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作者:聂小燕 许宣伟
来源:《科技风》2020年第28期
        摘 要:以新产业、新经济为背景的“新工科”要求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应该与新兴产业进行资源整合、协同育人。因此,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文章以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为例,通过分析传统校企合作的局限,探索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新举措,构建了基于四性特征的创新培养模式和多元化的校企实习实训基地,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
        关键词:新工科;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AI、大数据、物联网等相关领域的飞速发展,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启动了以培养创新型交叉融合人才为主的“新工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新工科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优质企业资源向高校育人资源持续转化。以产业与技术发展的需求助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实现政府牵头搭台、企业鼎力支持、高校积极对接的多方共赢共享。
        一、传统校企合作的局限
        (1)可提供资源的企业往往具有流动性,这与高等教育教学稳定性相矛盾。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校企难以持久合作,合作目标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2)企业提供的资源大都是
完整项目或者产品的一部分呈现,具有片断性,这与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完整性相矛盾。因此,某一个企业可以提供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不能较好地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3)企业提供的资源没有经过提炼与加工,呈现出粗放性。这与高等教育教学精细化相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对企业教育资源不能不做提炼地直接搬取。针对以上校企合作的局限性(流动性、片断性、粗放性),我们创新理念、大胆尝试新思路、开创新举措,开启校企合作新模式。
        二、基于四性特征的培养模式
        (一)开放性
        广泛开展与中小创企业(如邦飞科技、微讯云端、云朵科技、致晟科技等)的技术合作,协同育人,采用更多的资源和深入广泛的交流,夯实培养模式的基础,摆脱校企合作中流动性、片断性的问题。这种方式既帮助企业解决了技术难关,也锻炼了学校教师队伍,同时,为学生的实习实践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形成了学校企业联动发展、生态共赢格局。
        (二)发展性
        通过不断完善和改进培养模式的内涵,持续解决片断性、粗放性的不足,以实现教育系统性和精细化。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对新工科人才我们分别从通识和专业知识(广度)、专业核心知识(深度)、综合能力素质(厚度)以及创新创造能力(锐度)四个方面进行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如图1所示。
        根据能力与素质要求,制定相关课程的CDIO能力矩阵图。明确梳理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由毕业要求支撑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循环性
        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导向,按照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的方式,开展“学校to企业to学校to企业”双循环的学习过程。
        (1)按照CPW-CDIO工程教育“合作、实践、作品”的培养理念,将课程内容与企业项目相结合,教师科研与企业产品研发相结合,教学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2)按模块化方法构建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职业岗位关键技能由若干课程单元项目组成,通过完成课程单元项目锻炼实践能力;(3)按照CDIO能力培养矩阵,每个能力单元项目涵盖明确的目标,按
“教授、学习、实践”的工程教育方法进行任务训练;(4)把四个阶段的学习内容逐步上升成为更规范、更理性、更有条理的课程样板。
        (四)“弹性化”
        弹性化就是指校企合作时可以因地制宜,灵活应变,自主创新。具有更好D2适应性和可扩展性,是克服校企合作中所出现的种种不足的润滑剂,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搭建更加友好的校企合作环境。
        (1)选择合作的企业对象从广泛的中小企业体转变为先进企业或者核心部门,使校企产教融合更系统、更先进、更精细。(2)从无偿免费合作转变为购买服务或补偿性合作,高等学校可以从备选企业体中遴选、监控、共同培育目标企业。(3)从学校和企业一对一的单线合作转变为多个学校和整个集团多家企业的集聚性合作。这种多家企业与多家学校形成的多头合作,更有利于校企合作的稳定发展。(4)从以往使用企业资源为主转变为依靠学校自己主动探索资源、储备和集聚资源。学校自主的资源是稳定可靠的,也容易达成全面系统化、精细化的目标。
        三、构建多层次、立体化校企合作路径
        以“电子信息+”战略为指引,广泛开展校企合作,积极将电子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的应用紧密结合,努力构建多层次、立体化校企合作路径。
        (1)倡导“三融合,三面向”人才培养理念。按照CPW-CDIO工程教育“合作、实践、作品”的培养理念,将教学内容与企业项目相融合,教师科研与企业研发相融合,教学评价与企业评价相融合;形成面向企业,面向工程,面向信息产业,以理论教学、实验、项目设计与企业实习实训相结合的教学特。(2)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搭建管理、驱动和保障三个合作机制,实现“1+N”(即电子工程系与N个企业)的多主体合作办学模式。(3)建立校企合作利益分享机制。依托共建的实践教学资源(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建立政府、行业或企业授权的技术培训和技能认证中心,面向社会提供培训服务。其次,校企探索共同成立股份制公司、师生工作室。提供“免费+收费”的差别化服务,实现技术、标准输出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四、校企深度合作构建CPW-CDIO工程教育课程体系
        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工程实践为导向,按行业需求重新组织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优化专业设置,整合传统的专业课程,以“课程”构建CPW-CDIO工程教育课程体系。
        (1)将学科基础课程按照专业导论、软件、硬件分成三类。将专业核心课程分为系统基础和系统设计课程。专业选修课部分,根据行业岗位需求,合理、动态地设置各专业发展方向。(2)以CPW-CDIO工程实践为导向,将内容相关度高,隶属同一个培养范畴的课程,作为一个组进行建设。将内若干课程技能点抽取出来形成课程项目。能力培养目标由课程承担,并负责协调课程之间的关系。随着课程教学的不断推进,使技能的培养不断加深和拓展。(3)通过系列不同层次工程实践项目,贯穿于4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一级项目代表专业方向,是该专业核心知识能力的综合性项目。二级项目是引导一组相关核心课程知识能力的实践项目(课程项目)。三级项目是引导单门课程知识能力的实验项目(课程项目)。(4)为实现人才培养的无缝连接,建立了从行业需求引入专业课程的机制。每年更新1~2门专业课程,持续将行业中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引入到课程体系中。
        五、建设成效
        经过近年来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電子信息工程专业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16年入选四川省民办高校特专业质量提升计划,2017年在四川民办院校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类专业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被评为四川省民办高校特专业。始终坚持校企深度融合、共育共享机制,实现了校企多赢的良性生态互动。
        总之,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一项重大决策。我们应该与企业开展多方面、多元化、多渠道、多维度的产教融合。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优化共育共建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内容,夯实多方合作基础,开创校企合作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尤小刚邬倩倩
        [1]朱春山,张巧飞,龚彦文,刘文举.构建具有地方特的化工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化工时刊,2019.
        [2]万家山,戴平,陈蕾,丁德成,周鸣争.关于地方高校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例.长沙大学学报,2018.
        [3]乔付,王国权,张凤武.CDIO理念下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建设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
        [4]甘俊英,应自炉,廖惜春,周开利.面向工程教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教学研究,2012.
        [5]余义斌,彭念,甘俊英,应自炉.多模式协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4.
        [6]荀启峰.国内本科院校硬件课程建设分析与探讨.福建电脑,2012.
        [7]罗静.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3.
        [8]李虹.基于本土化内涵演变的“新工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教育现代化,2019,06.
        基金项目:教育部2018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1802117005);四川省特专业质量提升计划(2015-2020),2019年校级教学成果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