的那个时代君主都是不屑一顾的。但是后来的朝代都发现了其中的价值,才采取的。这个思想对现代的人
就更重要了。我们一定要“爱人”,尊重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才能有好的人缘,才能成事。
6、试述墨子的兼爱学说并加以简要的评论。
   兼爱就是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理解,平等,强大的不要欺负弱小的,聪明的不要欺负愚笨的。
  墨子的兼爱学说是在那个诸侯并起的时代应运而生的,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妻离子散,朝不保夕。墨子主张诸侯们要关爱一下平民。但是诸侯为了强大,谁会理睬。故而墨子的思想无人采纳。
  但是墨子的思想对象在的国家政权应用非常有帮助,政府亲民,自然的民就亲政府。这样人们才会拥立这个政府,因为这早就不是那个混乱时代了,现在很民主。人民舆论足以掀翻一个政权。共产党的崛起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什么国民党失败了,不就是因为它们没有亲民吗。共产党始终与农民工人在一起,自然得到更多的人支持。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泽的含义是什么意思墨子还强调人人平等,虽然被统治者摒弃,但是他无疑走在了民主的前沿。
7、相对于西方来说,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近代化的自然科学,很多人从中国传统哲学中去寻原因。你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哪些方面阻碍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1)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思想认为,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人们应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纵览中国的历史可知,天人合一思想不仅影响制约着政治,同时也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因而它是古代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  
  天人合一,一方面强调天是万物的起源,另一方面又强调人事的作用,这实际上就陷入了二元论,即认为万物来源于天,又比照着人类。借助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借助于这种原始的宗教意识对皇帝和官吏予以监督和考核,就成了当时社会的学者和思想家惟一可行的选择。正是这些因素,促使了思想家、学者将天人合一的思想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形成了观念意识,进而指导人们的实践,终于孕育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一种文化精神。天人合一精神过于强调人对于自然的迎合,而忽视甚至不敢对自然开发利用,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孔孟之道:孔孟之说主张崇古,尧舜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孔子主张回复尧舜之治。儒学又对尊长先辈的话要完全服从,虽然尊老的确是传统美德,但完全服从和尊重又略有不同,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批判性思维的产生,如果没有挑战权威之心,一旦谬误出现,而不可被纠正。科学的进步正是以不断挑战权威而体现的,比如说伽利略挑战了亚里士多德,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类的。虽然时代不同,但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在科研中都是需要的。
在古代时科学家实质就是数学化的匠人罢了,科学是建立在精密仪器上的,伽利略是研磨镜片的高手,牛顿制造了反射式望远镜,在中国文化中,都是小人干的活,见到之乎者也那是要下跪的,没有任何尊严,谁会搞科学呢?
孔子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奴役普通百姓的工具,使之为顺民以安天下。庄子的是逃避主义。与科研创新之类本质上是相对的。
孔子的思想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推崇之后,已经在此基础上加以改变,与孔子本意有区别,现今所看都为汉儒传下的文稿,明宋的解读。强调仁义礼智信。礼,所谓规矩,打压年轻人对传统有任何的怀疑,只要接受。君子不器,明朱熹称,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反对有专长的人,尤其是科技知
识,只奉四书五经为经典。这套理论对于维护统治当然好,但是科技发展就不合适的。
道家:庄子是道家,讲究的是无道无为,甚至于说出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不鼓励人以有涯的人生去追逐无涯的知识,而鼓励那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的生活,在这种遁世的思想上,知识分子应该去桃花源隐居,而不是创新和研究。
人类有好奇心,于是就有了科研;老子孔子学说等等的又提倡顺其自然,不要有过多的好奇心,要无为。都有道理。
还有就是古人认为科学技术制造出来的东西只能作为装饰品罢了,没有什么大的作为。而且政府也不支持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