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冯氏电影”中的顽主形象研究
孟宁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以“顽主”为切入点,对这一形象的产生、发展以
及“冯氏电影”中顽主形象的背景来源进行分析。纵向比较不同时期顽主形象的衍变,横向分析不同类型电影中顽主形象的暗合,从而搭建起“冯氏电影”中顽主形象的框架。
关键词:冯小刚电影;顽主;人物形象
纵观“冯氏电影”中的人物,都是生活中普通的小人物,却都在一定程度上暗合了老北京方言中常说的“顽主”这一形象。冯小刚运用独特的电影语言把这个玩世不恭的体的真实世界展示在大众面前。
一、何为“顽主”
“顽主”脱胎于老北京方言,意思是“玩世不恭的主儿”。王一川把顽主比做都市嬉游者,“是一类以这种姿态敢于冒犯正统式语言和精英独白的权威、寻求个体狂欢的都市青年”[1]。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盛产“顽主”,也是“顽主”们活动最鼎盛的时代。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顽主们逐渐老去,顽主体也逐渐衰败,但顽主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依旧影响着后来人,并在新时代的发展中逐渐演化。
要了解“冯氏电影”中的顽主形象,一定绕不开王朔。可以说与王朔的相识对于冯小刚来说具有里程碑式
的意义,他的小说成为早期冯小刚电影的纲领性文件。“这种与时俱进的视野和观察生活的角度,对我日后的导演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指导我拍摄贺岁片的纲领性文件”[2]。
王朔是20世纪80年代成名的作家,这时的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中国人不管是在思想文化还是社会生活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期的人们价值观还处于建构阶段,茫然、无所适从,但又不得不被时代的洪流推着向前进。王朔笔下的顽主形象大多是大院子弟,这些孩子在时期培养的革命英雄情怀到了七、八十年代突然无处释放,他们发现自己从原来的社会中心沦落到了边缘地带,巨大的反差使他们无所适从,于是以一种反抗权威、反英雄、反精英文化的姿态重新出发,成为新一代北京市民形象——顽主。他们整日在城市中游荡,对世界极端嘲讽和反叛,习惯于“一点儿没正经”的自我狂欢。这种反叛与世俗趣味在八、九十年代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并在王朔编剧的同名影片《顽主》被搬上银幕时达到高潮,发出了“顽主”文化一词。
二、“冯氏电影”中顽主形象的演变
毋庸置疑,冯小刚是王朔“顽主”文化的继承者,也是“顽主”文化的演变者。由于社会现实与文化语境不同,电影审查制度严格、市场导向等原因,冯小刚电影中的顽主形象较王朔笔下的顽主形象收敛了许多,“冯氏”顽主们以贫嘴爱玩的外在,亲切热情的内在塑造了新时代的顽主形象。
(一)初代“顽主”: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喜剧形象
冯小刚早期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明显与王朔的《顽主》一脉相承。《顽主》中三位无业青年开了一家“三T公司”,替人排忧解难。三人游走于体制之外,看起来游手好闲,与当时在社会中充当中流砥柱的国家“精英”毫不相干,但实际他们又不甘堕落,以各个工种的替补身份出现,为形形的人解闷受难,解决难题。这种“圆梦”的核心故事在冯小刚的《甲方乙方》中得到延续,从“替人排忧、替人解难、替人受过”到“好梦一日游”业务,《甲方乙方》无疑是《顽主》的升级版。在外界看来他们是时代的多余者,可有可无,所做的一切都与社会的大潮流无关,但姚远、北雁等四人的确圆了“受苦梦”、“普通人梦”、“团圆梦”,虽然他们没有得到社会的鼓励和认可,但他们享受自己在“公司”做的每一件事,这些事是有意义的,让他们的生活、心灵无限充实。这便是初期顽主的纠结现状与复杂心态,也是属于年轻气盛的顽主们独有的自我狂欢与叛逆。
