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芳:《青春之歌》改变了我的一生
    为了到最合适的“林道静”,崔嵬不仅在全国海选女主角,还召开观众座谈会,请观众对林道静的饰演者提建议。但直到1959年3月影片开拍时,饰演林道静的人选仍未定下来。这时,崔嵬想到,他在湖北当中南文工团(现武汉歌舞剧院)团长时,团里有个叫谢芳的歌剧演员。崔嵬觉得,谢芳的外貌、气质与林道静相似,于是马上通知她到北京试镜。
    试镜那天,谢芳先是在摄影师的指导下拍摄静态肖像照,正面、侧面都有,然后又试了片中的两场戏:一场戏是林道静告诉王晓燕,她和余永泽离婚了;
谢芳个人资料    另一场戏是在监狱里,敌人让林道静自首,她把自首书一撕,往敌人脸上一扔。尽管是第一次面对镜头,但谢芳说她一点都不紧张,因为她“不到18岁就开始演歌剧了,《小二黑结婚》《货郎与小》《开花结果》《白毛女》。戏份都比较重,一演演好几个小时”。
    试了两场戏,谢芳就被确定为林道静的扮演者。后来崔嵬说,之所以选择谢芳,是因为她身上有一种革命气质。
    在塑造林道静这个角时,谢芳表现出了过人的领悟力。她善于独立思考,善于琢磨人物的
性格和言行。
    片中,林道静曾向她在革命道路上的导师卢嘉川表达自己的困惑,说:“我斗争过,也反抗过,可是我还是没有出路。”在表演时,谢芳选择了用一种稚嫩的语气说这句台词,表现出林道静的幼稚,衬托出卢嘉川的成熟。
    还有一场戏是,卢嘉川交给林道静一些秘密宣传品让她保管,林道静打开包袱,发现了写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标语。崔嵬要求谢芳在这一刻怀着崇高的心情站起来。谢芳心里琢磨,怎么表现这种崇高的情感呢?她想到了《国际歌》,于是,她心底默默响起这段旋律,随着心底的旋律站了起来。
    《青春之歌》以林道静政治上的成熟结尾。在波澜壮阔的“一二·九运动”中,她和江华站在了斗争的第一线。为了拍好最后这场示威游行的高潮戏,剧组召集了清华、北大的几千名青年学生,还有数百名民警参与拍摄,围观的众达数千人。影片中有一个林道静攀上电车对着游行队伍喊话的镜头,但喊话的具体台词,剧本上并没有写。“当时那么多人,我总不能跑到崔嵬导演那儿问我应该怎么演吧,我就自己设计了一下台词:‘同学们,不要怕这,我们大家团结起来!拍出来效果特别好。”谢芳说。
    用现在的话讲,《青春之歌》可以说是“全明星班底”,演林道静身边配角的都是当时的著名演员:于是之演余永泽,康泰演卢嘉川,于洋演江华,秦怡演共产党员林红,赵联演叛徒戴愉,葛存壮演教员李芝庭,连只有一句台词的地主都是由老演员赵子岳饰演的。
    第一次拍电影就和这么多大明星合作,谢芳并没有怯场。她说:“我当时没想对方是大明星什么的,心态比较淡定。而且我的戏很多都是近景和特写,拍的时候前面没有人,只有摄像机黑黑的镜头对着我。”
    电影《青春之歌》上映后获得了巨大成功。北京各家影院爆满,很多影院甚至24小时连续放映。片中的插曲《五月的鲜花》也随着电影的放映流行全国。该片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上映后,也引发轰动。1961年谢芳随团去日本访问,刚下飞机,就有热情的日本学生大喊:“林道静,给我签个名!”街还有一层楼高的《青春之歌》巨幅剧照。
    饰演林道静的谢芳自然也一炮而红,成为第一代知识女性的银幕代表。后来,谢芳又陆续拍摄了《早春二月》《舞台妹》《第二次握手》等影片,但在她心中,《青春之歌》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她说:“我至今仍记得当年拍摄的几乎每一个细节,好多台词随口就能背出来。这部电影改变了我的一生。为了《青春之歌》,我不断鞭策自己、完善自己,直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