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韬武略岐阳王
---明朝开国第三功臣、明光人李文忠事略
安徽省明光市被称为帝王之乡。明太祖朱元璋出生于此,这里也是明代陇西王李贞、岐阳王李文忠的家乡。李贞、李文忠父子俩是明光人的骄傲(明光市,原名嘉山县,历史上曾隶属泗州盱眙。)
岐阳王李文忠(1339年——1384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二曹国长公主朱佛女、二夫陇西王李贞之子,《明史》上称李文忠“好学问,通韬略,治军严明,临阵奋勇,勇冠诸将之首……”他所向披靡,战功卓著,同时又为人正直,以民为本,为民请命,大仁大爱,位列明朝开国第三功臣,被封为曹国公,追封为岐阳王。根据其事迹,李文忠堪称是明朝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2011年,中央电视台制播的《中国古代名将》中专题介绍了李文忠的事迹。《明史》、《明实录》等史料上对李文忠的事迹多有记载。 +Zr~mwM=x  
李文忠病逝后,朱元璋赐葬南京明孝陵旁,钟山之阴,正对钟山,现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太平门外蒋王庙街6号。2003年,岐阳王陵园(即李文忠墓园)跟明孝陵一起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王志文资料
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不完全统计,李文忠后裔如今遍布全国多个省份,包括台湾,人数约10万人之多。
这里说明一下,以下介绍李文忠的资料几乎都来自于《明史》,这样做是为了便于读者查对。同时,为叙述的方便,在行文中或从《明史》中概括综述,或直接引用《明史》。因考虑篇幅原因,有时直接引《明史》而未加翻译(下文中加引号部分)。但估计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所引内容大体上的意思是可以读懂的。
元末,全国农民大起义的风暴汹涌澎湃。这是被残暴的元朝统治集团激起的人民的反抗浪潮。据著名史学家吴晗《朱元璋传》(北方文艺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所述,蒙古铁骑曾叱咤风云,威震宇内;大元帝国,曾地跨欧亚,何等风光!然而,仅仅过了50年,从元顺帝开始,元王朝的各种社会矛盾普遍激化,社会经济全面崩溃;民生凋弊,水深火热。元朝末年,农民所承受的赋税徭役极其严重。蒙汉等各族贵族、官僚、地主和寺院又疯狂地兼并土地,追加地租,奴役佃户及其子女,甚至将佃户随田转卖。加以朝政腐败,官吏贪暴和连年不断的风雪水旱之灾,广大汉族农民纷纷破产,流民遍布各地,就连蒙古族的劳动者,也日益贫困,纷纷沦为奴婢。
据吴晗的研究,与不堪忍受的阶级压迫俱来的,是日益深重的残酷的民族压迫。元朝建立后,统治者把全国各族人划为蒙古、目、汉人、南人四等。四等人的政治地位各不相同,蒙古人最高,目人次之,南人最为低下。为了防止和镇压汉人南人造反,元朝政府采取了最为刻毒的办法,无所不用其极。如,元顺帝至元五年四月又重申此令并加令:蒙古目人打汉人南人,汉人南人只许挨打,不许还手。甚至有蒙古贵族提出杀掉汉族张王刘李赵五大姓的主张。如,以二十家编户为一甲,每甲派一蒙古人作甲主。甲主有充分的权利,可以对百姓任意侦察诬告,任意,百姓稍示不满,即致杀身之祸。尤其是蒙古人和目人的残暴屠杀,动不动就屠城,把一个城里的人民,除去工匠以外的壮丁老弱悉数杀光,剩的少女少男,作为俘虏,叫做驱口,就是奴隶,子子孙孙不能翻身。加上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到处是种种想像不到的血腥的事实。迫使人民众不断地起来反抗。元至正十一年,终于爆发大规模的红军(即红巾军)起义。红军的节节胜利,更使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元至正十二年二月,定远人郭子兴孙德崖张天佑等人起兵攻占濠州。此时,元朝官府为防寺庙里和尚与红军勾结,下令把寺庙全部烧光,朱元璋所在的皇觉寺一样不能幸免。经反复考虑和占卜,朱元璋迫于形势,还是投奔红军去了。
朱元璋二朱佛女嫁于明光人李贞,当年家境宽裕的李贞对朱家多有扶助,朱佛女对朱元璋感情深厚。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当年朱家贫穷,朱元璋出生时,父亲朱五四将朱元璋丢在荒郊野外,幸亏朱元璋二朱佛女(李文忠母亲)挖野菜路过听见哭声抱回,才救下一命。朱元璋后来多次说过,(二)“抚弟以慈”。元至正九年(1349)朱佛女病逝。此前,整个元朝已经烽烟四起,社会动荡。李贞携十一岁的儿子李文忠在战乱中辗转逃生。过了二年,终于得知朱元璋在滁州后,便投奔到了朱元璋的队伍中。“太祖见保儿,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后因战功,于28岁时被朱元璋赐复姓李)。”从十九岁起,李文忠领兵出征,跟随朱元璋,参加了抗元的正义战争,也由此开始了——李文忠波澜壮阔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