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振荣和他的宏基
施振荣,生于台湾西海岸,童年饱尝生活艰辛。考取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获硕士学位后加入荣泰电子公司任设计师,1976年创办多技国际公司,后改名宏基公司。1981年开始生产自创的品牌机,1988年宏基电脑成为热门产品,1992年施振荣再造新宏基,1995年获《世界经理人文摘》全球15位最创时势的企业家,1996年被《商业周刊》选为全球25位最佳企业总裁之一。
施振荣常说的一句话是:"宁可失去控制而赚钱,不愿控制而赔钱。"在1995年初,宏基的"集团交流大会"上,施振荣特别喊出"龙梦欲成真,龙先无首"的口号,揭示宏基分散式授权管理的真义。也就是说,经营者的角会随时间演变不断调整,因为戏不是只有自己在唱。
施振荣认为,创造世界一流的华人品牌已是全球华人共同的期望。宏基的成功证明,自创品牌绝非华人企业达不到的理想。
同为岛屿之地,日本拥有许多在世界上如雷贯耳的品牌,从日立、本田到东芝、丰田,而地区则以加工大本营著称,默默无闻的工人大量生产零件乃至整机,最终却顶着别人的牌子出售。如果为台湾的制造能力打分,大约得70~95分,研究开发能力次之,介于30~70分,营销能力也许只有5~30分。由此,大量生产的产品没有有效营销,只能靠杀价竞争,更无法摆脱低品质形象。
所以,请世人注意,台湾现在有了一个著名品牌,它就是宏基电脑(Acer)。在过去几年中,这家公司像台风一样来势凶猛,跃居全球第七大个人电脑公司,并成为台湾最大的自创品牌厂商。
并且,宏基的风力还在加大。1995年宏基大约制造了400万台PC电脑,相当于1994年的两倍。年终结算时,宏基的销售额比1994年增长了60%,达到50亿美元,利润提高了50个百分点。在利润激增的刺激下,宏基的股票在过去两年翻了4倍。宏基成为亚洲走势最红的股票之一也就不足为奇了。1995年9月,公司推出"
渴望"(Aspire)多媒体家用电脑,风靡整个美国市场。1996年,宏基提出新目标,即
公司2000年达成营业额新台币4000亿,并在跨入21世纪时,在全球拥有对家上市公司。1997年则是"消费性电子产品年",宏基宣布进入第三次创业阶段,专攻高科
技消费性电子产品,策略是"提供新鲜科技,让每个人,每个角落都能享用"。这个策略的目标,是使宏基成为全球家喻户晓的品牌,这也是宏基的一个"龙梦"。
◇信奉挑战哲学
推动这一切的是53岁的施振荣,宏基的创始人,一个信奉挑战哲学的企业首脑,现在已有了拓展销售的新途径。他发现当今的电脑巨人包括苹果、康柏和惠普等公司都要从原件制造商那里购买存贮芯片、驱
动器、显示屏及其他部件,而后再印上自己的品牌标志。施振荣认定宏基应从原件制造开始。现在宏基出品的笔记本电脑通常被印上了日本公司或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商标。原件制造为宏基赢得了29%的营业收入。当然,宏基也生产自己的品牌电脑。施振荣把自己的经营方法称为"快餐战略"。宏基保证为每位零销商提供"最新鲜的配料"。宏基设在台湾和马来西亚的生产厂以及设在曼谷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装配厂可以随时为零销商就近提供最新的技术服务。这不但降低了运输成本还使得宏基能够以比康柏低5%到10%的价格称霸全球。由于建立了完善的产销构架,宏基几乎不需要依靠任何一家原件制造商就可以生产出最热门的电脑。施振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的电脑款款都是经典之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们的电脑就像麦当劳的汉堡包一样脍炙人口。"
美国的《财富》杂志称他"集优秀的工程师,传统的中国生意人,先锋派经理与国际企业家于一身,有远大的理想和宽阔的视野"。他的生活方式不装腔作势。穿着双排扣西服在记者摄影机镜头前神态自若,谈笑风生,一切都那么随和、自然。他的财产达2.2亿美元,完全买得起名牌箱包并在机场雇用搬运工搬行李,但他每回出行,却总是使用带轮子的塑料旅行箱,自己拖来拖去。当台湾许多老板身居安装钢板的豪华宅邸,其警卫森严的办公室需刷卡才能进出时,施振荣却安于小小的办公室,家里没有佣人,日常把散步当作运动,并不忘以使用过的纸张背面来书写。
但他不是吝啬鬼。作为老板,他对下属的错误极为宽容,当一个经理不慎给公司造成十几万美元损失时,他把这笔钱当作应缴的"学费"。他对员工充分信任,宏基工厂的工人上下班从不需要打卡。12000
名员工都可以喊他的英文名斯坦
郑容和资料(stan)(就像大多数的中国生意人为了在国际商务会议上方便与西方人交流,施振荣也取了个英文名)。中国传统的习俗是上司与下属界线分明,上司很少留意下属的观点,但施振荣开创了一个"以下试上"的做法,即在招聘和提拔干部时,允许下属面试上司。
施振荣认为:企业的存活,比人延续生命要难许多,因为企业是由一生命组成的,出错、失控的几率比单独一人大得多。仔细想想,一个人的成长必须接受许多教育,那么,企业所受的教育应当更多才对。实际上,企业领导人一定要舍得为员工的成长付学费。
