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回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隶属海北州,坐落于祁连山与达坂山之间的狭长盆地,东北与河西走廊中部的甘肃省天祝、肃南、山丹县接壤,南接大通、互助县,西与本州祁连、海晏县毗邻。作为三河流域丝路古道上的重要城镇,门源有着得天独厚的重要地理位置与战略意义,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该县皇城一带,历史上与山丹军马场的前身大马营同属一体,成为回、藏族聚居区,是回族“花儿”传播区,门源“花儿”是丝绸之路沿线一朵不可或缺的艺术奇葩。
据史料记载,明代推行“移民实边”政策,曾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两次从长江东部、安徽北部一带,屯兵移民进入门源屯垦。嗣后还有一部分百姓从河湟、甘凉等地辗转进入门源落户。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西宁僉事杨应琚奏准在黄田等地开荒,从大通、互助、湟中、西宁等地移来了一批汉族。清末至民国年间,甘肃的永昌、民乐、山丹、古浪,青海的大通、互助等地,屡遭自然灾害,连年饥荒,大批贫苦汉族逃荒谋
生进入门源,加之青海地方军阀马步芳横征暴敛,强行抓兵拉伕,屡有民众避祸至此。这些人的到来,也将河湟“花儿”一并带入了属于古羌地的门源。悲怆凄凉的旋律,贴切表达了广大底层众的心声,得以广泛传播与发展,因此,门源成为海北州“花儿”的主传播区。
明、清、民国乃至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门源的“花儿”演唱活动在文史资料中均无记载,而在民间自发进行并存在着。近些年,笔者通过田野调查走访了一些老人、“花儿”演唱活动见证人以及改革开放后“花儿”演唱活动的策划参与者、演唱者、亲历者等,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对于改革开放以后至今的“花儿”演唱会形成了较为清晰的轨迹。
笔者外公王永财(1908—1979)老先生曾经讲过,他的三弟非常喜欢“花儿”,上世纪30年代经常与浩门镇的一帮青年男女在边墙河、大河滩(浩门河畔)、照壁山等地饮酒唱“花儿”,这大概就是门源民间“花儿会”的雏形。门源籍蒙古族作家察森敖拉(1944-)先生回忆,他小时候大约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家乡仙米寺在每年农历九月十五观经(晒大佛、跳欠)活动后都有“花儿”演唱会,方圆几十里的百姓和互助、大通、西宁的唱把式等,前来参加这个盛会。
据门源籍人士孔庆琦(1948-)先生回忆,上世纪50至70年代,当时的人民公社社员们
在劳动间歇时都会自发唱“花儿”(那时也叫唱“少年”)。尤其是在抬大灰、拔草的集体劳动中,但凡声嗓好又能唱的把式们就会放开喉咙吼上几嗓子。门源籍人士康志智(1946-)先生讲述,他的家乡泉口镇多麻滩村有一对夫妇,男的叫赵德祥,女的叫李永梅,二人皆为著名唱把式,劳动间歇时,男人坐在塄坎或野灰堆上,女人拄着劳动工具站在对面就开始对唱,刹那间,辽阔的田野鸦雀无声,任凭两个金嗓子开怀抒情,所有在田间地头劳动的人都停下手中的活儿倾听他们深情的演唱。门源籍人士王应德(1947-)先生说,他的家乡东川镇尕木龙村整条山沟里,一到拔草季节,妇女们便开始大唱“花儿”,与过路的行人或者生产队检查劳动进度的男同胞打擂台,男同胞常常败下阵来落荒而逃。也有落入“魔掌”的时候,常常被妇女们扒去衣裤以示惩戒。
