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易是清代著名金石学家、书画篆刻家,其学术和艺术成就与其家世渊源有着深刻联系。笔者对黄易家世进行细致研究,梳理出黄易家族关系简表,因篇幅所限,本篇主要呈现其家学渊源;对黄易的相关史料进行综合考辨,从社会学与网络论的视角对其生平、经历、交游进行全面勾勒;从金石鉴藏、搜访、保护、著述、交流五个方面对其金石学贡献进行重估。力图将黄易的金石学活动和贡献置于清代学术史的背景下进行审视和评价,并以新的证据对既往黄易研究中存在的错误认识和观点进行辨析。
一、黄易的家世
(一)黄易的父母
从现存文献考察,黄氏一脉可溯源至洪武初年,其先人(福寿公)本为匠作艺人,自江夏徙钱塘左桥里。[1]
黄易的父亲黄树榖(1700-1751),字培之,号松石,一号楷瘿,又号黄山、佛国山人。殁后友人和弟子私谥“端孝”,故世称“端孝先生”。需要指出的是,关于黄树毂的生卒年,学术界一直沿用的生年为“1701年”有欠谨严。黄树毂生于康熙三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换算成公历实为1700年12月2 8日。[2]
黄树榖八岁能诗,少年即负才名。[3]后佐幕于真定太守,约在乾隆元年回乡后,兴建“广仁义学”。[4]再次幞被入都时,清宗室胤礽第六子弘瞧赏其文采经术,命长子从学,并请奉养黄树榖太夫人于京师。
黄树榖工诗,有《楷瘿斋诗稿》传世。精于书法,与王澍、张照为莫逆交,张照书间出其手,人莫能辨,得者珍如球璧。尤精小篆、八分,工铁笔,于篆籀有不传之学,王澍推崇其篆书为当代巨擘,余大观赞誉:“琅玡王澍推巨擘,君与之交相切劘。”[5]兼擅画兰竹,用笔皆从篆隶中得之。[6]雍正七年(1729)前后,黄树榖有游艺扬州之经历,此行曾客吴轶容家,据郑燮云,其“笔租墨税,岁获千金,少亦数百金”[7]。黄易受其父影响,也工于篆隶。
除诗文经术之外,黄树榖秉承家学,对于河防漕运等,有深刻的见解,并习以致用。雍正四年(1726),议开西湖,黄树榖云宜直浚,不宜横浚,当事者奇之。他建造的“清河龙”,
为河防浚淤之创制。[8]清世宗嘉庆朝河官曾仿造这套器具,在清淤当中发挥过很大作用。黄树榖生前著有《河防私议》《格物考》《百衲琴》《百家衣》《松石谱》,皆未刻书流传于世。已刻者仅有《清华录》《楷瘿斋集古》诸书,可惜大多也已佚失。但从书名可窥知他所倡导的是一种经世致用的学术,即力图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实践,获得实用的知识和经验,来传输给弟子和子孙,为国家解决实际的问题。林以宁曾如此评价黄树榖之生平:“松石司钱唐义学,搜集寓林遗文于百二十年后,负父骸于三千里外,辑《清华录》以萃人文,制治河器以裨国用,凡所以图报君亲者,靡不备至。第廉吏子孙,家无宿储,频年为客,诚非得已。”(《(字字香)序》)黄树榖去世后,墓志由钱大昕撰文,何琪书丹,苏州刘征刻石。
对黄易的人生经历影响重大的还有其母梁瑛。黄树榖原配陈蕙字若兰,无嗣,乃继娶梁瑛。梁瑛字英玉,号梅君,又自号榖梁氏。为钱唐梁师燧女,梁师燧生前最器许黄树毂,令黄树榖每有知己之感。雍正三年(1725),梁瑛归于黄树榖,相夫教子26年。乾隆十六年(1751),黄树毂去世,梁瑛含泪写下《皇清处士私谥端孝先生先夫子楷瘿黄公行述》数千言,后含辛茹苦课黄易、黄童以经艺。梁瑛是杭州著名的闺秀才女,诗、古文皆精通,兼擅绘事,今日犹得见其所绘观音像。又工于集古诗,雍正八年(1730 )三月,集唐、宋、元人诗句为《字字香》(又名《梅花字字香》),在扬州刊行,写刻精工。唐建中、曹学诗、
林以宁女史作序,黄慎题记,徐德音女史题词。黄树榖所居娑罗桥,为梁瑛祖父“玉照堂”旧址,梅花数树,环带小楼,梁瑛写梅咏梅其中,“拮据卒瘩,俾松石无内顾忧。且与松石女兄蕴之、女弟奂之时相酬和,以慰孀姑倚闾之望”,“亦以寄其甘贫守素之心也”。林以宁把梁瑛比作顾若璞,称“徽音遥嗣,乃在梅君”,又感叹道:“松石得梅君,可以娱亲,可以教子,可以出而报国矣。”[9]正是有这样的贤妻支撑着家庭,黄树榖才能安心幕游四方。乾隆六十年(1795)闰二月,梁瑛在山东济宁去世,黄易亲运其柩归杭州,与黄树榖合葬于上泥桥。因母亲以梅为号,毕生爱梅咏梅,故黄易诗中有“不看梅花不出游”之句以志哀伤之情。[10]
