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1970年香港邵氏青春电影中的
女明星形象建构
曾麒霖∗
㊀㊀摘㊀要㊀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邵氏电影公司追随美国好莱坞青春电影的脚步ꎬ大力发展青春电影ꎬ塑造当时香港青年形象ꎮ本论文将研究视角集中于这一时期邵氏公司所塑造的林黛㊁何莉莉等 玉女 形象ꎬ以女明星为研究对象ꎬ结合电影㊁杂志以及海报等宣传材料ꎬ剖析邵氏公司如何建构 玉女 形象ꎬ如何利用官方杂志进行影片宣传ꎬ以及如何建立观众与女明星之间的联系ꎬ从而挖掘与探索这一时期邵氏电影公司如何建构女明星形象这一核心议题ꎮ
关键词㊀文化冷战㊀香港青春电影㊀明星制度㊀女明星㊀邵氏电影公司
Abstract㊀AffectedbythefeverofHollywoodyouthfilmsꎬShawBroth ̄ersmadetheirefforttoproduceyouthfilmsandconstructyouthimagesinthemid-20-century
Thisarticlebringsattentiontothe YouthGirls whichwereconstructedbyShawBrothersfromthe1950sto1970sinColdWarA ̄sia DrawingonthearchivalmaterialsꎬpostersꎬnewspapersꎬandmagazinesduringthatperiodꎬthepapersupplementabetterunderstandingofhowShawBrothersconstructedtheimagesofyouthgirlsintheiryouthfilmsꎬandthere ̄
lationshipsamongaudiencesꎬpublicationsꎬtogetherwithfemalestars
∗曾麒霖ꎬ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ꎬ专业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㊁文化研究与电影研究ꎮ
Keywords㊀CulturalColdWarꎻHongKongyouthfilmsꎻstardomꎻactressꎻShawBrothers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邵氏电影公司(简称 邵氏 )开始大力发展青
春电影ꎬ构建青春王国ꎬ塑造当时香港年轻人的青春形象ꎬ并在当时高速
发展的香港影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ꎮ同时期美国文化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ꎬ
美国流行文化㊁电影文化开始影响香港ꎮ作为当时香港电影界主力  邵
氏深受美国好莱坞影响ꎬ学习好莱坞的 明星制度 ꎬ将青年影星林凤㊁林
黛㊁何莉莉㊁陈厚㊁张扬等推向电影舞台以凝聚观众的视线ꎮ因此ꎬ本文
将借用目前学界对好莱坞电影㊁电影明星㊁女性主义的相关研究ꎬ探究20
世纪五六十年代邵氏学习好莱坞明星制度这一文化现象ꎮ
研究电影明星ꎬ意味着将明星个体呈现于其所处社会背景之下ꎬ从影
星本身㊁影星在电影中所扮演的角ꎬ以及明星所被塑造的形象等角度切
入ꎮ换而言之ꎬ对于明星和明星制度的研究是一个多维度㊁多层面结构ꎮ«明星»作为电影明星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ꎬ如此描述对明星与明星制度的研究: 从意识形态角度看ꎬ分析明星  即他们存在于影片和其他媒体文
本中的形象  乃是强调明星被建构的多义性(polysemy)ꎬ这种多义性即
是他们所体现的有限多含义和自觉情感(affects)ꎬ强调它们被如此建构的
努力ꎬ一直有些含义和自觉情感被突出ꎬ而另些被掩盖或取代ꎮ这样一来ꎬ
文本分析所涉及的不再是如何确定其正确的含义和自觉情感ꎬ而是更多确