曾任海北州文教局局长的冶存荣(1944-)先生回忆,上世纪70年代末,他组织参与了海北州民歌演唱会。期间发现了几名“花儿”唱家,有西滩乡李永真(已逝)、大庄村刘申山、阴天乡措龙滩村马忠孝,他们的“花儿”各有特。当时供职于青海京剧团的我国著名戏曲音乐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作曲朱绍玉先生在采风期间聆听并采集了刘申山演唱的“门源盘山令”譹訛后欣喜不已,后来经过朱绍玉先生改编的这首《毛杂拉牛犊譺訛上石崖譻訛》花儿唱遍了青海大地。察森敖拉先生还记得朱绍玉
先生当时说:“这个曲令太好听了!还有点秦腔的味道。”根据察森敖拉、冶存荣二位先生哼出的部分旋律看,其中有“乖嘴儿令”的元素。门源籍“花儿”歌手刘明录当场行了完整的演唱:原华资料
毛杂拉牛犊儿上石崖,尕阿你转过来了堵下个;
脚踩了雪花儿岭了,我把我的乖嘴儿们哈想着。
我维的花儿嘛羞脸儿大,尕阿你转过来搂上个;
四脚儿踏不稳了,我把我的乖嘴儿们哈想着。
深情的演唱,缠绵悱恻的曲令,听来有种剜心剖肺的忧伤,不禁使人潸然泪下。从唱词结构判断,这应该就是朱绍玉先生改变的,它的词格已接近于歌曲形式。据分析,这首“花儿”本来是一首比格“花儿”,“花儿”的原唱词应该是这样的:
毛杂拉牛犊儿上石崖,脚踩了雪花儿岭了;
我维的花儿羞脸儿大,脚步儿踏不嘛稳了。
从刘明录所唱的词格分析,遣词造句尽管不是很恰当,但它十分生动,生活气息浓郁。如果是“我维的花儿羞脸儿大,脚步儿踏不嘛稳了”就符合花儿词的格律。以下四句分别为上下两段中的衬词:
尕阿你转过来了堵下个(唦),我把我的乖嘴儿们(哈)想着。
尕阿你转过来了搂上个(唦);我把我的乖嘴儿们(哈)想着。
上世纪70年代后期,门源的李永真、刘申山、马忠孝三位“花儿”唱家中,首屈一指的当数回族唱家马忠孝,他声音浑厚、穿透力很强。当年,三十多岁的马忠孝在海北州民歌演唱会上脱颖而出,代表海北州参加了全省民歌演唱会。由于马忠孝在众多歌手中出类拔萃,又与湟源张海奎一起代表青海省参加了全国民歌演唱会。在京期间,演唱得到专家认可,马忠孝被安排在主席台就坐。主办方以新闻纪录片形式记录了演出盛况,银幕上但凡有张海奎与马忠孝演唱的镜头,配音全部是马忠孝的演唱,足见其演唱功力之深厚。
后来,这部影片在门源各地放映,马忠孝因此而被广大人民众所熟识和喜欢。之后,省歌舞团有意招收马忠孝、张海奎做演员,张海奎因为有文化被录用,而马忠孝因不识字未
能如愿。海北州歌舞团欲收马忠孝做演员,也因种种原因而流产。尽管如此,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冶存荣先生率领这些演唱家经常参加全省演出,得到过很多嘉奖。
成长于门源的朱嘉武(1964-)先生,至今清楚地记得马忠孝演唱“花儿”时万人空巷的盛况,当年他们一少年骑着自行车追逐着马忠孝辗转在各个会场,从此,马忠孝的“花儿”永远镌刻在他的心里。冶存荣先生认为,到目前为止,门源乃至全省,声音条件和演唱功力还没有人超越马忠孝。
刘明录现在是门源“花儿会”县级传承人,他的父亲刘文秀也是西滩乡簸箕湾村乃至全县有名的唱把式。在上世纪六月六众自发组织的照壁山花儿会上,三五成的年轻人手握当时流行的“佐餐”酒,围个圈子开唱,一个人唱完,大家纷纷敬佐餐酒,半天下来,许多人喝得酩酊大醉。最有意思的是煤窑沟的两个小姑娘,一直唱,观众一直敬酒,眼看太阳西斜,妹妹一直央求:“阿,我们走唦!你再不走,我回去给阿妈说给哩!”喝高的则正在兴头上,回答妹妹:“你说了说给去,今儿我豁出来了!”刘明录也登台演唱,一亮嗓子,整个会场便沸腾起来,人们争相围观这个看似羽翼未丰满的年轻后生,交口称赞:“这个娃娃唱得这么好!”“他是谁家的?”其实这之前,刘明录也参加过乡村众自发的“花儿”演唱活动,到过门源的照壁山、疙瘩滩、大河滩(浩门河畔)、东川、克图、仙米、珠固等地。
