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导演麦兆辉、庄文强执导,周迅、梁朝伟、王学兵等主演的谍战题材电影《听风者》自8月7日上映以来一直高居票房榜首,迄今为止收获了超过2亿的票房。这样的成绩跟贺岁档的票房大户比起来要逊一些,但在整体票房相对冷清的8月却算得上一枝独秀了。和众多国产商业大片的境遇类似,《听风者》在收获票房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观众的质疑,质疑的点主要集中在影片的类型上。不少观众看完《听风者》后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表达失望之情,称他们带着欣赏一部精彩谍战片的期待进影院,却发现看了一部披着谍战外衣的爱情片。还有观众把《听风者》与同样由周迅主演的《风声》做对比,认为《听风者》在悬疑感和谍战激烈程度上都不如后者。麦兆辉、庄文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应了种种质疑,他们承认《听风者》的感情戏比重大,是一部结合了爱情与谍战的影片。
类型疑云:谍战片?爱情片?
《听风者》与《风声》一样,都改编自麦家的谍战小说,也都在上映前打出了“谍战电影”的招牌。观众抱着看谍战片的期待走进影院,看完才赫然发现,《听风者》与他们心目中的谍战片很不一样:没有不同派系的间谍之间暗潮涌动的斗智斗勇,没有自己人之间的互相猜忌,没有九死一生的情报传递,甚至连动作戏码都不多;有的只是梁朝伟对周迅求之不得的单恋、与范
晓萱之间的日久生情以及周迅对梁朝伟的似有情似无情,与王学兵互相钟情而不能在一起的苦恋……也不怪有观众觉得自己“受骗”了。原作者麦家也认为,《听风者》是一部“非传统谍战片”。他说:“麦庄出乎我的预料,拍了一部这么文艺、内心这么波澜壮阔的电影。”但他对麦庄的这种改编方式表示赞赏:“内心之战是最壮阔的战争。”
针对观众的评价,麦兆辉与庄文强承认“爱情”是《听风者》很重要的一个元素。和原著相比,电影里人物的情感被放大了很多。至于文艺,庄文强透露他们一开始还真没有想过往这个方向走。“只不过周迅和梁朝伟都是表现力这么丰富的演员,拍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不往这个方向走,还真有点可惜。”庄文强认为《听风者》是“周迅演过的电影爱情”与“谍战”的结合体,没有必要将二者分离开来。“爱情其实就是一种谍战!谍战里的勾心斗角和爱情里的猜来猜去是很像的,所以我们就把这两个合起来了。”
服装疑云:二十年代?四十年代?
有对电影类型不满的,也有对细节挑刺的。周迅饰演的女间谍张学宁,能在各种掩护身份之间转换自如,她的服装也因其身份变化而各不相同,时而华丽时而简朴。有细心的观众指出,周迅的服装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风格,而《听风者》的故事发生在1949年之后,她的
服装却像停留在了1949年以前的十里洋场。类似的挑刺还针对片中解放军的服装以及701里各种设施的。
事实上,年代戏对任何一个导演都是一个挑战,因为最容易在细节上露馅。麦兆辉、庄文强也坦言很担心在细节上出问题被人骂。“我一个香港人,对这段历史不是很了解。所以特地读了大量的历史书,力求在道具、服装上符合那个年代的特点。”庄文强透露,片中周迅等主演的服装、佩饰都是在国外网站上买的。而有些细节,他们虽然查到了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却因为真实情况和观众的认知不符而决定弃用。“比如最后几场戏,美术师问过我们要不要在墙上加一些标语、大字报。后来我们一查,那会儿还没有大规模使用简体字。如果用繁体字写标语的话,我们担心观众会觉得我们搞错了。”
剧情疑云:悬念呢?算计呢?
对普通观众而言,“谍战”就意味着紧张、悬疑、惊悚。大家看谍战题材影视剧,期待看到主角怎样用巧妙而惨烈的方法把情报传递出去,比如《暗算》;喜欢猜谁和谁是一伙的,谁又是幕后的“老鬼”,比如《风声》;也乐于看到两个阵营的间谍互相试探,勾心斗角,比如《潜伏》……但这些元素,《听风者》里都没有。即使有,也被感情戏压过风头,不容易被
观众捕捉到。另一方面,电影设置了阿兵(梁朝伟饰)这个天赋异禀的“听风者”,就像作家写小说开了“金手指”,任何不合理的情节都可以用“天赋”来解释,而不用费心想情节。在电影中,阿兵通过听发报声就可以分析出发报者的年龄、特征、习惯,早早地就把敌方的大BOSS“重庆”暴露在观众眼前,令剧情失去了悬念。而代号为“重庆”的间谍组,里面的五个人物除了狠辣之外再没有别的性格特征,与周迅、王学兵难以形成对抗。因此有观众感叹张学宁死得太不值了。
关于何兵神奇的听力天赋,麦兆辉解释称,这并不是他们杜撰出来的。“我们真的有问过一些发电报的专家,了解到电报听得多了一定能分辨出来谁是谁。因为每一个人发密码的时候习惯、特点、力量都不一样。”至于电影中缺少谍战的悬疑,庄文强表示,他心中《听风者》的高潮并非在谍战上:“这不是大家心目当中的谍战故事。剪片子的时候,我们看到的高潮是每个角之间对于感情的压抑。每一次感情压抑都是影片的一个高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