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糖王”黄奕住
作者:暂无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2017年第36期
黄奕住一生坚持中国国籍、与国家共患难的爱国之心,受到人们的敬仰。
文/苏小小
黄奕个人资料 去过厦门鼓浪屿的人,大概都听说过黄家花园,这不是一座普通的私宅,它豪华、考究,充满欧式风格。
一个卑微的剃头匠黄奕住,从身无分文到巨富,出洋闯荡几十年后20世纪20年代回国,8个月内兴建了它。这个小小剃头匠日后还成为民国数一数二的大银行家。
黄奕住,又名黄住,1868年12月7日,生于福建南安县金淘区楼下乡石笋村一个世代贫困的农家。父母渴望留住这刚出世的孩子,给他取了个单名“住”。在他五六岁时,父母送他到私塾读了几年书,尽管塾师认为他“聪慧过常儿”,可随着3个弟弟和两个妹妹的相继出世,一贫如洗的家境使他无法继续上学,只能辍学回家务农。幸运的是,黄奕住的伯父会剃头,黄奕住12岁时开始跟着伯父学理发,3年后成为一个独立
行业的青年理发匠,每天挑着担子走村串乡上门为人服务。
在闽南,不同姓氏的人社会地位也不尽相同。黄姓本为大姓,但黄奕住所属的一房人,却是黄姓中的弱房,他所从事的剃头业又属于贱业,这些使得黄奕住一家受尽欺凌。黄奕住理发时从人们的言谈中得知,在南洋就业和发财的机会很多,于是决定去南洋谋生。
1885年,黄奕住带着父母变卖祖产得来的36个银圆和理发工具来到新加坡,成为当地人熟知的“剃头住”。而在随后的4年间,他从新加坡辗转到印尼苏门答腊岛的棉兰市,最后移居中爪哇的三宝垄市,在街头巷尾设一个小摊点替码头华工理发。
黄奕住给人剃头,使他有机会与当地三教九流的底层百姓和华侨进行广泛的接触与交往。他觉得剃头发不了财,经过一段时期的积累,并得到老华侨魏嘉寿的同情和帮助,23岁那年,他开始做“走鬼”(肩挑小贩)。两年后,三宝垄市政府将佐哈尔广场开辟为市场,并在市场内建起摊棚,黄奕住在该市场租了一个固定摊位,继续经营日用食杂及土特产。黄奕住当时娶了土著姑娘蔡缰,夫妻俩起早摸黑、精心经营,生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爪哇的甘蔗种植业及制糖业继续发展。其周边地区所出产的蔗糖都运往三宝垄销售,尔后有的转售输出到欧美各国,爪哇地区成了世界主要销售糖业的中心。黄奕住意识到经营糖业有钱赚,因此,1895年前后他专门做糖生意,还在老家南安物了两个帮手:叶原坪与黄则盘。他们
两人与黄奕住一起到达三宝垄,成为日兴店的主要伙计,后来一直是黄奕住的得力助手和代理人。黄奕住的日兴行到各地糖厂收购蔗糖,转手交易,获利丰厚,经营规模与资本像滚雪球一样发展。黄奕住以较低廉的价格向各中小榨糖者收购后,批发转售至爪哇各地以及输出至新加坡、欧美各国,获得可观的利润。
黄奕住经营蔗糖的出口贸易,其生意范围逐步扩大到了荷属东印度的。1908年,黄奕住将日兴商行改组为日兴有限股份公司,注册资本40万盾,实际上仍是他的独资公司。日兴有限股份公司成立后,人们仍旧习惯地称该公司为“日兴行”或“垅日兴”。1910年,黄奕住在三宝垄市繁华的商业街——中街(中间华人区,Patjinan Tengah)买了一座较大的店屋,改建为两层五个店面的商业楼房(现为三宝垄国际银行行址)。就在日兴公司成立的这一年,三宝垄至井里汶的铁路通车,这两个地方与北加浪岸之间的交通方便了。这一切给商人带来不少的利益,日兴公司资金积累很快,黄奕住为了扩大业务范围,1910年到新加坡筹建日兴公司的分行。此分行的设立,是黄奕住具备了跨国经济实力的一个标志。自日兴公司成立以来,因年年胜算,拥赀日多,1913年,他的资产在 300万盾至 500万盾之间。随着生意的不断扩大,1914年黄奕住的名字被编入《世界商业名人录》。
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尽管爪哇离战区比较远,干扰不是很大,但不少糖商仍担心欧战影响出口。黄奕住以过人的胆识、雄厚的资本乘势收购了大量的蔗糖。到1918年一战结束时,黄奕住的资产已经超过3000万盾。黄奕住(日兴行)、黄仲涵(建源公司)、郭锦茂(锦茂栈)与张盛隆(昌隆栈)
