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有个性的人物往往有矛盾的两面,能否正确地解读是衡量学生是否读懂《水浒传》的一条重要指标。“矛盾分析法”是实现这一指标的有效方法。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分析,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笔者在对《水浒》中人物的研读中,发现矛盾分析法也适用于“水浒”人物的深度解读,因为《水浒》中有个性的人物往往有矛盾的两面,如林冲的“忍”与“毒”、鲁达的“侠”与“禅”、武松的“恩”与“仇”、李逵的“真”与“蛮”等。下面笔者以鲁达为例,谈谈“矛盾分析”法在《水浒传》教学中的运用。
一、梗概通读,感受人物的“普遍”形象
《水浒传》中,鲁达的故事情节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3—8回,为了方便教学,我把鲁达的故事梗概先印发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鲁达形象的大致把握。上课伊始,笔者要求学生结合鲁达的故事梗概,概括鲁达的人物形象。
发言的同学都注意到一点,这就是行侠仗义,这正是大多数梁山好汉的普遍形象(共性)。鲁达一出场便演出了一场大戏——拳打镇关西,接着便是大闹桃花村,火烧瓦罐寺,大闹野猪林,行刺贺太守,他的每一个大行动都是“义”字。课堂上我一方面让学生读说这些情节充分感受其义举,一方面引用“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金圣叹)”“对于杨志,我们可怜其遭遇,鄙薄其为人;对于林冲,我们寄以满腔同情,深惜其认识不够;对于鲁达,我们却除了赞叹,别无可言(茅盾)”“鲁智深原来是一百零八人里唯一真正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的人物(乐衡军《梁山泊的缔造与幻灭》)”等名人评价来加深学生对鲁智深“侠”这一形象的认识。
二、文本细读,发现人物的“特殊”形象
鲁达与其他梁山好汉在身份上有迥异,他是出家修行的和尚,和尚修行的高标是成佛,而鲁达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完成了这一使命。鲁达是用什么方式成佛的呢?这便是他的“特殊”形象,需要对文本进行细读:
1.在关节处细读
“大闹五台山”是作者为鲁达设置的一个大回目,正因为这个回目,他开始迈向从“人”到“佛”的修行之路。所以“大闹五台山”是重要关节,必须引导学生细读:
净发人先把一周遭都剃了,却待剃髭须,鲁达道:“留了这些儿还洒家也好。”众僧忍笑不住。
师:“众僧忍笑不住”说明什么?
生:他根本就没有出家的动机。
师:没有出家动机而来到五台山说明鲁达什么样的个性?
生:随遇而安。
水浒传人物评价 鲁智深回到丛林选佛场中禅床上扑倒头便睡。上下肩两个禅和子推他起来,说道:“使不得;既要出家,如何不学坐禅?”智深道:“酒家自睡,干你甚事?”禅和子道:“善哉!”智深喝道:“团鱼酒家也吃,甚么‘鳝哉?’”禅和子道:“却是苦也!”智深便道:“团鱼大腹,又肥甜好吃,那得苦也?”
师:这段话说明鲁智深的表现怎么样?
生:不守清规戒律。
师:不守清规戒律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鲁达又是什么个性?
生:不拘小节,率性而为。
鲁智深抡两条桌脚,打将出来,众多僧行见他来得凶了,都拖了棒,退到廊下。智深两条桌脚,着地卷将来,众僧早两下合拢来。智深大怒,指东打西,指南打北,只饶了两头的。当时智深直打到法堂下,只见长老喝道:“智深不得无礼,众僧也休动手。”两边众人,被打伤了数十个,见长老来,各自退去。
师:这段话写出鲁智深怎样的形象?
生:行凶打人的狂僧形象。
这时,我适时抛出“狂禅”的概念:反对任何清规戒律,反对任何偶像崇拜,率情任性,惊世骇俗,这就是“狂禅”。至此,学生恍然大悟。
2.在可疑处细读
笔者先提供几则学生有疑问的材料,然后引导学生思考。
自从落发寓禅林,万里曾将壮士寻。臂负千斤扛鼎力,天生一片杀人心。欺佛祖,喝观音,戒刀禅杖冷森森。不看经卷花和尚,酒肉沙门鲁智深。”(第57回)
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第90回智真长老)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119回自留偈语)
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119回径山大惠禅师)
鲁智深为什么要“杀人放火”?杀的是什么人?放的是谁家的火?鲁智深真的不修善果吗?他修善果的方式与其他的僧人一样吗?
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终于明白:“杀人放火”就是锄强扶弱,是鲁智深的修行方式。
3.在隐晦处细读
智真长老先后两次赠给鲁智深的偈语比较隐晦,第一次是鲁智深离开五台山时的四句偈语:“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第二次是征讨辽东凯旋的途中(第89回)重访五台山时的四句偈语:“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这里教师稍作提示即可:第一次是智真长老授意智深先结交林冲,再去梁山水泊投奔宋江。第二次是预示鲁智深生擒夏侯成、方腊,听到潮声、见到潮信就要圆寂。这两处偈语深具“禅”意。
至此,学生可以明白鲁达身上的“特殊”形象——禅。
三、材料助读,探究人物的“一体”形象
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鲁智深身上“侠”“禅”两种文化元素是怎样统一在一起的?
这很难通过文本阅读的途径来实现,需要借助链接材料来探究:
此回文字(指大闹五台山)分明是个成佛作祖图。若是那般闭眼合掌的和尚,绝无成佛之理,外面尽好看,佛性反无一些,如鲁智深吃酒打人,无所不为,无所不做,佛性反是完全的,所以到底成了正果。(李卓吾)
对于材料,我引导学生读出“真”与“假”:痛斥程朱理学为“伪道学”的李卓吾视“那般闭眼合掌的和尚”为假修行,把不守清规戒律的鲁智深看作有真佛性。经过点拨,学生就懂得了鲁智深不守清规戒律,杀人放火这种修行方式是一种“真”修行,“修行”把鲁智深的两种人格统一在一起。
四、“四名”解读,追索作者的意图
鲁达身上的文化密码还可以通过姓名(鲁达)、绰号名(花和尚)、法号名(鲁智深)、星名(天孤星)来破译,结合“拳打镇关西”片断,笔者引导学生探究作者赋予这“四名”的意图。
“鲁”,鲁提辖听到金氏父女哭声后乱扔碟盏,表现其“粗鲁急躁”的性格。“达”,鲁提辖倾尽钱财帮助金氏父女,表现其“豁达大度”的性格。“花”,为了让金翠莲平安离开,竟在凳子上坐等了四个小时,体现了他的“暖男”情怀。“智深”,鲁提辖三拳打死了镇关西,却说郑屠诈死,然后迅速离开(鲁提辖在金氏父女走远后才离开客店),表现其“智慧深思(粗中有细)”的性格。“孤”,在梁山,行侠仗义,保护女性,智慧深思,大彻大悟,终成正果的惟其一人,有学者称他是“清醒的孤独者”。
在“四名”解读的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思考在鲁达(鲁智深)身上寄予了作者怎样的人格范式和社会理想?
在荒淫无道层层歁压的等级世界里,他是一个敢于反抗的达人,试图用武力实现“体制外”的公平;在仇视女人残暴女人的男人世界里,他是一个甘愿护花的使者;在清规戒律的僧人世界里,他是一个无视规则的“另类”。这就是作者在鲁智深这个形象上寄予了自己的人格范式和社会理想。
★作者通联:浙江象山县丹城中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