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一、考纲要求
正确理解一些关键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二、知识结构
1. 哪些是文章中的关键词语
2. 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包括哪些方面,如何进行理解
三、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语境义(①正确筛选多义词在文中的义项。②辨析文中近义词的细微差别。③把握词语在文中的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把握指代词和临时具有指代作用的词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
3、理解词语在文中的隐含义(比喻、借代、反语)。
4、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例  1 :
可爱的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请用你朴素的光辉照耀我。
你感人的彩是生命的象征。生动与纯粹,简洁与丰润,这些高贵品质的融汇,于人何等艰难,于你何等自然。我不知道哪一种绿能像你一样始终放射着家园的温馨。
你紧紧依靠土地,又向天空缓缓伸展自己的身躯,以更好地承接阳光和雨露的恩泽。你的姿态永远是谦卑的……
……
你翩然地走过土地的胸膛,顺着阳光的导引来到我的身旁。你清澈的目光像泉水洗去我的烦恼和疲倦。我这个自以为高大的人,情不自禁地弯下腰向你致敬,我的手轻轻抚摸你漾溢青春活力的躯体,渐渐感到自己的灵魂也在长出根来,努力扎入土地内部。……
啊,可爱的青菜,土地忠诚的女儿,请赐给我你蓬勃的生机和一切的美德!
起始句中,作者称青菜为“土地美丽的女儿”,结尾中改称“土地忠诚的女儿”,为什么措词发生了变化?
分析:这道题考查的是“美丽”和“忠诚”两个词语词义的区别,但要正确解答这个问题,非从全篇的主旨,上下文的内在联系入手不可。全文主旨是赞美青菜,学习它的好品德。作者先写的是青菜的外部形态——它美丽的绿和谦卑的形态,进而写青菜的品德。因此开头用“美丽”一词与它外部特点吻合,最后用“忠诚”与它的内在美德吻合。总之,描写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因而措词也跟着变化。需注意的是用文字表达的方式考词语的理解,可以看作是一种导向。
例  2 :
如果道德约束仅出于“种瓜得瓜”的功利心,其力量也必定是短暂的。在社会这个大车轮上,你推助一把之后,也许根本感受不到那极微的前进,是否因为感受不到前进就再不援手呢?
人的成熟有三个层次:童年的畏惧心、青年的好胜心和成年后的知耻之心。
道德的成熟同样留下这样的年轮。高踞在理性巅峰的,正是知耻。所以,当我们对惩戒、对轮回报应已毫无恐惧的时候,是一种坚定的荣辱标准,支持着我们去维护和恪守道德。
十七八年前,生逢乱世的诗人曾无奈地感喟:“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当社会从混沌到有序,当鸡鸣狗盗的小伎俩在秩序化的社会生活中不到可乘之隙,当那张过期的通行证处处碰壁的时候,就再不会有这样的喟叹。
真希望有一天,没有人对这样的感慨生发共鸣,也没有人有兴趣传播,让它真正成为混沌世界的一条墓志铭,永不流传。
①“种瓜得瓜”一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
②划线语句中的“它”指代:
③“墓志铭”一词在句中的实际意思是:
A. 混沌世界中走俏的伎俩
B. 混沌世界中的卑鄙时尚
泽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C. 混沌世界永远终止的标志
D. 混沌世界中唯一值得称道的
分析:“种瓜得瓜”显然是比喻,要结合作者的观点,这一段的语境来确定它比喻什么,答案是:遵守多少道德约束便会得到多少报偿。
“它”本身是代词,指代内容当在文中检索,对此,上文已有称述,即“这样的喟叹”、“这样的感慨”,题目
问的是具体指代,故而答案是“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墓志铭”本指墓志上的文字,但在文章特定的句子里,它已隐含着另一层意思:但愿那位诗人的话将有幸成为混沌世界永别的标志。因此,当以  C 项为答案。
总之,做这方面的题,一定要注意总体上把握语境。切不可脱离语境。揣摩其感情彩,来判定词语的含义。还要考虑是否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以准确把握词语含义。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词义。
例  3 :
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能保持,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使它不得不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作为当然和必然。传统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事物的演变。它把规律解释得宽,可以收容新风气,免得因对抗而摇动地位。
问:“相机破例”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
A. 把握时机,委曲求全
B. 顺应形势,改变常规
C. 等待机会,破除习惯
D. 因势利导,不拘一格
[解析]:“相机”指察看具体情况。根据上下文:“事物的演化又使它不得不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事物的演变”推断,“相机”不是主动地把握时机,而是被动地顺应形势,“破例”为动宾结构,在文中所指不只是破除习惯,因而解释为“改变常规”更为合适。由此可见,对词语的分析,
有时还可以结合它的结构、感情彩、用法等方面来进行。因此答案为  B 。
例  4 :阳光的香味林清玄
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末了,一期稻作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楝树上岛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涨破土地。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①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的光泽,农夫
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我在农夫家作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脉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来就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了。
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吸到什么没有?”