《甲方乙方》之后,冯小刚又执导了《没完没了》、《不见不散》、《大腕》等影片,韩冬、刘元、尤优都极具平民气质与精神,他们身上有很多共有的顽主特点。酷爱调侃,对传统和权威也敢于嘲讽谩骂;没有固定职业的自由职业者,或是以商品经济市场化时代的个体户、打工仔身份出现,虽衣食无缺,但也未大富大贵。他们是社会中的小人物,出身平凡,工作不易,生活中有无数坎坷等待迈过,身上或多或少带着些悲剧性意味,但不改追求快乐,幽默风趣的本性。此阶段的“冯氏”顽主们表面上仍是那个叫嚣挑战的愤世青年,游戏人生,放任生活是他们的生活态度,一味追求自由,追求自我的快乐,但内心里他们多了些热情、善良、可爱,少了些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抨击与批判。
(二)后“顽主”:21世纪以来的喜剧形象
随着时代的变革,经济的发展,21世纪以来中国进入市场经济后期阶段,这一阶段的“冯氏电影”也娴熟地融入了大众文化的元素。处于社会底层、边缘的青年顽主们逐渐褪去小人物的奋斗历程,进阶为中年顽主,开始以中产阶级立场思考自身位置与发展,《非诚勿扰》系列中的秦奋,《私人订制》中的杨重便是后“顽主”的最佳代表。《私人订制》杨重是姚远的生命延续,他继承了姚远的顽主性格和处事方式,同时也为自己添加了一个中产阶级的名头,他有初代“顽主”所不能想象的生活待遇,却是后“顽主”们在经济发展、生活富足后的平常之举。
作为后“顽主”的秦奋、杨重们,具有现代都市中年人的特,中上流社会生活游戏人间的形态是表面,为人谦和、幽默亲民是后“顽主”的内在。他们早已不是愤世嫉俗的胡同小人物,靠自我认同、自我满足实现人生的价值;他们更像是走出胡同,走向世界的“成功人士”,是生活中的睿智思想者。
(三)另类“顽主”:主流电影中的正剧形象
(下转第38页)
38
合唱队员在唱这两个音区的时候就会十分难以把握,容易出现音准问题。
三、有效的提高合唱中音准的途径(1)通过乐器进行辅助性教学
在合唱队员演唱的过程中,有许多的因素都会对合唱中的音准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通过乐器来辅助合唱队员的演唱是一种较为不错的方法。比如合唱队员在新歌的练习当中,首先可以帮助合唱队员来熟悉
歌曲的旋律,然后通过乐器来帮助演唱者进行练习。除此之外,用不同种类的乐器来演奏合唱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协调合唱队员相互配合,对提高合唱作品的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2)要通过合唱的唱调进行配合训练
合唱的首调的演唱要使用基础音来进行演唱,但是随后的不同的唱名和音阶也有一定的相互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进一步凸显出合唱作品的调试感。合唱中领唱的合唱队员必须要充分的理解并掌握合唱的相关的音乐知识,并且在合唱的过程中能够到适合自己的演唱的方式和方法,提高自己演唱音准的准度。不管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演唱合唱作品,合唱队员应该迅速的认识乐谱,还要能够及时的调整音准问题。(3)通过体态律动进行音准练习
体态律动能够跟好的带动合唱队员的感受和聆听音乐,通过更好的理解合唱作品,可以更好地把握音准。
总之,音准是合唱的灵魂,音准在合唱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合唱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影响因素,各个影响因素互相的影响、互相制约。合唱作品中要想表现好音准需要合唱队员长时间的练习和较为系统的学习,这是把握合唱音准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个较为优秀的合唱演奏就必须要求高的音准,好的音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合唱作品的表现力。所以要想唱好合唱作品,就必须要提高合唱队员的音准水平,帮助合唱队员充分发挥演唱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迪.关于合唱中音准问题的研究[J].黄河之声,2016(13):59.
[2]杜亚典.论合唱音准的影响因素及提高路径[J].大舞台,2014(03):147-148.