(二)黄易的兄弟
黄树榖与梁瑛育有四子:黄庭、黄经[11]、黄易、黄童[12],另有一子黄芝早天。黄易幼年丧父,受伯兄黄庭影响最多,感情也最深。
黄庭(1729—约1780),字梦珠,号宝田。国学生。著有《蔗余集》《绿萍集》。黄庭为黄树榖长子,自幼被父亲寄予厚望,年少厉学,才华横溢。乾隆元年(1736)黄树榖曾作诗分赠诸子,诗中流露了黄树榖的人生感慨和寄托,也显示了书香门第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在赠给长子黄庭的诗中写道:“六代书香一线存,头颅如许尚何言。力营义学藏经籍,要
使清官得子孙。汝已八龄须识字,谁能三载不窥园。却将韩富欧阳范,学取东坡子细论。”
黄庭诗才很高,受家庭影响,很早就随父离家历练。乾隆十年(1745)客华亭,学曹唐作《游仙诗》,此时年方17岁。19岁返钱塘,与杭志仁、魏白民游,学填词作赋。2 0岁开始游幕四方,客鲁、楚、扬州、吴门,与四方前辈交游酬唱。乾隆十八至二十二年(1753-1757),黄庭客居湖北佐幕。这段时间之中,黄庭与同客湖北的父亲旧友汪舸结为诗友,往还唱和极多。乾隆二十二年,黄庭在孝感撰成《端孝府君轶事》,并请父亲旧交龚之钺作序。[13]黄易跟随伯兄的游幕生涯始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所依靠的也是父亲和伯兄在湖北打下的良好社会基础。乾隆二十九年(1764),黄庭因事遭到牵连,被谪戍塞外轮台,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黄易肩上,从此开始了在固安、武冈等地的游幕生活。
黄庭被谴戍塞外后,作为戴罪之人,其生活非常艰苦。黄易也一直没有放弃过运用各种方法营救伯兄,他通过各种渠道募集资财,为黄庭纳锾赎罪。乾隆四十五年(1780),黄庭在塞外迪化为酷嗜金石碑版的弟弟寄去《敦煌太守裴岑纪功刻石》拓本,此时恰逢黄庭即将被蒙恩放还,阔别十六载的兄弟重见在即,黄易在任城官斋中满怀期待地题跋:
右汉敦煌太守裴岑石刻真迹,乾隆庚子口梦珠兄在迪化城觅此寄示,云此石近甚剥落,
凸处光滑如珠口不易拓。来年仲秋蒙恩放还,计过巴里坤正严冬风雪之时,恐难拓取,故觅此先寄。塞外荒寒风景,闻之黯然……余思得此碑十有余年,一旦获之,何异夜明入手。殆与明年弟兄握手,同此欣庆也。
然而天不从人愿,大约就在此时,黄庭卒于塞外,最终未能与黄易握手重聚。黄易在汪斋、江防等人帮助下,遣干仆将黄庭及其妾棺柩运回杭州归葬。[14]黄庭生前育有一子一女,子名黄时,后更名黄元鼎。
在清代早期如康、雍时期,幕府制度少有辟署之事,因此游幕大多不能作为进身之阶,想要出仕还是需要通过科举。而在清代中后期,社会问题和弊端不断暴露出来,需要大量实用型人才,幕宾往往可以凭借其功劳得到幕主保荐,获得官职。[15]由此可知,虽然黄树毂才干出众,甚至做到皇族公子之师,却最终以贫寒终老,其子黄庭、黄易则“饥驱四方,谋食不暇”[16]。黄树榖本人,乃至黄庭和黄易的游幕经历,都是从“经世致用”的理念出发,后来黄易即凭借家传治理河防的专长,最终得到重臣庆桂的举荐,擢升至山东兖州府运河同知。
(三)黄易的子息
黄易有妻妾二人,元配陈氏,侧室项氏。项氏为黄易育有二子二女,长子黄元长,次子黄元礼,长女黄润(字芳六)。黄元长官南河主簿,娶陕西道御史潘庭筠之女;黄元礼幼业儒,娶福山县典史王元浩女;长女黄润适济宁兵部职方司郎中李大峻(此山)。又有孙一,名黄珍,深得黄易宠爱。[17]
黄润秉承家学,亦能诗文,为李大峻育六子,皆有所成。嘉庆七年(1802),黄润与长兄黄元长一道整理抄录黄易生前所留诗词、题跋,集为《秋盒诗草》《秋盒词草》《秋盒题跋》,黄润作序,黄元长题识。可惜的是,子孙未能继承黄易的金石爱好,其生前所搜集之金石碑版,在他去世后几乎散佚殆尽,其中多为山东李氏所得。后来曾官东河同知的庄缙度不无遗憾地说:“司马(黄易)物故,其子孙不能守其业,所藏珍品皆如银杯羽化。”黄易在济宁居官日久,其后人也多定居于此,道咸之间,时有金石收藏家来此间寻访黄易后人以期有所收获,然已难觅踪影。翁同龢曾在一则题跋中说“小松官东河久,其后人多在济宁……余数过济宁访黄氏子孙不可得”[18],足证黄易后人在济宁的衰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