“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我说。
他开颜地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埕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地嗅,那时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的胸腔,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是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
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我们坐在稻埕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来,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阳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地从童年中流泄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关系。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我说:“那夜来香和昙花的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呼吸,希望能细细品位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
[注]①稻埕:这里指晒谷场。
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14.①植物成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合适;②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
每答对一点,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给分。意思答对即可。
四、归纳解题技巧
1、结合语境,认真推敲
现代文测试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这种理解不是孤立静止的理解,而是对语言做活的理解分析。我们知道,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往往是不同的。因此,只有结合语境,认真推敲,才能揣摩出词语的确切意义。
2、遇到代词,从上查
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中是不到答案的。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句开始寻,而且应当由近及远地去。
3、由近及远,查释句
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他们进行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的答案。这些阐释性的句子往往在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在解题时必须从下句中去答案,由近及远地去。
能力训练
梁实秋写过一篇散文《寒梅着花未》,涉及到文艺的批评方法、诗的艺术特质和诗人气质这些重大的理论课题,倘若写成理论专著,他自会旁征博引有理有据纵横驰骋,以充分阐释他的诗学见解和美学观点。可是在一篇千字散文中完成这种命意,是十分困难的,不仅需要容量的浓缩,而且需要在散文文体允许的限度之内,以散文的笔致完成理论观点的传达,自然需要散文的大手笔和理论大家共聚一身的禀赋了。
这篇文章先援引了刘延涛先生有关王维的一段议论,引文指出刘大杰先生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批评王维“对于民生漠不关心”,论据是王维的五言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见了乡人,不问民生的疾苦,不问亲友的状况,只关心窗前的梅花,可知这派诗人,除了他个人以外,对于现实社会,是完全闭着眼了”。梁实秋以率直明彻的文风,首先表明同意刘延涛的见解——刘大杰对王维“实在责备太过”,他继而指出这是由于文艺批评“堕入了一般庸俗的邪见”——“以为凡是文学作品皆千篇一律的反映民间疾苦,否则便是无视于现实社会。”紧接着他明确立论:“殊不知文学范围很
广,社会现象复杂,文学创作不能限于某一单独题材。我们评论作家,也不应该单凭一首小诗来论定作者全部的性格。”在这篇短文中,梁实秋简述了王维的生平和际遇,并指出他写此诗时,大约是开元盛世,很难要求他询问“来日朱门前,有无冻死骨”之类的话。语言在平静中含激越,于恬适中显泼辣。他又结合王维的诗,谈到诗的艺术性质:“诗不比散文,要特别讲究情趣格调。四友斋丛话说‘五言绝句当以王右丞为绝唱’,评价实在很高。五言绝句,局面很小,容不下波澜壮阔的思潮,只好拈一星半点灵机隽语,既不可失之凝滞,亦不可过于庄严。像王维这首杂诗,温柔潇洒,
2. 诗界长期以来在诗批评上存在着误解和偏见。( 意思对即可)  恰如其分,不愧为绝唱。凡是有过离乡羁旅经验的人,谁不惦念其家园中的一草一木,
人情所系,千古无殊。”这确是以平朴笔墨阐释了诗的艺术真谛。
1、“这种命意”具体所指的内容是:( 不超过16 字)
2、本文标题为《诗坛早有梅花误》,题中“误”的意思是:( 不超过20 字)
四、能力训练
( 一)
梁实秋写过一篇散文《寒梅着花未》,涉及到文艺的批评方法、诗的艺术特质和诗人
气质这些重大的理论课题,倘若写成理论专著,他自会旁征博引有理有据纵横驰骋,以
充分阐释他的诗学见解和美学观点。可是在一篇千字散文中完成这种命意,是十分困难
的,不仅需要容量的浓缩,而且需要在散文文体允许的限度之内,以散文的笔致完成理
论观点的传达,自然需要散文的大手笔和理论大家共聚一身的禀赋了。
这篇文章先援引了刘延涛先生有关王维的一段议论,引文指出刘大杰先生在《中国文
学发展史》中批评王维“对于民生漠不关心”,论据是王维的五言杂诗:“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见了乡人,不问民生的疾苦,不问亲友的
状况,只关心窗前的梅花,可知这派诗人,除了他个人以外,对于现实社会,是完全闭
着眼了”。梁实秋以率直明彻的文风,首先表明同意刘延涛的见解——刘大杰对王维“实
在责备太过”,他继而指出这是由于文艺批评“堕入了一般庸俗的邪见”——“以为凡是
文学作品皆千篇一律的反映民间疾苦,否则便是无视于现实社会。”紧接着他明确立论:
“殊不知文学范围很广,社会现象复杂,文学创作不能限于某一单独题材。我们评论作
家,也不应该单凭一首小诗来论定作者全部的性格。”在这篇短文中,梁实秋简述了王维
的生平和际遇,并指出他写此诗时,大约是开元盛世,很难要求他询问“来日朱门前,
有无冻死骨”之类的话。语言在平静中含激越,于恬适中显泼辣。他又结合王维的诗,
谈到诗的艺术性质:“诗不比散文,要特别讲究情趣格调。四友斋丛话说‘五言绝句当以
王右丞为绝唱’,评价实在很高。五言绝句,局面很小,容不下波澜壮阔的思潮,只好
拈一星半点灵机隽语,既不可失之凝滞,亦不可过于庄严。像王维这首杂诗,温柔潇洒,
恰如其分,不愧为绝唱。凡是有过离乡羁旅经验的人,谁不惦念其家园中的一草一木,
人情所系,千古无殊。”这确是以平朴笔墨阐释了诗的艺术真谛。
1.“这种命意”具体所指的内容是:( 不超过16 字)
2.本文标题为《诗坛早有梅花误》,题中“误”的意思是:( 不超过20 字)
第一节 参考答案
1. 充分阐释他的诗学见解和美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