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学反思(优秀7篇)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篇一
    【设计理念】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课文简析】
    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
、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并完成预习作业;老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当你们久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 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著
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板书:
    题目、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课件)
    (抽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 唱和(hè) 玄(xuán)奥 栀(zhī)子 津津(jīn)乐道
    清澈(chè) 树冠(guān ) 湛(zhàn)蓝 凝(níng)静
    犬吠(fèi) 吟(yín)咏 憔(qiáo)悴 禅(chán)心
    2、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思考课后作业一: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怎么称呼他们?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目。
    3、回答思考的问题,并提出疑难。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⑴ 交流明确:
    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
    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⑵ 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4、快速浏览说话: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朋友”?用“我喜欢……因为”同桌说话。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精读第三段,教给学习方法:
    ⑴ 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⑵ 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⑶ 引导理解“德高望重”,说说你从哪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的?
    交流明确:“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体体现:
    (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⑷ 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⑸ 小结:
    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说说我们学习这一部分的方法。
    讨论明确:朗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体会特点──诵读课文。
    2、自学课文其他部分,并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自学提纲:(课件) 泽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山泉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⑴ 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修辞方法。
    ⑵ 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⑶ “抬头望你,我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这句话中的“你”指什么?作者善于联想,由“悬崖”想到“隐士和高僧”,那么“悬崖”“隐士和高僧”有什么相似之处?
    老柏树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⑴ 请概括上面第一节的内容。
    ⑵ 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⑶ 文中加点的“恩泽”一词是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⑷ 为什么说我和蚂蚁“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⑸ 结尾的省略号改成句号行不行,为什么?
    3、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
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4、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5、诵读课文,再次感受自然之美和课文的语言之美。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推荐 篇二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教学完这篇课文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如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在交流中感知全文。课题《山中访友》既是全文的立意之本,
又是以联想和想象构筑情境这一独特、鲜明的表现手法之凝聚。揭题后让学生猜测作者去山中访友的对象,然后让学生去文中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明白了作者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概括地说,这山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二﹑以读激情,交流明情。课文在叙述的时候很有特,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娓娓道来,有时感情强烈了又用第二人称直舒胸臆。在第五自然段的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了精读、品读等多种朗读方法,除了让学生读好作者跟老友打招呼,也让学生设想自己是山中的景物跟作者打招呼,老朋友见面后的亲切感学生们完全的体会到了,这样也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文章那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诗一般的情怀。
    三﹑放飞想象,学会表达。课文的另一特就是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如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的描写。“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再从三年级的课文《荷花》中的文段“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引导他们想象并写作。
    教学这篇课文,学生们较有收获,他们是快乐的。教学基本上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能力得到较全面的提高。但课堂还有很多不尽完美之处,比如课堂关节不够紧凑,有些环节间的过渡不自然,没能很好地照顾到后进生。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篇三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化简与以前人教版比的化简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它是根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利用除法中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
    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多种解题思路为突破口,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如比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决。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可以互通的,通过对比学习,让学生学到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的教材,新的要求,新的挑战,新的思考。如何更好的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效率,还是需要自己不断的思考和提升的。
    教学时我首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比可以化简,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两个相关比之间的联系。在学生通过复习商不变性质与分数基本性质后,在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分数、
除法和比之间的联系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比的化简,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利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商不变性质进行化简。(在这里,教材并没有对比的基本性质进行讲解)通过学生的反馈情况,发现运用这些性质来化简比,要比用比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学生更能接受。同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少数学生对比和比值区分不清)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与讲解,让学生对比和比值都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篇四
