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画家微观辨水的奥秘
《最强大脑》节目上的微观辨蛋、辨骨识人、辨变脸,令观众惊叹!这次,节目组又玩起了微观辨水。挑战者清华“鬼才”画家王昱珩,成功的从520杯水里,挑出评委随机抽取的那杯水。选手挑战速度之快,超出评委想象,惊呆观众!大家都在猜测,选手到底是怎样做到的呢?
   
                                (楚唐脑力  方然 《最强大脑解密》作者)
微观辨水的策略猜想
微观辨水猜想一 气泡
孟非在节目开始,提出了选手是否记住了水的气泡,但之后来在挑战者辨识过程中,又否定了自己的猜测。那抓气泡的特征到猜想成立吗?
其实记住特征,最简单的做法,可以把水里的气泡通过想象的方式图像化,到时他只要在520杯水里到这个他自己想象的图像就可以了。挑战者的画家身份,将气泡以图像的方式呈现出
来,难度不大。当气泡在大脑中呈像后,水在移动时少几个气泡也不会影响整体图像。
这个方法的一个致命点,就是气泡会变,在晃动、气温水流影响下,会导致气泡变大变小,位移甚至消失。
微观辨水猜想二  杯子
有人说辨水的奥秘在杯子上, 为什么呢?杯子在运输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和刮痕。杯子上在传递过程中,会在杯子上留下些许细微的线索,这些轻微的刮痕或者线索,我们一般注意不到的。另外水和杯子的相对高度,只是450毫升上下浮动,而这个所谓的浮动标度也成为了重要参考。我试了一下,刮痕的可能性不大,浮动的标度,肉眼很难确定。当然,选手经过了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在对微观事情是观察上超出常人也属正常。
微观辨水猜想三 水雾
王昱珩对孟非选取的那杯水,通过细微观察然后记忆,当水杯被来回移动的时候,水杯壁上会不会沾上水滴?大家可以尝试一下。而水滴,是科学助理拿回来的时候有水滴,为什么呢?
水雾(水蒸气)!至于是用嘴哈出的气附在杯壁上还是鼻子,这个你要问他本人了。因为玻璃杯表面很平滑,在移动的过程中很难有水滴附在杯壁上,但如果杯壁有水蒸气就不同了,有水蒸气的杯壁当移动的水杯碰到杯壁,与杯壁的水蒸气接触会有一定的稀释作用,从而可以吸在杯壁上。所以,在他观察的时候已经将人工水蒸气弄到了杯壁上,然后科学助理还原杯子时产生吸在杯壁上的小水滴已经产生了,他之所以观察如此之快,并不是什么神功附体,而是寻杯壁有水滴的杯子,这个难度不大,观察杯壁有水滴的和观察杯壁没水滴的杯子能不快吗?下面附上两张图片,你自己关注他选取的383杯子的杯壁上,上面的小水滴显而易见。
微观辨水猜想四  显微镜成像原理
在此,感谢最强大脑鲍橒老师提供的观点视角,即显微镜成像原理。肉眼观察不到的东西,放到显微镜下放大,观察到的特征一目了然。
《列子·汤问》里有一则故事,记昌学射。主人公记昌,就是这么一位辨识微观物体的高手,堪称战国版的最强大脑。相传,主人公记昌的师父飞卫,让他要练到看小物体像看大东西一
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看得很明显,纪昌用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转过头来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
作为画家身份的王昱珩,在节目中也分享了对昆虫的观察辨识能力。经过长时间的专注训练,练就了人眼显微镜的成像能力也在情理之中。在辨水的过程中,不管是水的形态图像特征,还是杯子上留下的指纹特征,都为快速辨水提供了重要佐证。左图为显微镜的成像图;右图为显微镜下放大的海水,放大了,特征,简直SO EASY
图为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图为显微镜下的海水
千“辨”万化的能力,对学习者的启发在哪里?
观察能力
在《最强大脑》第一季,“蛋叔”李勇老师微观辨蛋、第二季李威的最强大脑王昱珩老婆变辨脸,考验了观察的能力。本期的挑战者,是辨水,没有颜、没有气味、没有固定的形态,特征抓取,几乎无从下手。选手训练的观察力有哪些规律可循呢?
学习之前,对学习内容带有目的性观察。比如选手辨水的目的就从520杯相同水中到挑选的那一杯,水的气泡、角度、形态都有一定的规则。进行长期训练,能在大脑中形成相对固定的学习模块。无独有偶,气象学专家竺可桢几十年如一日,对气候变化,进行长期观察。他每天都坚持测量气温、风向、温度等气象数据,为《中国物候学》的规律梳理,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观察能力的训练方式,可以从时间、空间、事物结构进行观察,有条理的。写作文、语言表达,都需要条理性。选手在观察水的过程中,通过条理性的训练,信息是逐层被分解的,成为一项内化的学习能力。学习内容是时候,善于对规律进行解构,例如某海域发现了一奇怪的漩涡,可以从时空解构等角度进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