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宏能做好一个记录者我就很满意了
    注: 417日,记者站网独家率先曝出《人物杂志高管大换血的消息,《人物》杂志出版人、博雅天下传播机构副总裁郭光东,随后正式回应《人物》杂志高管离职一事,确认李海鹏、林天宏分别加盟《时尚先生》和万达。近日,参差计划记者联系到了林天宏,就他的过去经历、心路历程以及未来规划进行了采访。
  谈规划:做了10年新闻,再做下去已经没有太多的成就感和新鲜感了
  415日,林天宏把自己微博的名字从实名认证的“林天宏”改成了不再加V的“你拉着我说你有点鱿鱼”,他表示,改名也和自己新的机遇有关:“我觉得既然要转身离开新闻这个行业了,那么过去加V的身份和名字对我来说就已经不重要了,就改了呗。”
  2004年,正读研究生二年级的林天宏来到《中国青年报》实习,出乎意料地被安排到了自己都不敢想的《冰点周刊》。正是从这个地方,林天宏开始崭露头角,也正是在这个地方,林天宏凭借08年的《回家》和10年的《人民会用脚投票》两篇特稿,两次获得了《南方周末》的年度特稿写作致敬。无论是自己的业务水平,还是行业的认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朋友开
完笑说他已经是“冰点头牌”了,“那个时候《冰点周刊》基本没有人动我的稿子,写完就可以发了。”不过此时入行已有5年的林天宏也逐渐感觉到,能够吸收到的新东西越来越稀薄。在西方媒体已经逐渐开始探索人们在移动互联网的阅读习惯,并更改自己特稿写作的文风以顺应新的需求时,作为国内特稿写作重镇的《冰点周刊》,却缺少变化。由于不愿意让自己定格在原地,林天宏离开了《冰点周刊》。这一年,林天宏30林柏宏岁。
  这一次离开《人物》,和当初离开《冰点周刊》类似,亦是在求新求变。在新闻行业里摸爬滚打了10年的林天宏觉得自己在做的已是重复劳动,“做了10年新闻,再做就没有成就感和新鲜感了。放弃在这个行业里积累多年的资历、人脉、认可,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或许是一种冒险。但真正让我有安全感的事,是还愿意去冒险”。
  在这个快速变换的时代里,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今年年前,林天宏在和从新闻业转行出去的朋友吃饭的时候发现,他们聊的一些东西自己已经听不懂了,就此萌发了离开的念头。
  很长一段时间,林天宏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虽然拿到过一些 offer ,但始终没有做决定:纯粹网站的话还是离不开要做内容,这并不新鲜,公关的话,自己的性格也许会难以适应。
最终林天宏选择进入企业,进入万达集团总部的企业文化中心,“这里的工作和我前10年的工作有相通的地方,我不是一无所知,但毕竟这是个全新的行业。我向来觉得要去就得去最好的地方,进入企业的话,万达是个好平台。”
  谈《人物》:从改版第一期开始就对这个团队有一种近乎盲目的迷信
  20124月,林天宏来到《人物》杂志,和李海鹏、张捷、张悦这些国内写特稿的高手一起掌舵《人物》的改版。虽然当时《人物》的力量很弱,除了几个大编辑,就只有两个记者,再加上一些实习生,整个团队对于办杂志的经验也都很有限,但是他从一开始就看好这本杂志,“从改版第一期开始就对这个团队有一种近乎盲目的迷信。”
  之后,他们一次次完成了在他眼中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改版第一期否定了多个封面人物后,最终敲定了正处于和方舟子论战漩涡中的韩寒,在最后十天内完成了对韩寒的采访和写稿,整个团队家都没回地在办公室待了一个礼拜,终于及时赶出了全新的《人物》,获得了不错的反响;第二期凭借一封4000字左右的信,在最后关头打动了此前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崔永元;20141月“像”的专题,请到了柳传志、雷军、王健林、赵薇、贾樟柯等13位各个行业最顶尖的人,完成了要求极高的拍摄和写稿……“所以我极度热爱信任这个团队,对每
个人都充满感情,我觉得只要想做,大家就一定能做成。”
  “到今天,我可以毫无愧地说《人物》就是一本国内一线杂志。”但林天宏也承认,这只是在国内的情况。谈到中国和国外杂志业的差距时,他提高了音量加快了语速:“从选题到文本呈现的方式,(与国外)差得太多,全面落后。我们只是矮子里的高个子吧。”不过,即便他和李海鹏离开,还是自信地对《人物》杂志的前景表示乐观,将来的方向,会是通过媒介在不同平台上生产内容,包括视频和公号等,但这些内容无不将烙上《人物》深深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