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7期
一、青春版《牡丹亭》介绍
由台湾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是改编明朝浪漫主义作家汤显祖《牡丹亭》的一力作。它在保持剧情完整的情况下精简了原版内容,让古老的昆曲和现代理念进行了有效融合,用更易让现代人接受的方式和全新的舞美形式展现这一经典①。全剧讲述的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年方二八,是个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她从小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当她随先生陈最良学习到诗经《关雎》这一篇时,叹春伤怀,便随侍女春香到后花园寻春。她回去后在睡梦中梦到书生柳梦梅手持垂柳前来求爱,他们于牡丹亭幽会行云雨之欢。杜丽娘醒后因寻不得梦中人,从此一病不起。在她弥留之际,她要求母亲把她葬在后花园的梅树下,并嘱咐丫鬟春香将其画像藏在太湖石底。而原本确实有个贫寒书生柳梦梅,他也曾梦见自己于梅树下邂逅一佳人,那佳人称同他有姻缘之分,让他魂牵梦萦。杜丽娘死后三年,柳梦梅进京赶考,恰好借宿在杜宝委托陈最良藏女的梅花庵观中,他于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的梦中情人。杜丽娘的鬼魂得知便游去与柳梦梅再度
幽会,她让柳梦梅掘墓开棺让她起死回生,于是两人结为连理,柳梦梅前往临安应试。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杜宝将柳梦梅囚禁。发榜后,柳梦梅从阶下囚变为了状元被放出来,但杜宝依然拒不承认柳梦梅为女婿,他就闹到了金銮殿,最终皇帝被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超越生死的爱情所打动,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
二、青春版《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精神不论是青春版《牡丹亭》还是原版,它最大的特点便在于它有着浓烈的浪漫主义精神。青春版《牡丹亭》用更易于现代人接受的方式向人们展现了典型汤式至情风格的昆曲。本剧中杜丽娘与柳梦梅这种超越生死的爱情就是至情的体现,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浪漫邂逅之后为爱情香消玉殒,又为爱奇迹般起死回生,她冲破封建礼教的枷锁,追逐自己的爱情,可谓爱到极致的浪漫。“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
生者,皆非情之至也。”②
杜丽娘与柳梦梅
用这种生死不渝的至情来对抗封建礼教,体现了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本剧将超现实的想象与时代相结合,以梦为起点,给全
剧奠定了浪漫梦幻的基调,完成了因情生梦、因梦生情、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情感历程,使全剧的剧情曲折离奇,亦真亦幻,充满了传奇彩。青春版《牡丹亭》仍保留了原版的经典唱词,用原版抒情华丽的辞藻将浪漫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惊梦》一折最有代表性,如“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此曲中一边是莺鸟啼叫的无限春光,一边是枯燥单调的寂寞闺阁。这一动一静,一闹一寂的强烈反差,催动着少女思春的情怀。一句“恁今春关情似去年”的自问,把意欲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渴望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再如“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此曲就表明了杜丽娘为了爱情生死相随,无怨无悔,也为后文的为爱而死又为爱而生做了铺垫。又如《寻梦》一折中的“最撩人春是今年。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原来春心无处不飞悬。睡荼靡抓住裙衩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好处牵。”描写杜丽娘触景生情,渴望重寻旧梦获得爱情的欢乐,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杜丽娘的心理活动,
青春洋溢的浪漫主义经典
——浅析戏剧青春版《牡丹亭》
○董卉君
【摘要】台湾作家白先勇怀着对昆曲的热爱之情,改编了传世经典《牡丹亭》,制作出青春版《牡丹亭》
,给这一经典注入了新的生
机与活力。青春版《牡丹亭》,用现代的理念给原版的昆曲表演加入了青春元素。全剧依然以杜丽娘与柳梦梅超越生死的爱情为主线,通过精致的舞美设计和恰到好处的音乐渲染将作品至情至性的浪漫主义精神唯美呈现,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华丽的视听盛宴。
【关键词】牡丹亭
青春版
昆曲
白先勇
浪漫主义
203
2015年第7期
委婉地表达了她心中的伤感。这样精致的唱词,在青春版《牡丹亭》中被完好得保留与发挥,这不仅体现了本剧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将这种古典文学美的意蕴带给现代观众,让人们感到昆曲文化的博大精深,加强了现代人的文化修养。
三、青春版《牡丹亭》与原版的不同之处