成为爪哇最著名的“四大糖商”。
一战后,荷兰政府加深了对印尼人民及广大华侨的剥削掠夺,1917年9月,荷印殖民政府规定从1914年起获利3000盾以上者,必须缴纳30%的“战时所得税”。地方政府曾动员黄奕住加入荷兰国籍,从而减免缴纳“战税”;日本驻三宝垄领事也乘隙拉拢、分化华商,企图邀黄奕住加入日本国籍,从而得到他们的“保护”,但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黄奕住轻蔑地拒绝了。荷印当局的恶劣行径,使黄奕住进一步认识到,由于中国政府的孱弱,无法保护华侨的合法权益,广大华侨华商始终处于寄人篱下的艰难境地。此外,黄奕住感到荷印政府税率苛刻,将来辛苦经营所赚来的钱也是为他人作嫁衣,于是决心业成返国。
当时有朋友曾劝他:“中原多变乱,不如这里闲乐。你本钱雄厚,哪里不是好地方?在这里养老,不也是很好吗?”黄奕住坚定地说:“我身为中国人,怎么能忍辱受人盘剥、寄人篱下、隶人国籍呢?天下事主要靠人为。”
1919年4月29日,黄奕住回到厦门。考虑到厦门离家乡南安很近,地处东南沿海并且是著名的侨乡,他便决定在租界区鼓浪屿定居。他在8个月内做了4件大事:把母亲接到鼓浪屿;给母亲做寿,光宗耀祖;建设新宅,即日后的“黄家花园”;商务调查,确定新的经营计划。厦门人称:“过去说一个人富,总爱说是百万富翁,黄奕住不是百万,而是千万、万万!”不久,在厦门和闽南地区逐渐地流传着一句口头禅:“若要富,要学黄奕住。”
黄奕住在印尼30多年的商海沉浮中,深刻体会到了银行的作用。1920年,黄奕住来到上海,拜会了《申报》董事长史量才、银行家胡筠(胡笔江)等人,共同筹划在上海成立中南银行,之所以定名为中南银行,表示南洋侨民不忘中国。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后,1921年7月5日,中南银行正式开业,总行设在上海汉口路,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侨资银行,也是当时全国可以发行钞票的三大银行之一。黄奕住的二子黄浴沂回国后,即担任中南银行协理,代表其父主持该行业务。黄奕住栖居厦门鼓浪屿,但常在香港、上海、天津等地巡视。抗战爆发后,总经理胡筠在从香港乘飞机赴重庆时遇难身亡,黄浴沂随即接任了总经理之职。
1921年8月7日,黄奕住又在厦门市(今镇邦路42号)创办了日兴银行,以沟通厦门与海外华侨的侨汇融资。其资本的雄厚,为厦门各银行之冠。由于日兴号有良好的信誉,东南亚各地华侨纷纷把他们的游资汇存该银行,以备日后在家乡建筑房屋及兴办实业之用。
黄奕住还在厦门投资房地产。1919年至1935年,他在鼓浪屿建房160座,建筑面积达4.15万平方米,在厦门占首位。在鼓浪屿,几乎所有角落都有他的房产,而且这些房产,如今大半还在。黄奕住所投资兴建的房屋,有五种:一是住宅类,包括“黄家花园”和观海别墅等;二是所办企业的营业用房;三是所办慈勤女子中学的校舍;四是捐款给有关单位盖的房屋;五是建筑用于出租的房屋,如鼓浪屿日兴街两侧的房子。1930年,黄奕住拥有的黄聚德堂投资股份245万银圆,这在1927年至1937年间厦门的22家房地产公司中,属于最大的。
1945年6月15日,77岁的黄奕住去世了。作为中国人,无论是外国政府的威逼利诱,或是朋友的劝导,他都严词拒绝或婉言谢绝,坚决不加入外国籍。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侵略军蚕吞中国领土,侵略锋芒逼近厦门,有人劝他加人外国籍,以免生命财产受损失。他回答:“绝不加入外国籍,依赖外人……共赴国难,何惧之有。”黄奕住一生坚持中国国籍、与国家共患难的爱国之心,受到人们的敬仰。他大力扶助发展华侨工商业、创办经营社会公用事业的行为,更值得后人学习和纪念。
(编辑 周静 charm1121@sina)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