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2)答司马谏议书
1.作者知识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政治上,主持变法。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
宁七年(1074)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获谥,故世称王文公。
(2)经学上,王安石潜心研究,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3)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4)文学上,王安石在散文、诗词方面均有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也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称呼:临川先生——郡望;王荆公——封号;王文公——谥号;半山老人——自号;拗相公——绰号。
2.背景知识
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知政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回复了一信,随后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谊深厚,信札来往不宜草率简慢,就又写了这封答书,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1)机构改革制,置三司条例司、市易法、保甲法(除冗官,改变积贫局面)
(2)改革税赋,方田均税法、均输法、青苗法、募役法(除冗费,改变积贫局面)
(3)新修水利(改变积贫局面)
(4)军队改革,裁兵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除冗兵,改变积弱局面)
(5)改革科举、三舍法、贡举法(除冗官,改变积贫局面)
3.文体知识——书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文题答司马谏议书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4.知识链接——古代书信常用结语套辞
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旧式书信中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
(1)请对方回信
盼即赐复。翘企示复。伫候明教。时候教言。盼祷拨冗见告。万望不吝赐教。敬祈不时指正。敢请便示一二。尚祈便中见告。至盼及时示下,以匡不逮,无任感祷。
(2)告诉对方不用劳神回信
谨此奉闻,勿烦惠答。敬申寸悃(kǔn,真心诚意),勿劳赐复。
(3)答复对方询问
辱蒙垂询,略陈固陋,聊博一粲而已。远承下问,粗述鄙见,尚希进而教之。上述陋见,难称雅意,亟祈谅宥。姑道一二,未必为是,仅供参考。不揣冒昧,匆此布臆,幸勿见笑。
(4)请人应允
所请之事,务祈垂许。以上请托,恳盼慨允。诸事费神,伏乞俯允。
(5)表示关切
伏惟珍摄。海天在望,不尽依迟(依依思念)。善自保重,至所盼祷。节劳为盼。节哀顺变(用于唁函)。
(6)表示感谢之情
诸荷优通,再表谢忱。多劳费心,至纫公谊。高谊厚爱,铭感不已。
5.读准字音
(1)强(guō)        (2)卤莽(lǔ mǎng)
(3)见(shù)      (4)拒(jiàn)
(5)怨(bàng)      (6)难壬人(nàn rén)
(7)不(xù)      (8)盘(gēng)
(9)怨(xū)      (10)义而后动(duó)
(11)会(wù)
课时1 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了解文本内容。
活动一 诵读理解,疏通文意
1.诵读文本,解释重点字词,并概括段意。
文本内容
重点字词
泽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第1段)某启:昨日教,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所以君实或恕也。
蒙:承蒙    窃:谦辞,私下、私自
游处:同游共处,交往 
每:常常
所操之术:所持的政治主张 
强聒:唠叨不休
见察:被理解,表被动 
上报:写回信
辨:,分辩 
视遇:看待,对待
反覆:书信往返  具:详细,详尽
所以:原因,理由 冀:希望
见:用在动词前,有称代作用,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
请概括段意: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第2段)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儒者:读书人,士大夫 
名:名义
实:实际            理:根本道理
得:清楚            怨谤:怨恨诽谤
以谓:以为,认为    人主:君主
修:修正     
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吏
不为:不是,不算
侵官:侵夺他人职权
举:施行
兴利除弊:兴办有利的事业,除去弊端
生事:制造事端      征利:争夺利益
辟邪说:批驳不正确的言论
难壬人:排斥巧辩的佞人 
拒谏:拒绝规劝    固:本来 
前:预先
请概括段意: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3段)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义而后动,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恤:顾念,忧虑
同俗:附和世俗    乃:于是,就
抵制,斗争
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
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非特不仅        度:计划
度:考虑          是:认为正确
可悔:值得反悔的地方 
膏泽:施恩惠
事事:做事        敢:敢于
知:知道,这里是领教的意思
请概括段意: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紧承上段结尾处怨诽之多早在意料之中的无畏声音,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第4段)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由:缘由,机会  会晤:会面,见面
不任:不胜 
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请概括段意:作者自谦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