[3]陈新宇.影响合唱音准的因素分析及解决路径[J].大舞台,2012(09):39-40.
在冯小刚的电影中还有一类比较特殊的人物形象,他们出自“冯氏电影”中与贺岁片、喜剧片、爱情轻喜剧截然不同的类型电影,这类电影以主旋律、现实主义为题材,但仍有一些“顽主”形象的出现,或者说是冯小刚在主流电影中对正剧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顽主”式塑造,因此将这类人物形象称之为另类“顽主”。
另类“顽主”以电影《集结号》中的谷子地以及《芳华》中的文工团少男少女们为代表。《集结号》是一部表现战争的作品,谷子地与市民顽主形象有很大的不同,但他身上仍隐约可见“顽主”的印迹,那股子京油子的痞气以及爱耍贫嘴、抖机灵的特点都与顽主形象吻合。谷子地文化程度不高,性格火爆易怒,直来直去,一些骂人词汇是谷子地说话时常带的语气词,但在面对危机时,谷子地又能凭他的聪明机智冷静处理。同时,“顽主”的另一特点仗义、重情义在谷子地身上也展露无疑。身为连长,谷子地是连队里的“老大哥”,他对其他战士全体阵亡,自己却独活下来的境况感到愧疚;战争结束后,在他得知自己
部队的已经取消,死去的战友们都被视为失踪者,无法证明身份时,为战友回应有的荣誉成为他生存的唯一动力。
如果说《集结号》中的谷子地只是另类“顽主”中唯一的个体,那《芳华》中军队文工团里那正值青春年少的少男少女们则是另类“顽主”的像演绎。这出生于特殊年代,在大院里成长生活的孩子符合王朔笔下的玩世不恭的大院子弟顽主形象,文工团大院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小型社会。在1970——1980那个看重阶级出身的岁月里,文工团这个小型社会相对于中国的大社会环境来说相当于一片净土,进入文工团,穿上军装对于这年轻顽主们来说是一件无尚荣耀的事。这种来自大院身份的优越感也催生了他们最原始的英雄革命情怀,在军队和社会的鼓吹下,这种英雄情怀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林丁丁、郝淑文、陈灿等就是这样一顽主,出生优渥的他们有着一种浑然天成的高贵感,同时又具有那个时代人都有
演员傅冲的反叛精神。出身自带优越光环的林丁丁、郝淑文在遇到农村出身、家庭成分不好的何小平时,自然而然的认为身份凌驾于何小平之上。文工团这顽主们的反叛与暴力无关,与行动无关,更多的时候是伴随着语言而发生。恶言相向,言语讽刺,甚至随意“扣帽子”,这是“顽主”们对何小平的歧视与排斥,亦是对文工团老师、领导招生的不满与反叛。
对于同样出身平凡,被公评为“活雷锋”的刘峰起初“顽主”们认同他的存在,直到刘峰对林丁丁表露爱意。
他们心目中原本应该毫无私心杂念的英雄“活雷锋”突然间被“玷污”了,“别人都行,他就是不行”听起来像一个小女孩无理取闹的赌气抱怨,其实是顽主们心中那股英雄情怀植入已深的侧面映画,是非理性的情感冲动的混合体。一个看似平常的举动出现在英雄身上就被以千万倍的倍数放大,曾经的“权威”、曾经的“英雄”转瞬就被唾弃、遗忘。
三、结语
“冯氏电影”中的“顽主”形象已经从初代的年轻顽主形象发展到了后中产阶级顽主形象,未来也许会向“老炮儿”方向发展。
顽主的巅峰时期已经成为过去式,被历史尘封,对于目前的观影主力军90后、00后来说,顽主多少显得与时代有些脱节,也许未来冯小刚电影中的“顽主”形象会像现实生活中的顽主们一样,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被其他事物所取代。
参考文献:
[1]王一川,京味文学第三代:泛媒介场中的20世纪90年代北京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2]冯小刚,我把青春献给你,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孟宁馨(1994-5)女,山东菏泽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在读。
(上接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