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家说语⽂万福成:祥林嫂没有春天
【教学⽬标】
1,梳理情节,分析祥林嫂的形象。
2,分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领悟⼩说的深层意蕴。
王鸥年龄3,理解“祝福”景象的描写对刻画⼈物和突出主题的作⽤。
【课时安排】
两课时(学⽣需提前预习)。
【教学过程】
第⼀课时
教学重点:梳理情节,分析祥林嫂形象。
⼀、导⼊
鲁迅先⽣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看。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他的⼩说《祝福》,⼀起来认识祥林嫂,⾛近祥林嫂,探讨她悲惨的⽣命轨迹。
⼆、复述故事梗概
学⽣快速浏览⼩说,复述祥林嫂的故事。六七分钟时间。
注意:语⾔要简练:根据学⽣的复述,师⽣共同补充完整。培养学⽣的概括和归纳能⼒。
三、⾛进祥林嫂的世界
注意:⼀是要紧扣祥林嫂的⼏次肖像描写和再嫁时的表现来进⾏,⼆是要抓住⼈物描写(肖像和动作等)的语⾔,通过品味语⾔来感受⼈物命运的变化。通过提问,步步深⼊。1234 1234
1,祥林嫂第⼀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有什么变化?
肖像:“头上扎着⽩头绳,乌裙,蓝夹袄,⽉⽩背⼼”“脸⾊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脚都壮⼤。⼜只是顺着眼”。——新寡,穿着朴素,“脸⾊青黄”说明遭受婆婆虐待,“只是顺着眼”,说明善良、安分。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聊,⼜有⼒,简直抵得过⼀个男⼦。”——做⼯不懈,⾷物不论,⼒⽓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
2,祥林嫂再嫁时有什么表现?说明了什么?
分析:拼命反抗,这是⼀种本能的反抗。⼀⽅⾯,她觉得妇⼥应该从⼀⽽终,不能再嫁;⼆是对婆婆虐待⾃⼰和婆家⼈⾃⼰的痛恨:三是卖给深⼭⽼林⾃⼰不认识的⼈,对⾃⼰未来的⽣活⽆法预料,害⼗⾃未来的⽇⼦更加难过:四是为⾃⼰作为“⼈”的尊严和命运本能的抗争,不惜⽣命。
然⽽,她还是失败了,委屈地和贺⽼六⽣活在了⼀起。
注意:教师要引导学⽣进⾏深度分析。
注意:教师要引导学⽣进⾏深度分析。
3,祥林嫂第⼆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分析:与前⾯第⼀次来时⽐较,两颊和眼睛发⽣了变化,说明她被卖改嫁,丧夫失⼦,精神倍受刺激,内⼼极度悲伤。作者正是⽤⽩描⼿法,在对⽐中显⽰⼈物内⼼的痛苦和悲哀。
4,这⼀次祥林嫂的表现怎么样呢?
分析:接⼆连三的不幸遭遇使祥林嫂⾝⼼各⽅⾯都受到重创,尤其是内在的精神备受打击。
5,祥林嫂⼀⽽再、再⽽三地遭受打击和不幸,种种状况把她推向了死亡的边缘。那么,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是什么样⼦?这些描写有何作⽤?
学⽣出肖像描写并分析后,教师根据学⽣分析作些引导或者补充。可能的补充:从这⼀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
出,“眼珠间或⼀轮”,说明祥林嫂对⽣活已经绝望,精神已经彻底⿇⽊,濒于死亡。“内中⼀个破碗,空的”说明她乞讨⽆路,⽣活陷于绝境,失去了⽣存最基本的物质保障,预⽰着她的死亡。
6,祥林嫂临死之前向“我”提出的三个问题,我们怎么来认识?
三个问题:(1)⼀个⼈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2)那么,也就有地狱了?(3)那么,死掉的⼀家的⼈,都能见⾯的?高情商回复节日快乐
学⽣分析后,教师补充:⽣与死的精神上最后的挣扎。既然没有尊严,失去意义,那就和死去的家⼈团聚吧。
师:“我”的回答对祥林嫂起了什么作⽤?
明确:加速了祥林嫂精神上的死亡。
总结:祥林嫂是旧中国千百万农村劳动妇⼥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最后悲惨地死去了。
第⼆课时
教学重点:分析祥林嫂的死因,领悟⼩说的深层意蕴。
⼀、导⼊
上⼀节课,我们⼀起分析了祥林嫂这个⼈物形象。春天给⼈以⽆限的⽣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有打击与绝望。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使她成为⼀个没有春天的⼥⼈?
杨幂受伤⼆、分析祥林嫂的死因,领悟⼩说深层意蕴
1,祥林嫂的⽣活中有哪些⼈?他们是怎样对待祥林嫂的?
