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翻拍剧火爆荧屏,尤其以改编自四大名著和金庸、古龙小说为代表的影视剧,其商业价值最大限度地得到了开发,赚取了社会注意力资源,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些翻拍剧往往投资巨大、特技豪华、服装精美、场景宏大,但伴随而来的却是观众们批判的声音,并被拿来与相应的“旧版”作比较。
关键词:翻拍剧;观众;旧版情结;传播学
在四大名著轮番被翻拍之后,2013年年初寒假档播映的新《笑傲江湖》(陈乔恩、霍建华主演)再次延续翻拍狂潮,取得不俗的收视成绩。而由香港导演赖水清执导的新《天龙八部》也于年初曝光了演员造型。翻拍市场如火如荼,但就观众的反馈来看,却并没有获得主创方期待的好评;相反,却招致观众毫不吝惜的吐槽,并引发了对“旧版”的怀念之情。而且,这种现象在网络技术平台的支持下,呈现高参与度和聚集度的特点。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调查数据显示,在2010年播出的国产电视剧中,有一半是翻拍剧,却鲜有获得观众认可的精品之作。而早在2008年,人民网发起的网上调查“您怎样看四大名著的重拍”,支持者仅占4.4%,而认为“改编随意、胡乱演绎、断送文化”和“商业化太浓、文化传承缺失”的分别占到50.9%和35.6%。 这些数据印证了观众对翻拍影视剧的接受程度并不高的基本事实。经过调查研究及深入思考,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刻板印象”影响了观众对翻拍剧的客观评价
“刻板印象”的概念是美国新闻工作者李普曼提出的,指的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
电视观众对经典电视剧的刻板成见,缘于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称为第一印象,是指人们第一次接触某人或某事物所留下的印象。意大利著名设计大师米歇尔·德·卢基曾说:“一个人永远不会有第二次机会给人以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一旦建立起来,它对后来获得信息的理解和组织,有着强烈的定向作用。人们对后来获得的信息的理解,常常建立在第一印象的基
础之上。“旧版”剧,尤其是经典的“旧版”剧,因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不管翻拍剧怎么样,都摆脱不了经典剧给观众留下的刻板印象的影响。
由于观众对第一次接触的版本印象深刻,并在这种印象中打上了情感的烙印,因此在观看翻拍剧时,必然会用以往的价值标准来衡量翻拍剧,而这种标准常常会受到“刻板印象”的制约,观众从而难以接受翻拍剧。有一些观众甚至会在翻拍剧上映之前便持激烈的反对态度,认为翻拍剧在演员选择、情节设计等方面,都无法达到“旧版”的高度。这种较为极端的情况,印证了一些观众对翻拍剧的印象或评价并不是因为直接经验。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是根据实际的观看结果来判定翻拍剧的好坏,而是一种先验的判断。
观众“刻板印象”催生的“旧版情节” 由此可见一斑。翻拍剧能够借怀旧心理引起观众极大的关注和讨论,这当然是一种机遇,但从另一角度来说,这更是一种威胁——原剧为翻拍剧提供了流行的故事,营造了消费的氛围,却未必能充当翻拍剧的营销向导,培育更多的“粉丝”。越是经典的原剧,它的观众认同度就越高,在“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心理作用下,看过经典原剧的观众对翻拍剧难以产生认同感。这些观众将以原剧为标准打量翻拍剧,他们挑剔的眼光不但会给翻拍剧的创作者造成压力,也会对翻拍剧的收视率和口碑产生消极作用。
观众产生“旧版情节”的另一因素是传播学中的“固有的符号认知心理”。
在社会传播中,任何信息都必须通过符号才能得到表达和传递。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受限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所谓符号化,即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信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符号解读则是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或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不仅如此,传播对象对传来的信息作出反应——反馈的过程也伴随着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的活动。
影视剧本身便是一种符号,通过这一符号形式将其想传达的信息符号化,而观众观看的过程便是进行符号解读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解读过程并不是观众被动接受的,观众也对这些被解读的信息作出反应,产生评价或感触,并在这种反馈的基础上再次形成新符号,即带有自身认知的新符号。这一带有自身认知和感情的符号一旦形成,便很容易固化,很难接受其他的符号来表现同一内容。
比如,某个角被某位明星演绎得非常出到位、惟妙惟肖,符合大多数观众心目中对
这个角形象的设定,感觉这个演员就为这个角而生,甚至在一些观众心目当中,演绎这个角的明星已然成了角本身,形成了符号,以至于一提到某电视剧,这些观众就不由自主地想起该剧中那个人物的表演。当翻拍剧出现时,纵使其各项指标俱佳,在“固有的符号认知心理”的作用下,这些观众也很难接受角的新的塑造者。
翻拍剧的人物形象遭网友疯狂吐槽便体现了这一点。新版《还珠格格》中饰演紫薇的海陆被称为“海绵宝宝”,新版《红楼梦》中饰演林黛玉的蒋梦婕被称为“胖带鱼”,纵使是“万人迷”陈好,在《三国》(新版《三国演义》)中也招来了“村姑貂蝉”的挖苦。
尤其是当某部经典电视剧里面的某个或某些角成为“绝唱”的时候,观众的这种反应尤为强烈。例如:在1987年版电影《倩女幽魂》中,张国荣饰演的宁采臣和王祖贤饰演的聂小倩成为经典,再加之张国荣过世和王祖贤退出影视圈给观众带来的情感影响,他们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便成为不可逾越的经典。所以,2011年《新倩女幽魂》(刘亦菲饰聂小倩,余少饰宁采臣)面世后招来观众的一片骂声也就可以理解了。
三、传播媒体的议程设置加固了观众的怀旧心理
造成观众具有“旧版情结”的因素除了传播学中的“刻板印象”和“固有的符号认知心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则是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影响。
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是由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提出的。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原则,从现实环境中“选择”出它们认为重要的部分或方面进行加工整理,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在现代社会里,由于大众传播媒介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不管这种“再构成”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还是歪曲的反映,都会影响到人们对现实的认知和判断。
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也表现在影视剧方面。据“2012北京电视节目春季推介会”数据显示, 2012年,内地电视剧产量达到30000集,但播出量只有7000集。电视媒体从庞大的候选名单中作出的播出选择,决定着观众对电视剧的选择;电视媒体对电视剧播放频度、程度的选择,决定着观众对电视剧的注意力。电视媒体经常重复播放的一些经典的影视剧版本,限制了观众的选择,使经典的影视剧版本在观众的印象中挥之不去,甚至深化,形成热播气
氛从而感染更多的人。以《还珠格格》为例,在暑期档重播了13年,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怀旧风潮,因而出现了“新还珠”的收视率拼不过“老还珠”的现象。作出重播13年的决定是电视媒体的一种议程设置,它使得人们观看电视剧的选择范围缩小,而且极容易引发观众的怀旧心理,不断催生观众的“旧版情结”。
李思捷 陈雅伦综上所述,观众“旧版情结”的产生具有非常明显的传播学规律。根据笔者的思考研究,初步总结得出以上三个因素——刻板印象、固有的符号认知心理以及议程设置。观众的“旧版情结”对电视剧市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翻拍剧如何抓住观众的内心,电视剧制作方还需要好好揣摩。
参考文献:
[1]杨磊.我国当代电视剧翻拍现象的传播学解读[D].广西大学,2012.
[2]李.重视经典改编的文化传承[N].文艺报,2010-09-08.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第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责编:赵 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