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
2003年1月,复旦大学244名学生重新选专业转到新系,首开中国高校转专业之门。2003年4月厦门大学正式公开学生转专业的实施方法,对学生申请转专业的时间、条件和实施程序等,都做了十分详细的规定。其他很多高校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对学生转专业进行引导和规范,很多高校都逐步放宽了对转专业的条件限制,如华东理工大学改变以往只有优秀学生才能转专业的规定,不再只强调分数高低,而更加重视学习能力的强弱。在高校首开转专业之风的复旦大学于2004年4月实现了转专业政策的二大突破:一是将各院系转入名额由10%扩大为15%;一是将转专业的对象从大一新生放宽到大一和大一学生;再就是彻底取消了申请转专业的成绩门槛,本着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将判断学生是否具有专业发展潜能的权利交给各接受院系,由各院系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组织不同形式的测试考察申请者。从众多高校的情况可以看出,大学生转专业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从全国高校的总体情况看,目前大学生转专业呈现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学校和人数逐渐增多。允许学生转专业的学校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地的很多重点大学都追随复旦大学,根
安装itudou据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推行转专业政策。而这项工作起步较早的学校,则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在大部分高校中,申请转专业的学生都占有较大的比重,很多高校在报名时候,出现“火爆”场面。第一,转专业逐步走向制度化。各高校都出台了适合本校具体情况的政策,大学生转专业开始由试点步入规范运作阶段,很多高校对转专业涉及的各个程序和部门的工作都做出详细的规定,使得学生转专业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第二,大学生重新选择专业的理性化。很多学生转专业并不是为了进入所谓的书门专业就读。他们在选择的时候所关注的有很多,除了自身动机的驱动以外,还要考虑诸如转到其他专业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应以后的学习等因素。转专业现象的出现要求我们很好地把握其中的驱动因素。
尽管对于大学生转专业这一现象,还有争议和分歧,但是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积极地推行转专业政策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科学地制定转专业政策,规范的运行并使之制
度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积极意义是大于消极影响的。
首先,推行大学生转专业政策是正确处理高校与社会关系的要求,有利于高等教育职能的更好发挥。根据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即“教育要受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的制约,并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起作用”,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在社会中地位的变化,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需要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也需要高校提供经济文化发展所需的科技成果和各种
形式的服务。暂且不提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所谓的热门专业,但它的出现至少是社会需要在高等学校学科和专业设置中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选择热门专业也就是对高等教育社会职能的重视。通过实施转专业政策,合理地调整各院系的学生数量,是对社会人力资源需求的积极回应。同时,转专业能调动高校内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也可以促使教育管理的改进,进而促进教育管理人员潜能的发挥。
其次,推行大学生转专业政策是正确处理高校与学生关系的需要,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高校实行收费制度以后,学生的权利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权利的范围很广,其内容主要包括选择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申诉权等,其中的选择权“就是指学生有权选择自己所学的专业;自由选择选修课程;选择授课教师及学习模式;选择自己的学业进程等。允许学生选择专业,才可以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第三,推行大学生转专业政策是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需要,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人才培养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知识的更新而不断地变革。未来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必须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转专业要求的出现,说明原来的专业结构或课程与教学等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挑战,出不足并加以改进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
第四,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使大学生转专业政策的实施成为可能。在以往的高等教育体制下,高校被束缚得过于严重,很多方面都被主管部门控制,自身改革的空间很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高校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这样才有可能推行适合本校情况、利于自身发展的政策。另外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管理素质等的提高也是科学合理地保障转专业政策顺利实施的主体性条件。
当然,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现象出现在高校,加上最近几年的推行步伐比较大,在转专业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学生的选择是否会冲击当前的高校专业结构,造
成冷热不均的现象;对于申请转专业应该以兴趣还是以学习成绩为标准;如何弥补成功
转专业学生所欠缺的专业课等等。有问题也就意味着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全面准确地
分析面临的问题,到解决的方法,必将为以后转专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更多的经验
和借鉴。
参考文献
吴亦凡新聊天记录[1] 王永.大学生转专业的动因及其发展研究[J].高校论坛,2008,1:151-154.
[2] 孙士宏.大学生转专业问题初探[J].大学教育科学,2005,6:86-88.
精美的反义词[3] 刘慧娟,肖珍教.当代高校本科新生转专业的意向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
究,2006,6:34-35.
[4] 刘雄,熊辉.对当前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的思考[J].中华文化论坛,2008,8:23-24.
akb48下海成员都有谁[5] 刘桂琪.高校本科生转专业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8,11:198-200.
[6] 夏军.高校本科生转专业动因及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9,6:74-75.
[7] 黄宝宽.高职院校学生转专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J].黎明
职业大学学报,2010,3:57-59.
[8] 王云.普通高校学生转专业的思考[J].高等教育,2004,5:47-48.
[9] 胡丽伟.高校转专业现象的几点思考[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11:67.
[10]林伟华.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现状调查研究——以漳州师范学院为例[J].新余高专
学报,2009,12:108-111.
[11] 李爱国.大学生转专业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35-36.
[12]黄伟达.我国高校本科生转专业动因调查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3:58-60.
高考英语满分作文[13]王珊珊,郑晓峰.论大学生转专业原因利弊及改进[J].教育管理,2008,10:115-116.
[14] 刘彤,孟凡波.浅谈高校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的利与弊[J].黑龙江高教研
究,2004,9:23-24.
[15] 金宏伟.学生转专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台州学院为例[J].台州学院学
报,2008,5:85-88.
珍珠女郎[16] Dallas,Texas.Savvy College Students Turn to New Professional Marketing Service to
Land Summer Internships[J].PRWEB,2007,2(20).
[17]Megan Elrath , Joseph Hawk , Nancy LeClair.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ough Economic Times: The Drexel University Co-op Program Model[J].Current Issue,2010,9(28).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