明确:
(1)祥林嫂的婆婆。逼迫祥林嫂⼲活,强迫她劳动:殴打祥林嫂;为了给⼩⼉⼦娶亲,把祥林嫂从鲁四⽼爷家了来并迅速卖给了贺家填的贺⽼六。
(2)卫⽼婆⼦。旧农村中好事的、没有是⾮观念的⼈。
(3)贺⽼六的哥哥。收房,⼜逼迫祥林嫂改嫁。
(4)鲁四⽼爷。祥林嫂第⼀次到他家时,知道她是寡妇,他便“皱⼀皱眉”表⽰反感。发现祥林嫂被抢⾛,鲁四⽼爷说了两次“可恶!”“然⽽……”。第⼀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带来了⿇烦。“然⽽”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逃出,
次“可恶!”“然⽽……”。第⼀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带来了⿇烦。“然⽽”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逃出,礼教不容;第⼆次说“可恶”是针对卫⽼婆⼦的,对卫⽼婆⼦先荐祥林嫂然后⼜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体⾯的⾏为不满。“然⽽”其⾏为是合乎礼法的,⽆可厚⾮。在祥林嫂死后,鲁四⽼爷⼜骂她是“谬种”,是因为节⽇的“祝福”喜庆氛围被冲淡了,显得不吉利。
(5)四婶。她头⼀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祥林嫂被婆家⾛以后,她害怕给⾃⼰家惹⿇烦。以后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她的命运,⽽是⾃⼰的佣⼈没有祥林嫂那样可⼼。以后祥林嫂再来,她“起初还踌躇”,后来倒是真⼼怜悯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没有以前那样灵活能⼲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可以说四婶只是把祥林嫂当做⼀件⼯具来看。
(6)柳妈。她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好,救她跳出苦海,实际上却给⾃⼰的妹造成了难以承受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同情他⼈,也把他推向深渊,柳妈正是这样⼀个同情祥林嫂⽽⼜给她痛苦的⼈。
(7)鲁镇的⼥⼈们。她们听祥林嫂悲惨的故事,有同情的成分,也把它当做⽆聊⽣活的⼀种调剂。
(8)茶房。他对祥林嫂的死是冷漠的,事不关⼰,⾼⾼挂起的⼼态。“还不是穷死的?”⾜以证明。
(9)“我”。被成为乞丐的祥林嫂拦住时,⾸先想拿⼏个铜板来打发她。当祥林嫂问“我”三个问题时,“我”⽀⽀吾吾,不敢负责任。只是在祥林嫂死后⼼⾥觉得“不安”,不过这样的内疚也是暂时的。
2,⽣活在这样⼀⼈中,祥林嫂的命运会是什么样⼦?
参考:
鲁四⽼爷类⼈:固守着落后的封建思想,恪守着⾃⼰的⾏为,并且影响着别⼈,特别是祥林嫂,客观上使祥林嫂⾛向了悲剧。
婆婆和贺⽼六的家⼈:封建家族观念的根深蒂固使祥林嫂失去⾃⼰的家,居⽆定所。
周围的⼈们:⼀社会弱势体。思想:他们的观念受到封建思想⽐如礼教、迷信的严重束缚;态度:他们对同样属于弱势体的祥林嫂冷眼旁观,冷漠,缺少同情⼼;即使有同情⼼,也以不损害⾃⼰的利益为前提。
这些⼈的思想和⾏为构成了祥林嫂⽣活的社会环境,它使祥林嫂的⽣活每下愈况,思想也深受影响,对所谓的⿁神深信不疑,年纪轻轻头发便“花⽩”直⾄“全⽩”。同时,在这样的艰难中,祥林嫂也⼀直在同命运抗争,⽐如,听了柳妈讲的阴司之事,她⽤了⼀年多的⼯钱毫不怀疑地去“捐门槛”;临死的时候,还在怀疑魂灵的有⽆。但这些抗争都没有⽤。
3,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同学们可以从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两⽅⾯来思考。
一叶知秋 高晓松要给学⽣⾜够时间,让他们静静读书,然后交流、回答,并结合⽂本说明理由。学⽣回答可以⾃由⼀些,要具体⼀些,只要能⾃圆其说就可以。参考:
直接原因:(1)冻死的。(2)穷死的。(3)丧失了劳动能⼒。(4)被鲁四⽼爷辞掉了。(5)精神受到极⼤打击,
最后崩溃……
间接原因:
(1)夫权要求守节,族权可以将祥林嫂卖出,卖出以不能守节为前提,表明这种族权违反夫权,以暴⼒强制为特点,⽽这种野蛮却被视为常规。这证明封建礼教本⾝是野蛮和荒谬的。
(2)所有的⼈包括祥林嫂⾃⼰,都认为寡妇再嫁是不对的:所有的⼈也都认为是有⼀个阴间存在的,这个阴间的道德标准是与阳间⼀致的。这就是集体⽆意识。
(3)旧的礼教已经以⼀种神圣的标准、公理的化⾝被当时的⼈们不⾃觉地接受并维护着、遵守着,已经化为⾎⾁⽽成为⽣活的⼀部分了,它不是以⼀种凶恶的被⼈反感、对抗的形式吞噬、残害⼈,⽽是以⼀种⼈⼈⾃觉奉为神圣、公理、正确的形式吞噬、残害⼈,⼜在这种吞噬、残害中获得⼀种维护正义的快意,这正是封建礼教吃⼈的可怕之处。
三、深层探究
师:⼩说中三次写到“祝福”景象,这有什么深层含意和作⽤?