现任门源县文化馆馆长的马俊武先生和原局长马志庆先生介绍,自1993年到1999年农历六月六期间,由门源县政府主办、县文化局承办的“花儿”演唱会在浩门镇疙瘩滩成功举办了四届,每期三天。
1993年的首届“花儿会”,在疙瘩滩停放了一辆解放牌大卡车,打开三面车箱板后当作舞台,演员在卡车旁边换装,演唱者在车厢上演唱。尽管设施简陋,却抵挡不住众火一样的热情,十里八乡的众纷纷前来观看,观众加上小摊贩足有千人,高亢嘹亮的“花儿”让整个疙瘩滩沸腾了。让刘明录记忆深刻的是“花儿”演唱会后,一婶子大娘老奶奶央求他专门为她们演唱一天“花儿”,刘明录答应了。第二天,天气晴朗,这妇女手提竹壳暖瓶、凉面、凉粉、酿皮、酸奶、馍馍,安顿好吃食后大家围坐一圈,刘明录开始亮嗓,众人屏声静气聆听着他一首接一首地演唱。慢慢地,有人眼含热泪,有人放声大哭,唱家与观众的情感达到了空前共鸣……刘明录也把发自肺腑的演唱当做一件行善积德的事情看待。
从2000年开始,门源县着力打造“门源油菜花文化艺术节”,“花儿”演唱是文化艺术节的重头戏,一直延续至今,到2018年已连续举办19届。“花儿”演唱会会场从浩门镇疙瘩滩———浩门古城———阴天乡,再到浩门古城。
据门源籍著名作家马文卫(1947-)先生撰文记载,2000年7月15日,在浩门古城举办了“门源县·祁连山之夏———油菜花节”。这一天,蓝天白云下的门源山清水秀,百里花海一片金黄,浩门镇披上了节日的盛装,浩门古城内彩旗招展锣鼓震天,数万门源儿女和八方宾客欢聚在这里。大会入场式气势磅礴,古城四周人山人海。开幕式后海北州歌舞团、县直机关业余文艺队演出了节目,教育系统400多名师生表演的大型文艺节目,以庞大的阵容把大会气氛推向高潮。下午举行了“花儿”演唱会。油菜花节搭建了一个让外界了解门源让门源走向全国的最佳平台。
2001年第二届“门源油菜花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小学生和各单位进行了大型文艺表演,乡镇代表队身着回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服装入场。开始富起来的门源人组织了小汽车方阵,展示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本届艺术节在疙瘩滩举行了“门源花儿演唱会”。
2002年第三届“门源油菜花文化艺术节”在疙瘩滩举行,省州县领导和甘肃金昌、武威、肃南、永昌,本省民和、循化、海晏的贵宾以及省内外30余家企业商客参加了开幕式,参加人数约8万余人。1000余人组成的仪仗队、广场舞队,各乡镇组成的3个方队和80辆小轿车队,120辆摩托车队,9辆彩车进行了入场式表演。开幕式场面宏大,热烈隆重。节庆期间,来自民和、互助、大通、祁连及本县的300余名“花儿”歌手参加了“花儿”擂台赛。
2003年第四届“门源油菜花文化艺术节”暨县庆50周年庆典开幕式在浩门古城举行,13万众参加了庆典大会。活动以“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区域合作,加快门源开发建设”为目标,“让世界了解门源,让门源走向世界”为宗旨。开幕式上,由仪仗队、广场文艺表演队、各乡镇各行业代表队、回族妇女80辆摩托车队、100多匹马队、22辆彩车队等5000余人组成的52个方队依次入场,气势宏伟,场面壮观。千名少年表演了大型广场舞《金之源》,这次盛典吸引了众多新闻媒体,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湖南卫视等25家新闻单位的100多名新闻记者多角度报道。期间,举办了文艺晚会、“花儿”演唱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