定哪些含义和自觉情感在他们身上被合情合理地解读ꎮ ①此处可知:首先ꎬ明星是被建构的对象ꎻ其次ꎬ 多义性 ㊁自觉情感为这一建构过程的核心ꎻ最后ꎬ这种被建构的过程有意地隐藏㊁掩盖或者凸显一些元素而满足公众㊁媒体对明星形象的需求ꎮ类似表述也出现在«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一书中: 它是一个被结构的多义体ꎮ对它的解码是以对明星形象某些方面的增强和对另一些方面的掩饰为条件的ꎮ因此ꎬ社会电影史学家要从共同体现一定形象的文本中推演出一个明星的特定形象ꎮ这样做不是为了确定那个明星的 正确 含义ꎬ而是要确定这个形象是怎样被结构的ꎬ确定特定时代可能产生的含义范围以及因时间的推移而可能发生的形象含义的变化ꎮ ②
)(2019年 冬)㊀㊀
①② 英 查理德 戴尔:«明星»ꎬ严敏译ꎬ北京大学出版社ꎬ2010ꎬ第4页ꎮ
英 罗伯特 C 艾伦㊁ 美 道格拉斯 戈梅利:«电影史:理论与实践»ꎬ李迅译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ꎬ2010ꎬ第205页ꎮ
在«明星»一书的基础上ꎬ罗伯特提出将对明星的建构置于其所处历史社会背景之中来探讨ꎬ并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明星形象的流变ꎮ
被建构的明星是组成电影的核心部分ꎬ对明星深入阅读与了解ꎬ是观众了解明星之所以被建构㊁塑造成一些特定类型或者形象的途径与方式ꎮ甚至明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电影制作者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ꎬ根据观众的追求㊁憧憬与需求而建构的时代形象ꎮ张英进表示: 电影作为一种制度的历史也是影星的历史ꎬ在其中观众把演员当做审美作用的主要来源ꎬ随着影星系统的发展ꎬ演员的身份特征ꎬ将得到扩展ꎮ把阅读明星作为阅读电影生产和电影文化一种方法的价值ꎬ其可能性是:在阅读电影时ꎬ把演员当做电影意义生产时的一个中心因素来阅读ꎮ ①阅读明星是阅读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ꎬ明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如何制造以及建构怎样的明星ꎮ理查德 德科多瓦(RicharddeCordova)指出: 演员如同作家ꎬ不能简单地被看做是一个真实的个人ꎬ这是一个具体的制度制造的并被该制度赋予了那个制度内具体功能的类别ꎮ ②因此ꎬ当研究明星之时ꎬ我们不能将之个体化ꎬ而应将其置于所处的社会制度㊁社会背景和电影生产制度之下ꎮ
学界有意识地将明星的日常生活形象引入明星研究之中ꎬ关注明星银幕上的形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形象之反差ꎮ张英进提出: 明星现象出现在1914年前后ꎬ当时明星银幕外的存在开始进入大众华语机制ꎬ明星的私人生活成为一个新的知识/真实的场所ꎮ ③在她看来ꎬ 明星现象中一个主要的悖论就是:普通与不同寻常的结合 ꎮ约翰 艾莉斯(JohnEllis)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对这种悖论的诠释ꎬ她认为明星分享着普通人的简单欲望ꎬ如爱情㊁家庭ꎬ同时又代表着对不同寻常特质的拥有ꎬ如成功㊁天赋和迷人的魅力ꎮ她进一步指出ꎬ电影中明星的存在将明星与观众拉近ꎬ但同时也强调明星的魅力正源于他们并不存在于普通观众的日常生活中ꎮ 普通/不寻常 被艾莉斯提出而用于鉴定明星现象ꎬ而电影则被认为是一个演员被当作明星的基本条件ꎬ因为它同时联系着媒体ꎮ艾莉斯认为影星与旁观的欲望关系相当有限ꎬ观众因一种热爱而近距离去了解他们ꎮ正是如此ꎬ
㊀1950~1970
①②③ 美 张英进㊁ 澳 胡敏娜编«华语电影明星  表演㊁语境㊁类型»ꎬ西飏译ꎬ第46页ꎮ 美 张英进㊁ 澳 胡敏娜编«华语电影明星  表演㊁语境㊁类型»ꎬ西飏译ꎬ第46页ꎮ 美 张英进㊁ 澳 胡敏娜编«华语电影明星  表演㊁语境㊁类型»ꎬ西飏译ꎬ第46页ꎮ
戴尔(Dyer)提出影星的银幕形象和个人生活之间ꎬ始终存在着冲突和紧张ꎮ①
本文希望通过挖掘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邵氏的明星制度ꎬ以青春女明星为研究对象ꎬ回应目前学界对于电影明星以及明星制度的相关研究ꎬ从而探求邵氏如何建构与塑造青年女明星形象ꎻ电影女明星与观众有怎样的互动ꎬ由此产生怎样的影响ꎻ邵氏所建构的女星形象是出于怎样的考量ꎮ
