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宋江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说到《水浒传》就不得不提其中的的核心人物-宋江,不但读过《水浒传》的人会对宋江的人物形象有着深刻的印象,即使是没有读过原着的人,通过民间故事对宋江也并不陌生,对于宋江的评价,历来就是褒贬不一。宋江是《水浒传》中争议较多的人物形象。他性格的矛盾性使人很难对他做出一个非常明确的评价。作为梁山泊上的领袖,他的一生命运多舛。这也许是他复杂矛盾性格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水浒传》;宋江;矛盾性格
  一、逼上梁山
  古今中外,某一个人物形象特别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人物形象往往会饱受争议。但如宋江这般被大褒大贬、毁誉参半的人物形象,却并不多见。有人说他是“忠义的化身”,也有人说他是“奸诈小人”。宋江的评价会出现如此明显的两极分化可以看出他的人物形象是极为复杂的。就连清朝学者金圣叹曾经这样评价《水浒传》:“读此一部书者,亦读一百七人传最易,读宋
水浒传人物评价
江传最难也。”但是对于一个历史人物对于他的评价太过极端是有失偏颇的。
  宋江的一生是坎坷而曲折的。原为山东郓城县的一个押司,生性为人仗义,江湖人送外号“及时雨”。宋江怒杀不忠妻子阎婆惜后几经波折,被官府缉拿归案,随后发配江州,在江州期间结识了李逵等人。随后,又因为醉酒在浔阳楼题下反诗,被判死罪。最后被逼上梁山。
  从宋江上梁山的过程可以看出,他不是主动上梁山的,而是百般奈之下之举,但凡他能在朝廷之中有一席之地,我想他也不会选择这条路。
  二、忠义、孝悌于一身
  如果不是最终因为招安导致梁山兄弟的悲惨下场,宋江在人们的心目中绝对会是忠义、孝悌的典范。或者说,尽管在招安问题上宋江在人们看来或许犯了不可饶恕的大错。但是没有人能去否定他的忠义与孝悌。
  他是一个孝悌之人。“随着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
三郎。”[1]这是宋江出场时作者对他的描述,作为一个受封建礼教熏陶的知识分子来说孝悌、忠义在他身上自然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第三十五回中,宋江对于梁山兄弟的哭诉:“家中上有老父在堂,宋江不曾孝敬得一日,如何敢违了他的教训,负累了他?前者一时乘兴与众位来相投,天幸使令石勇在村店里撞见在下,指引回家。父亲说出这个缘故,情愿教小可明了官司;及断配出来,又频频嘱付;临行之时,又千叮万嘱,教我休为快乐,苦害家中,免累老父怆惶惊恐:因此,父亲明明训教宋江。小可不争随顺了,便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在世虽生何益?如不肯放宋江下山,情愿只就众位手里乞死!”[2]在自己面临生死的关头,他仍然坚持听父亲的话,不上梁山。这既是对于父亲的孝道的表现,也是他长期受封建思想熏陶下忠君思想的体现。
  他仗义疏财。“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棒,学的武艺多般。平时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如土。人问他求钱财,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保全人性命。”[3]他总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管是对方是陌生
人还是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只要他们有难,他都能为他们两肋插刀,在所不惜。所以当他得知好兄弟晁盖犯事之后,想办法搭救他,为他争取时间。
  忠义、孝悌本身并没有错,不仅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时期,即使在今天,忠义孝悌都应该是我们所提倡的。特别是作为一个受封建礼教熏陶的知识分子来说,忠义是他们毕生的信仰。这本身是值得称赞的。但是,当他所忠于的朝廷和君主并不是民心所向,而是君主不明、奸臣当道的朝廷,仍然坚持自己的忠心,那边是愚忠,是不应该的。正是他的忠义、孝悌的理想信念与他所面对的黑暗不公的社会现实,导致了宋江复杂矛盾的性格。
  三、性格的复杂矛盾性
  虽然宋江在上梁山之后,迅速成为梁山上的核心人物。但是能够被上层社会认可和接纳,得到皇帝的任用,才是饱受封建传统思想影响的宋江所认为的实现自己人生抱负和价值的正确道路。所以从一开始他就不愿意上梁山与朝廷作对,成为不忠不孝之人。之后被逼上梁山,也是实属无奈之举。这可以说只是他在被他所认为的主流社会抛弃后的暂时依存之地,他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渴望被招安,被皇帝重用。这是在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像宋江这样的一个传统知识分子所必然追求的价值观。这也就决定了,在宋江的领导下,梁山好汉比必
然会走上招安的末路。
  当然,虽然宋江的主体性格是忠义,但却并不是他性格的全部。 他的全部性格是复杂的、丰富的、也是深刻的。他既慈悲仁爱,救苦救难,却仍然有残忍狠毒,不择手段的一面;富有政治远见,极具雄才大略的他,有时又显得目光短浅,昏庸糊涂;他有善于听言纳谏,从善如流的一面,却也会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他带领梁山兄弟以匡扶正义、劫富济贫,扫出社会黑暗势力为己任。却仍然无法忘记自己尽忠国君的最高行为准则。正是这些看似矛盾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同时出现在宋江这一个人身上,这也是他走向悲剧之路的必然原因。
  对于招安一事,宋江已是筹谋良久,也许是从他成为梁山首领的那一刻起,他就在等待被招安的那一天,从他将“聚义厅”的名字改为“忠义堂”这一行为就可以看出他并不甘心一直做朝廷的对手,他渴望受到皇帝和朝廷重用的心思一点也没有消失甚至是更加强烈。他不愿意就这样接受自己是一个不忠不义的乱臣贼子的现实,所以他无时无刻不在等待招安。尽管如此,他并没有自己直接提出。招安一事是由武松先提出来的。在第三十二回中,武松道:“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宋江当时就十分认同,道:“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博得
了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4]所以宋江在两赢童贯、三败高俅之后,体面的接受了招安。可以说这一切都在他的筹谋之中,为此,他不惜利用他曾经生死与共的患难兄弟。从这里可以看出,宋江的心机颇深。他能利用一切对他有利的因素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是悲剧就在于,他所坚持和信奉的忠义再一次抛弃了他,他所忠心不负的朝廷再一次背叛了他,而这一次的代价更为惨痛,他付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忠心,更是生命的代价。更为可悲的是,那更随他的生死相随的兄弟,也以为他的所谓的忠义之心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这个看似矛盾的个性,在当时的时代中是必然的一个内心长时间接受封建传统文化教育的人,不可能完全走上反抗之路。这也就决定了他必然会走上人生的悲剧。滚滚长江东逝去。历史毕竟是历史,文学毕竟是文学。对于宋江的功与过各人自有评说。笔者认为,宋江矛盾性的性格特点也正是由于当时那个特定的年代所造成的,在当时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作者塑造出的宋江这一人物形象是值得肯定以及赞扬的。宋江的愚忠是在长期的封建思想影响之下的结果,才最终让他选择把忠放在首位。性格的矛盾复杂性才真正的让宋江这位人物描写变得有血有肉。
  注释:
  [1](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七回。
  [2]同上。第三十五回。
  [3]同上。第十七回。
  [4]同上。第三十二回。
  参考文献:
  [1](明)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2]薛文秀.《水浒传》之宋江人物形象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