学⽣出有关描写,思考、交流并回答。
注意:此环节应根据学⽣情况灵活处理。整体基础好的学⽣宜独⽴思考,整体基础差的学⽣可以采⽤思考后⼩组讨论的形式。
参考:
第⼀次是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交代⼈物活动的社会环境。“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典”。这不仅仅是富⼈们的事情,⽽且是穷⼈的事情,“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之类的”。操劳福礼是⼥⼈们的事,⽽“祝福”的活动却是要⼥⼈们⾛开的。这样的交代,告诉了⼈们,男尊⼥卑的传统风俗依旧,⼈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千年来⼥性的地位和压在妇⼥头上的精神枷锁依旧。这样的环境描写,预⽰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也预⽰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更揭⽰出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性。
第⼆次是对鲁四⽼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就是旧社会中⼀项带有迷信⾊彩的民俗活动。初到鲁四⽼爷家的祥林嫂还能“享有”预备福礼的⾟劳,可到了后来,就连这点⾟劳的权利也都失去了。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女孩
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祥林嫂死亡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们以⽆限的幸福”的⽓氛,形成鲜明的对照,⼈们对于这样的惨剧,不但没有感到恐怖,相反,整个鲁镇照旧浸沉在欢乐的氛围之中,似乎天地圣众都在享受牲醴和⾹烟,鲁迅先⽣借此表达的是对整个鲁镇的
绝望和⽆可奈何的情绪。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尾呼应,使⼩说的结构更臻完善的作⽤。
⼩说中三次年底的“祝福”作为⼀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悲剧串联了起来,形成了清晰的发展脉络。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次重⼤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特定场景中,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的⾜迹。
四、作业
就⼩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写⼀篇⼈物评论,题⽬:祥林嫂没有春天。
【教学设计说明】
《祝福》⼀直是传统的经典篇⽬。阅读⼩说,⾸先要解决的就是情节的梳理和把握问题,也就是⼀般意义上所说的⽂章写了什么内容,这是学习⼩说的第⼀要素。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后⾯的问题⽐如分析⼈物便不好解决,学⽣会感到
很“⽣”,“⽣”极易导致教师唱独⾓戏,进⽽形成满堂灌的状态,因此要给⾜学⽣时间来阅读⽂本,这是上好⼀堂课的基础和前提。
⼩说最重要的要素是⼈物,因此⼀堂课最重要的就应该是分析⼈物,这是不能动摇的教学思想。《祝
福》的主要⼈物是祥林嫂,因此应该紧紧围绕祥林嫂来设计课堂教学,这是不容置疑的。设计过程中,应该紧紧抓住祥林嫂的⼏次肖像描写的变化来分析她的思想和性格特征,展⽰她的形象全貌,以便全⾯认识这个⼈物。
祥林嫂的形象在当时的⼴⼤农村有代表性,因⽽也就拥有了典型意义。分析⽣活在祥林嫂周围的⼈物以及他们的思想和⽣活状态对于探讨祥林嫂的死因具有⽆⽐重要性,这也会使课堂对⽂本的分析有⼀定深度,从⽽提⾼学⽣分析⼩说的能⼒(这本⾝就是⼀种学习、阅读⼩说的⽅法)。因⽽,第⼆节课意图拓开学⽣的思路,从另⼀个⾓度来解读这篇⼩说。
在设计过程中,笔者—直⼒图从学⽣学习的⾓度考虑各个环节,使学⽣能够真正动起来;同时,努⼒使学⽣能够在课堂上静静地读书,深⼊地思考,然后交流、分享,⼒避热闹的、华⽽不实的⼩组合作、讨论;内容的处理上也⼒求整节课完整、纯净,不旁骛,更不拓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