青春版《牡丹亭》与原版最大的差别就是表现的方式有所不同。青春版《牡丹亭》既保持了传统戏曲要求表现唱、做、念、打诸般伎艺的特性,保持了昆曲表演写意性的抽象审美特征,又吸收了当代舞台艺术,让场面和程式具有当代性,适合青年观众的口味③,它对当代社会更多的是有传承发展的文化意义;青春版《牡丹亭》将原版的55折精简成29折,分上中下三本,第一本启蒙于“梦中情”,第二本转折为“人鬼情”,第三本归结到“人间情”,保持了剧情的完整,突出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历程,将原作者汤显祖至情的理念更好的呈现给观众;毕竟是青春版,此剧的演员平均年龄20岁左右,不论主演、配角、龙套全部由年轻演员担纲。用年轻的演员去演青春男女的爱情故事;全剧在原版昆曲表演的基础上加用了西方歌剧主题音乐形式来展现,丰富了戏曲本身和音乐的表现力;舞台表演中加入了大量的幕间音乐和舞蹈音乐,很好地渲染了舞台气氛;青春版较原版而言,柳梦梅的戏份增加了,原版《拾画》《叫画》两者被融为一折,更丰富了柳梦梅的人物形象,不像以往的表演只以杜丽娘为重,青春版也展
现出了柳梦梅的用情至深;青春版《牡丹亭》的舞美也是由台湾一流的创意设计师精心设计的,在现代剧场中完美呈现古典精神。原本的昆曲表演舞台和道具布景都很简单,而青春版在舞台设计上更符合二十一世纪人们的审美观,舞台虽然显得空,但是五脏俱全,一改以往的地毯舞台,用灰的舞台加上了各种灯光和现代化的设施,配上丰富的道具,使舞台更有空间感现场感和时代感。舞台的景片上还印上了书法,使整个空间更有古典文化的韵味。演员的服装也相当精美华丽,整体调是淡雅的,具有浓郁的中国山水画风
格,尤其是两位主演的服饰,不仅精致更凸显了两人的气质;青春版《牡丹亭》的表演更加直观易理解。虽然仍是以唱曲为主,但从演员表演的神态、动作及对白都可以看出更直白,更让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易懂能接受。青春版《牡丹亭》的第二折《闺塾》中春香与陈最良的表演,有种现代影视作品中才有的喜剧感,它还有一点睛之笔,就是演员扮原作者汤显祖的出场,演罢,他负手而立,灯光逐渐暗去,顿时仙气氤氲。笔者很敬佩青春版《牡丹亭》的主持制作者白先勇,他虽为年过花甲的老人,但怀有年轻人一般的梦想,做推广昆曲的义工,携整个剧组带给社会一片青春朝气,这种精神是笔者认为青春版之最青春之处,是对原版精神的升华。
四、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背景与影响
自称昆曲义工的白先勇先生认为《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
峰,所以他把制作青春版《牡丹亭》作为他的梦想。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了让更多的人欣赏昆曲的魅力,白先勇经常在港、台地区与昆剧艺术家合作,做公开演讲。他不惜暂停自己的本行,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召集两岸三地的精英,精心打造青春版《牡丹亭》。他还在校园进行公益演出,他认为年轻人是昆曲艺术存续的肥沃土壤。白先勇说,“希望看过这些的年轻人,在他们心中播下那么一个种子,有一天他们可能也来制作昆曲,也成为昆曲的推广人,或者是至少成为昆曲的忠实观众。”于是,2004年,在他的主持下青春版《牡丹亭》诞生了;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在国内外引起轰动效应,获得了成功,尤其在美国上演时场场爆满,被称为是中国文化史一盛事,成为昆曲演出史上的一个经典剧目④。青春版《牡丹亭》开辟了中国古典戏曲走向市场的新路子,充分考虑到大众文化时代的需求,采取“古典为本,现代为用”的策略,制造出古典和现代完美结合的创新性作品。这种将商业运作与社会运作相结合的战略,立足本土与辐射世界的双重定位,坚持传统与调和现代的审美准则,也为当下中国传统戏曲的跨文化传播走向
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⑤。青春版《牡丹亭》是以时尚和青春为依托,通过对昆曲古典名作的改编演出,培养了一批年青昆曲演员,同时也培育了一大批热爱昆曲的年青观众,很好的保护并发扬了昆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⑥。它也对在媒介多样化新媒体当道的今天,昆曲如何保持自身的独特魅力、延续其生命做了很好的回答⑦。青春版对经典版的重构过程,反思文人如何用自己的理念来塑造经典,和审思当下的“经典热”具有一定借鉴意义⑧。青春版《牡丹亭》的上演也给身处于物质社会的人们吹来一
情深深雨蒙蒙翻拍
阵清新的春风,提醒人们勿忘初衷,坚守自己的原则,尤其是鼓舞了年轻的一代为理想献身的精神。有报道说“青春版《牡丹亭》使昆曲的观众人年龄下降了30岁,打破了年轻人很难接受传统戏剧的习惯,提高了学生们的审美情操及艺术品位。”在当下这个中国传统文化遗失严重的时代里,有这样一个能让大众接受的《牡丹亭》的诞生,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有旷古烁今的影响。□
参考文献
①黄晓涛,《从青春版〈牡丹亭〉看昆曲的传承与发展》[J].《北方音乐》,2012(1)
②汤显祖:《牡丹亭》[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
③黄天骥,《戏曲审美观的传承与超越——青春版〈牡丹亭〉演出的启示》[J].《文化遗产》,2007(1)
④王省民,《民族艺术走向文化市场的传播策略》[J].《文艺争鸣》,2010(10)
⑤胡丽娜,《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跨文化传播的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2009(1)
⑥俞为民,《曲调句式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11(2)
⑦李雅兰,《从青春版牡丹亭看昆曲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J].《黄河之声》,2013(4)
⑧宋俊华,《牡丹亭:从“至情版”到“青春版”——一部昆曲经典的建构、重构与解读》[J].《文化遗产》,2009(3)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周蕾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