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博士访谈系列之四#
王宏维博士访谈录
ù本刊特约记者:冯平
我国著名的尼采哲学研究专家和哲学散文作者周国平博士,曾在他的散文集5人与永恒6中写过一句招来许多抗议的话:/女人搞哲学,对于女人和哲学两方面都是损害0。我不想证明或证伪周国平的这句话,但在采访王宏维博士时,我的确想到这句也许是绝大多数女性哲学研究者难以认同的格言。
王宏维博士属于我国培养的第一批女哲学博士。1978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1982年获硕士学位。1985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师从我国著名哲学家陶德麟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王宏维现为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1996年,她被评为广东省跨世纪人才。王宏维的哲学兴趣比较广泛,研究跨度较大。她所研究的主要课题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价值论、文化和妇女问题。当回顾自己的哲学研究历程时,王宏维说,从开始进入哲学学习和研究,她的研究兴趣在认识论,这与当时国内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不无关系。在认识论研究领域,她所发表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5认识的两极性及其张力6一书和5论语言与语言困境6、5论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原则6、5关于认识论转向、演变及前景的/元0思考6等论文中。
王宏维关于认识论的研究带有浓烈的科学主义倾向。在认识论研究中,她对量子力学情有独钟,总是将其
所研究的问题置于量子力学的背景中。她所做的硕士论文是5论主)客体关系的经典形式与非经典形式6。在这一题目诘聱的论文中,她提出了认识论与物理学的这样一种联系:牛顿力学是经典主)客关系的直接背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非经典主)客关系的背景。在论文中,她从时空框架、主客体区分和认识中介三方面探讨了经典形式向非经典形式的转变。并认为转变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认识对象0并不是客体的/纯粹情态0而是主体与客体、时空框架、认识中介等多因素的综合效应。她认为,认识对象的这一转变将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促使思维方式由单一、线性转向非线性的多因素的综合。王宏维的这一研究成为当时主)客体研究热点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说,从那时起同行们开始热切地关注王宏维的研究成果。在回顾这篇论文写作时,王宏维笑着说,/今天看来,这篇论文有不少幼稚之处,但却可能是我写得最认真的一篇论文。特别是对量子力学的钻研及其有关哲学问题的了解,使我感到科学确实已经、并正在经历一个巨大的转变。我深深为有关量子理论及其哲学诠释这场科学与哲学的大讨论而震撼,并感到思维方式及其转变的问题将是自己今后哲学生涯的一个中心研究课题。0
她的博士论文题目是5论认识的客观性6。与她的硕士论文相比,她的博士论文题目平直,但所探讨的问题却十分深奥。在这篇14万字的论文中,她比较全面地探讨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对其核心范畴/反映0作了考察,特别是对认识的客观性问题作了较详细的辨析,也较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她提出:在科学认识中,客观性和主观性是可以互补的,而且两者能够达到辩证的统一。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原则是一个历史的辩证的科学传统,在现代科学背景中,客观性原则仍然是不可缺少的认识基
石。关于这一点,王宏维提出了如下具有独创性和启发性的论证。她认为,在科学认识这一动态、开放、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自组织系统中,客观性原则是其基本的功能性结构。它的作用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科学信念层次的客观性;认识论元层次的客观性;科学方法论层次的客观性和认识标准层次的客观性。王宏维关于认识客观性的研究集中于1985年-1988年,即她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这一期间恰好是我国大多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研究者关注认识的主体性,研究认识的主观性
48/学术研究1997年第十一期
的时候,也恰好是认识论界对原有的认识客观性原则提出质疑的时候。在这样一种背景中,王宏维选择了认识的客观性问题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课题,并提出了上述见解。这也反映出王宏维哲学研究的风格。
在谈到博士论文的选题与基本立场的形成时,王宏维说,通过硕士论文的写作和对博士论文课题的研究,她比较清楚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内涵,明确了其所面临的挑战和理论局限,试图结合现代科学对其作出一些新的诠释,解决一些问题。然而同时也感到功力的微弱,在情绪上,常常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些不足担忧。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后期,国内有关文化的讨论和价值理论的研究已经兴起,/主体与主体性0又再度移入新的讨论话题。这时,她明显感到自己对/主体与主体性0有一种忧虑,觉得这样发展下去许多哲学问题实际都被推入了一个模式。而突出/主体与主体性0,除了是对以前缺乏研
究和重视的补偿外,无非是强调人的主导作用和中心地位,认为人是唯一最重要的,其他都应服从人、为人服务。她认为,虽然这对于中国人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及推进人的个性化发展有积极意义,但她从开始就不欣赏甚至反对这种/驾驭0一切的语气与姿态。王宏维解释说,这也许是出于女性的本能。她说,/互补与统一0,一直是出自她内心的一种愿望。这一情感倾向渗透到她对主)客体关系、主体性与客观性的阐述中。她的在这一基点上提出的关于客观性的见解,曾被何柞庥先生批评为/最无原则、最没有意义的调和0。