一㊀邵氏青春电影中的 玉女 形象建构
战后香港电影业迅速恢复ꎬ由于受到当时西方好莱坞电影  包含大量歌唱㊁舞蹈及流行元素的标榜青春活力㊁浪漫青春爱情或者描写青少年误入歧途的影片在20世纪中期开始大量涌现  的影响ꎬ形成战后香港青春电影热潮ꎮ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简称 电懋 )的 四大千金 葛兰㊁叶翠㊁叶枫与尤敏成为电懋青春片的领衔人物ꎬ葛兰小出演的«曼波女郎»(1957)㊁«四千金»(1957)㊁«小情人»(1958)㊁«青春儿女»(1959)ꎬ叶翠㊁叶枫出演的«长腿»(1960)ꎬ尤敏出演的«玉女私情»(1959)带给电懋青春电影一股热浪ꎮ同时期的邵氏的«玉女春情»(1958)㊁«蓬门淑女»(1958)㊁«青春乐»(1959)㊁«独立桥之恋»(1959)㊁«青春热»(1961)等青春片的拍摄ꎬ造就了林凤红极一时的 玉女 形象ꎮ林凤被誉为 邵氏之宝 ꎬ一跃成为邵氏卖座巨星ꎬ到了1959年ꎬ她已经被尊奉为 首席粤星 ꎮ②
林凤ꎬ原名冯淑嫣ꎬ1940年出生于香港ꎬ战后香港见证了她的成长ꎮ同时林凤也是见证香港战后变化的众多年轻人之一ꎬ她的成长经历与她在电影中呈现的新一代香港年轻人一样ꎬ青春㊁活力且具有个性ꎮ
林凤在这些邵氏青春电影中ꎬ主要饰演那些来自香港社会中上层阶级家庭中的青春美少女  青春活力㊁打扮时髦㊁口齿伶俐㊁能歌善舞以及对爱情与未来充满了幻想ꎮ综观当时邵氏所拍摄的青春电影ꎬ可以发现这些电影大多立足于校园生活以展现青年形象ꎮ伶俐动人的林凤在影片中经常身穿朴素的校服ꎬ展现清纯美丽少女形象ꎬ这些青春电影也不乏呈现林凤在校园外的
)(2019年 冬)㊀㊀
①② 美 张英进㊁ 澳 胡敏娜编«华语电影明星  表演㊁语境㊁类型»ꎬ西飏译ꎬ第46页ꎮ«南国电影»1959年9月第19期ꎬ香港电影资料馆馆藏ꎮ
㊀1950~1970
生活ꎮ与校园里清纯㊁乖巧的学生形象相反ꎬ学校外的林凤身穿时尚衣服ꎬ
穿梭于舞会㊁郊游㊁聚会等各种社交活动中ꎬ凸显了少女灵动与青春活力ꎮ
被誉为 邵氏十二钗 之一的何莉莉在青春电影«欢乐青春»中ꎬ凭借其
不凡的外貌和气质在邵氏青春片中占据了重要地位ꎮ在电影«青春鼓王»
中ꎬ青春热血的她还拥有制作音乐的梦想与追求ꎬ她与当时最流行的摇滚
乐队一起开辟香港乐坛新天地ꎻ此外ꎬ她也是一个时髦㊁干练㊁聪明伶俐
的乐队经理ꎬ游走于相互竞争且环境复杂的香港乐坛ꎬ竭尽全力为雷霆鼓
王和自己实现了音乐梦想ꎮ在这部影片中ꎬ爱情也是贯穿电影的主题之一ꎬ
李沁林申假戏真做两位追求音乐梦想的青年男女从对爱情的犹疑到追求真爱的坚定ꎬ他们思
想与内心情感的转变也是青春成长的痕迹ꎮ
容世诚对于林凤和香港青春文化的关系ꎬ阐发了如下观点: 林凤的出
现ꎬ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ꎮ林凤曾经以不同形象ꎬ出现在邵氏粤语电
影里面ꎮ既有«蓬门淑女»里贪慕繁华的单纯女工㊁«独立桥之恋»里以浓
妆示人的风尘女子㊁«过埠新娘»中穿起 短衫裤 售卖香烟的小家碧玉㊁«玻璃鞋»里面披上异国服饰的 灰姑娘 ꎬ还有«桃花扇»里的秦淮名妓ꎮ不过ꎬ若将林凤放在香港普及文化发展的脉络(里)来看ꎬ她在«玉
女春情»的 新潮玉女 形象ꎬ最能反映出五十年代出现在香港的本土 青春文化 ꎮ这种本地的 青春文化 ꎬ和香港战后的社会发展㊁媒体互动和市场消费息息相关ꎮ ①在容世诚看来ꎬ林凤开启了香港青春文化的新纪元ꎬ林凤在邵氏电影中饰演不同青春少女的形象ꎬ最突出和最成功的是对 玉女 形象的塑造和建构ꎮ这代表着当时战后冷战背景之下ꎬ香港观众对文化和青春形象的追求ꎬ同时 玉女 形象也是当时战后香港社会文化㊁经济与社会需求共同作用下对青春形象设定和塑造的产物ꎮ正是如此ꎬ 玉女 林凤应运而生ꎬ 玉女 一词当时一度成为林凤的代名词ꎮ邵氏随后推出 玉女 何莉莉以及女星陈宝珠㊁萧芳芳ꎬ到达邵氏青春 玉女 潮的巅峰ꎬ她们都成为当时无数年轻女性梦想投射的对象ꎮ20世纪中期ꎬ随着全球现代化进程的推进ꎬ 男女平等 的意识也逐渐影响着香港青年ꎮ邵氏所建构的这些青年女性打破了传统女性深居闺房的形象ꎬ她们走出家庭ꎬ走进学校ꎬ游走于各大社会公共空间ꎮ广义的女性主义并不是简单地呼吁
①容世诚:«欢乐青春ꎬ香港制造:林凤和邵氏粤语片»ꎬ黄爱玲编«邵氏电影初探»ꎬ香港
电影资料馆ꎬ2003ꎬ第186页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