当公司赚钱的时候,也就是有能力缴学费,从错误中学习的时候。世事往往如此,在处于顺境不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就不会想到培养人才,而一旦发现必须求助别人,再去培养人才时,为时已晚。因此,为了在需要时有人可以依靠,就必须在不需要依靠别人的时候培养人才。施振荣说:"宏基未来要面临那么多未知的挑战,如果不自己替自己付学费,谁来替我们付学费?又如何能突破瓶颈?我想,我大约是台湾付出学费最多的企业负责人。"
施振荣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他的想象力。他的目标是建立一种全新的跨国公司,通过"三大赢的策略"来实现,即用以改造流程的"快餐店模式"(fast food model)、用以改造组织的"主从架构(client-server organization strucwe)和在新的经营学下产生的"全球品牌,结合地缘"(a global brand with alocal touch)。
建立这个全球性的高度自治的宏基集团,核心是"当地股权过半"。即海外子公司的大部分股权由当地人拥有,并由当地人经营。这个目标第一步便是抛出宏基国际电脑公司(宏基的子公司)37%的股份(ACER Computer International),股票出现在新加坡的证券交易所榜上。施振荣打算给投资者更多的机会买下宏基的股份,通过以后的5年内在美国、欧洲和拉了美洲建立19家子公司来实现这一目标。一位
资深的美国市场分析专家对施振荣这项计划印象深刻。他认为施振荣的"全球名牌,结合地缘"的经营方式是很独特的。就像施振荣所希望的,如果当地的电子配件销售商买了宏基的股份,便极大地刺激他们在当地的商店里促销宏基电脑。
施振荣的雄心不仅局限于建立一个新的国际化管理模式。他也梦想扩展在微处理器基础上大量生产新产品的生产能力。这些新产品包括数码电话,价廉物美的传真机。他将准备引进一种新的多媒体放映机,这种放映机集电视、电子游戏机和光盘放映于一身。施振荣的目标便是要"挑战日本在消费性电子行业的霸主地位"。
◇错误的任命
施振荣之所以不愿意以老板自居,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如果决策者自认为是老板,就会希望部属看他的脸办事,但资讯业是个快速变动的行业,如果大家不能对自己负责,成天看老板的脸才有所行动,
发展方向很容易被误导,工作效率也会降低。归根究底,要让同仁能够自我负责,决策者必须先信任同仁,否则部属永远还是看脸行事。这也是宏基将
"人性本善"列为首要企业文化的意义所在。
在这种和睦的企业文化环境影响一卜,宏基的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1981年,宏基出品的学习软件"微型教授",一经问世,就风靡全球。1981年施振荣的快乐兵团依靠用英特尔386微处理器组装的32位数PC机在与IBM市场竞争中勇拔头筹,其成绩仅次于康柏,同时,为打破台湾电脑制造业仿造成风的局面,施振荣坚持在宏基大旗下生产自己的原装品牌机。1988年宏基电脑开始成为市面上热门产品。
这种来得太快,容易使人沉醉的成功几乎弥漫了整个公司。鉴于宏基在80年代末的高速发展,施振荣又招募了一批新的高级主管——此项举措破坏了宏基原有的企业文化精神和凝聚力。正如他后来承认"超过我们能力"的宏基全球扩展行动使
得公司从1990年到1992年陷入创立以来的第一次财务危机。一位在宏基工作多年的中层管理人员回忆道:"我们经历了一个充满太多争吵的痛苦历程。"
麻烦是从1989年4月施振荣任命刘英武为宏基执行总裁开始的。刘英武,普林斯顿大学计算专业博士,曾在IBM公司的一个软件开发实验室担任电脑部主管达20年之久。他是在美国电脑界最有声望,职务最
高的华人。施振荣很器重他,高兴地称他为宏基全球扩展的"秘密武器",并把经营决策权交给了他。刘英武一走马上任,就马不停蹄地把IBM的企业文化精髓"中央集权"灌输进宏基。他总是召集经理们开马拉松式的会议,让他们听从他的决定。一位经理回忆道:"强迫大家同意总裁的观点与以前宏基的风格大相径庭,所以很多人便离开了公司。"
刘英武的独断造成了宏基以后一系列的失败。就拿收购德国公司来说,施振荣原本打算只买当地子公司一半的股份,但刘英武却坚持按照IBM的方式购买100%的股份。其结果呢,施振荣说道:"我们把德国子公司的管理人员变成了普通员工,公司开始出现亏损。"同样致命的错误也犯在购买美国一家微机公司上,宏基以9000万美元高价买下这家公司,但却陷入了怎样分派原有公司的经理们的解雇费的困境中。收购的这家公司改名为宏基美国公司(Acer America),它的经营不善很大一部分归咎于总部3年的财务亏损。宏基很快变成一个不断争吵的阵营。在台湾本土出生的经理们仍听命于刘英武。随后又招聘了9个高级经理充人宏基的高级管理层,称之为"伞降部队"。
由于经营不善,许多员工纷纷抱怨刘英武。最大的抱怨来自施振荣的妻子叶紫华。施振荣以他一向的坦诚回忆道:"我的妻子批评最多,我们总是争吵。我知道公司陷入危机,但总得给别人机会,所以我支持刘英武。但她听到的是下面经理们对他的抱怨,并且感觉到公司即将被榨干血汗。"叶紫华也承认:"施振荣没有看到真相,所以我随时都和他争吵。"
施振荣逐渐也意识到对刘英武的任命是一个错误。他说道:"我认为IBM是世界上管理最好的电脑公司,刘英武理所当然比我更有能力和经验。但他不是企业家,我对他授权太多了,太早了。"但是施振荣没有因为公司出现的财务亏损而责备刘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