在完成博士论文之后,王宏维开始研究语言问题。在量子力学的背景中,她探讨了语言对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的影响。本世纪初,世界哲学研究曾发生了一个重要的转向,这就是由认识论向语言学的转向。伽达默尔断言:/毫无疑问,语言问题已在本世纪的哲学中处于中心地位。0(5科学时代的理性6)伊格尔顿也认为:/语言,连同它的问题、秘密和含义,已经成为20世纪知识生活的范型与专注的对象。0(5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6)我国的认识论研究在主)客关系的热烈争论之后,便开始分化。其中最突出的是由认识论转向价值理论和由认识论转向语言学。王宏维是先转向了语言学。在对语言的研究中,王宏维着重研究了语言的困境。她认为语言既是人的创造物,又是对人的规定和限制。在现实语言活动中,语言困境主要有三种类型:描述困境、解释困境、传递困境,而其中解释困境是最核心的。她指出,形成语言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在语言、现实和思维之间存在着一个三维连续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语言、现实和思维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其他两方面单独发挥作用。这说明,仅有主体和客体还不可
能真正发生认识,更难以谈及真理与知识。而关于语言困境和三维连续区的研究,则有可能突破传统认识论研究的/两极0模式,以一种更为/扩大的视野0来探讨认识论。在这一研究中,王宏维提出,哲学不仅要以物理学、数学这样的严密科学为对象,而且也应是关于一切文化原理的理论。这已初露她哲学转向的端倪。
1989年,王宏维写了5关于认识论转向、演变及前景的/元0思考6一文,探讨了认识论向何处去的问题。西方哲学家曾因作为各项知识基础的认识论所处的困境,宣布/认识论死了0,并极端地认为哲学的使命就在于/哲学家以为有认识论的妄念0。对此,王宏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她认为,传统的以知识论为中心的哲学时代已经结束,以认识论为中心的哲学正处于不可逆反的转换中。她的这一分析是以奎因和卡西尔的观点为参照的。奎因和卡西尔都认为传统的认识论已无路可走,但对于未来,他们却有不同的见解。奎因认为,如果还有认识论并将继续发展的话,那么就让认识论变成生理学、心理学吧。它将完全放弃有关形而上学问题,而依据各门实验科学的材料去说明。认识论便彻底地从哲学转向科学。与奎因不同,卡西尔认为:如果认识论还要继续存在与发展的话,那么其出路不是安于与科学共享同一领域的研究,而在于/扩大化0。因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中心已不是科学,而是政治和艺术,仅仅把哲学与数学、物理学联系在一起是一种落伍的观念和作法。王宏维认为奎因和卡西尔的观点反映了传统认识论走向现代形式的一个转折。在此背景中,她提出了对中国当时认识论的现状和发展的看法。她的看法更倾向于卡西尔。从专注于量子力学,到认为认识论研究不只是限于研究单纯的认知活动,还要研究语言、文化、历史等等,王宏维的哲学观念发生了一个重要的
49
学术研究1997年第十一期/
转变。这一转变已蕴涵在她对语言的研究中。王宏维说,在这篇论文以后,她几乎没有再写认识论方面的文章,所以这篇文章可以看作是她认识论研究阶段的一个终结。在此之后,她以近两年的时间写了5命定与抗争6一书,参与编写了5新女性学6一书,进入了认识论之外的领域。
自1992年起,王宏维的研究重点彻底转向价值论和道德伦理方面。价值理论研究是我国近十几年来哲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在90年代,这一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由认识论领域转向社会领域,转向对新时期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研究。王宏维的研究成为这一转向的一个重要部分。
王宏维的研究一开始就带有较强烈的实证性,她注重联系广东这一改革开放先行地区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情况,注意分析社会存在、尤其是经济变化对于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影响。她的探讨有一个观念支撑,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经济体制的改变、转换,同时需要思想、特别是价值观念的调适,需要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精神引导。她说,这一理论支点的确立,一方面受马克思主义关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理论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马克斯#韦伯有关/资本主义精神0论述的启发。/价值观转变与调适0是王宏维研究价值论和道德伦理的独特角度。她在5中国社会科学6杂志上发表的5经济转型与社会价值观念调适6,引起了经济、哲学、社会主义建设各界的关注。她所著的5社会价值:统
摄与驱动6一书,是目前我国哲学界论及社会价值问题的唯一的一本著作。
王宏伟个人资料简介目前,王宏维承担了三个与价值论和道德伦理相关的课题,她说估计还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写作。说到未来的研究计划,王宏维说,她想研究魏晋到唐朝我国道德与价值观念演变的问题。若有可能,她想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一本更全面系统的社会价值论。在完成价值理论的研究之后,她会再继续研究悲剧哲学。
谈到她转变其研究方向的缘由时,王宏维说,她感到她自己的哲学研究主题深受中国当代社会变迁的影响。正是社会的发展变化告诉她应该研究什么、重视什么。她认为,哲学虽有抽象的一面,虽不能对现实直接发生作用,但真正的哲学却永远是这一时代的哲学。哲学所担负的最重要的主题,往往就是这一时代最紧要的主题。她相信,任何哲学家都不可能摆脱时代对他的影响,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她而言更是如此。我认为真正的哲学家是把哲学研究作为他们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因而他们的哲学研究是自主的,是以他们的哲学观为指导的。所以我对哲学家们哲学观的关注,超过对他们哲学本身的关注。当我问及王宏维对哲学研究的见解时,王宏维说,关心社会,透析社会,把握社会,以一种责任感面对自己的哲学研究,是她所向往的真正的哲学人生,这也是她长期以来追求的哲学研究的/善0。她认为要追求这一/善0,就要有深厚的中外哲学和中外文化的功底,有较好的辨析能力,并能跟进世界哲学发展的前沿。
当谈到对中国21世纪哲学的看法时,王宏维说,她所期望的新世纪的哲学,起码不再被视为社会/多余的0部分,也不是随便什么人走来便可信口开河、指手划脚一番的,更不是贴上标签的棍子、棒子。她说:/哲学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是社会的中心,而有其自己的位置与作用。我希望,21世纪的中国哲学能寻到、回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上去。0
作者冯平,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510275)
责任编辑:冯生
50/学术研究1997年第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