    在教学本课时我利用低年级学生爱说、爱动、爱表现的特点,创设说话情境,训练学生口说我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一个合理的拓展机会,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一个思想争锋的平台。把课文延伸并拓展,加强对话。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让学生想象,巧妙地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加以运用,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不仅丰富了词汇,发展了想象力,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融情于语文训练,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体现了新课标“重积累,重迁移”的思想。也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为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想象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平等对话
    营造氛围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敢于发言、乐于发言的前提。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营造这种适合学生“激活思维”的氛围。使他们产生答错了也没关系的安全感,做到愉快地站起来,体面地坐下去。
    2、走出课本
    拓展空间本片段搭建了包容学生生活经历的教学平台,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带到课本的海洋里,让学生自由地汲取、积累,还要鼓励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根据生活的积累来描述内心的想法,广泛地积累书本以外的知识,从而在对话训练中有话可说。
    3、想象训练
    激活思�                                                                                           
    关于“想象”的训练。我始终相信,只要是一个好的拓展点,一旦展开,孩子们的想象肯定是瑰丽而神奇的,超乎大人们的驰骋空间。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我们多给孩子创造想象机会,站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高度审视现在孩子的想象能力。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简短 篇五
    《小小商店》是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后的内容,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目的在于:以模拟的方式展现一个小小的情景,提高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模拟购物”,使学生对人民币有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合理使用人民币的能力。
    本节课,我借助“小小商店”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背景,运用“角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了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另一方面重点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这节课一开始,我就以逛商场,买东西为题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自己布置三个柜台(儿童玩具、 学习用品、生活用品)。柜台内的商品价格有:整元的、整角的,也有几元几角的,利用猜价格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人民币的认识。通过三个柜台售货员、收银 员的竞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孩子们产生积极浓厚的购买欲望。然后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回收站的作用,回收什么?怎么回收?帮助小朋友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思想和意识(这部分内容,视教学时间而定)。
    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课内外相结合,为学生创造亲身实践的机会。课上,学生自己布置柜台,能让学生在分类中,培养做事有条理,归类的好习惯。通过布置柜台、招聘员工、模拟购物等环节,让学生亲历开办商店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有组织有纪律的进行自主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                                                                                           
    2、合作交流,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招聘活动”实质上是为了提高学生在购物活动中的应用意识。学生为了竞争上岗,便会积极主动地去解决购物中的数学问题,猜价格,计算总和、零。而活动后又充分利用学生购物后的愉悦心情,及时组织汇报交流,这又是一次分享的过程。同龄小伙伴间无拘无束的交流,更能使他们收获成就感,从而喜欢数学,多用数学。
    当然由于匆促的准备,考虑的欠周,因此在教案的设计、活动的安排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1、学生购物时间短,有操之过急现象,有个别学生还没有真正学会如何购物活动便结束了。2、让“顾客”学会讨价还价,不够钱时该怎么办?这类问题讨论的还不够,个别学生在做关于购物方面的练习时仍不会计算应回的钱。3、作为“售货员”的学生还不会引导“顾
客”购买,如:请问你要什么?4、因材施教不充分,对认知接受能力不同的同学不完全做到个别辅导,致使个别学生在做关于购物方面的练习时仍不会计算应回的钱等等。
    这次的磨课历程是短暂而又充实的。我们几位新教师同心协力,共同磨课、研课,通过不断的试教、听课、修改,在比较中,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通过这次活动,我看到了团结的力量,更收获了患难的友谊!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篇六
    《山中访友》是一篇散文。里面所提到的“友”并非我们生活交际中的朋友,而是在大自然的花草树木。此文章用的是拟人的表现方式,以此来增强人与自然的亲切感和依赖感。
    一、教学目的:
    1、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及词语。
    2、列出“我的朋友”都是谁?
    3、“我的朋友”与我的交流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1、山林情景的描写。
    2、我是怎么与“我的朋友”进行交流的?
    3、拟人方式的表现在何处?
    三、教学过程:
    1、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问他们:
    在阅读本课文的过程中,你的心情如何?
    2、让学生讨论:
    山中的朋友指的是谁?
    3、一一将学生所列出的`朋友板书在黑板上。
    4、让学生根据黑板上所列出的朋友进行描述。
    5、让学生在课文中将与刚才所描述的语言对照课文上的语言,以此增强对文章的识记和理解。
    6、让学生讨论:文章为什么要拟人的艺术表现方式?
    7、叫学生把文章中的优美句子画出来。
    8、课堂练习:让学生模拟书本上所描写的情景与对话,同桌之间进行模拟表演。
    9、作业布置:把文章的生字及词语进行造句。
    我在上完这一课书后有着深刻的教学反思:
    1、学生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但是他们体会不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深刻用途。
    2、学生的阅读速度比较慢。
    3、在对情景的模拟表述方面,学生的模拟性的口语表述能力不强。
    我的《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也以人与自然的亲切和谐感出发,让学生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体会到身至大自然的舒适感与幸福感,唤起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同时让学生在欣赏文字带来的美妙感觉中,能够学会新字新词语。在教学过程给我的反思中我也明白了今后教学的方向。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篇七
    《山中访友》一篇构思很美的文章。本文的叙述方式独具匠心,采用想象的手法与自然界的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等朋友们互诉心声,动情的叙述营造了一个活泼、跳跃的童话世界。文章灵气飞扬、新奇丰富而符合现代孩子的审美眼光,相信学生比我们更容易接受、吸收这种构思方式。
    果真课堂上孩子异常活跃,抓住孩子的灵性,释放在语文课堂将是一堂语文课最成功之处,
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展示美。
    一、发现美
    1、导课时从孩子的朋友入手,然后我把学生的思维从自己的朋友引到人类的朋友引到地球的朋友,又总结出,要学会发现另类的朋友,再具体的问同学“如果你们去山上游玩,你会发现哪些另类的朋友呢?”
    2、这就是我情景模式导入的尝试,我觉得散文是轻松,活泼的文学,那么上散文课也应该是轻松活泼的。而且孩子们对于山是那么的熟悉,轻轻一点,便引来同学们多少的共鸣啊!
    3、然后我让学生上来把自己读中想象到的景物画出来,一时间教室就沸腾了。我于是就有选择的抽了一些同学上来,画老桥、树林、白云、流水、小鸟、悬崖、雷阵雨、小花、树叶等。没抽上来的同学参照书。在本上画。一堂课需要兴奋点,就像一盘菜需要味精,而有创新的那点内容就是兴奋点。学生到了美。
    二、感受美
    散文当然少不了读,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能在读中吸引学生,于是我引导同学们,倾诉性的,深情的。读,轻快活泼的读,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读。看着同学们投入的读,我非常
明显的体会到了,让学生好读不如乐读的教学理念。读是感情最好的流露,是内心和课文最有效的交流。
    三、展示美
    1、仿写是本节课学生展示的第二个展示,孩子们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试着猜想一下它们的内心世界,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吧。这里的设计开拓了学生思维,展示了他们的天性与灵性。
    2、批注是教学在本节可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我教孩子批注,并在本课作了很细致的讲解。感觉收获较大。
    四、不足
    1、六年级了有一部分孩子调动不起来了,发言面在缩小心情不好。
    2、批注时有个别学生做得不好、
    3、读时还有不到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