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庆有几个儿子和女儿
由电影《性书大亨》引发的新闻自由分析
要:《性书大亨》这部电影对我们来说还是十分有借鉴意义的,一是关于公众人物的看法上,还有对于新闻媒体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我想我们的媒体还是要站出来的,应该是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关键词:《性书大亨》;公众人物;言论自由;新闻媒体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116-01
历来在新闻自由和新闻道德中存在着一些矛盾,有时候让人觉得无从界定,无法把握住那个度。《性书大亨》中讲的就是围绕全美最大情杂志《好客》的老板展开的关于法律、道德、和言论自由的故事。影片的最后,是美国式民主的又一次胜利,宪法中言论自由的规定再一次的被强调。于是结果就是,关于《好客》的所有指控都被撤销,关于《好客》“诽谤”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甚至更严重的后果是,你可以在一般的书报亭就能买到情杂志,并且法律并不保护孩子不接触这些东西。
看来老美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让情杂志大行其道,不是在消磨整个国民的意志,在自毁未
来吗?仅仅是为了一时的言论自由?然而这正是需要我们反思的地方。言论自由的魅力为何如此之大?因为言论自由才是真正民主的保障和前提。简而言之,话都不能说,何来民主,何来“和谐”。而要保障言论自由,我们的新闻媒体则不得不站出来说话。
在《性书大亨》中有这么一个情节,《好客》中将一个平时恪守教义的牧师拿来做酒的广告,于是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却又耐人寻味的官司。牧师以诽谤罪状告《好客》杂志。而《好客》的回击是,我们的杂志并不是诽谤,在主观上意愿上并没有恶意,是想告诉我的受众牧师也许就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是在传播一个理念。在客观上是造成了对那位牧师的困扰,可是随着案件的进行,我们并没有看到牧师并没有受到实质性的伤害。另一方面《好客》也没有就它的指责举出任何证据。这样一个事件也就不了了之。牧师是公众人物,他的一言一行就是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风气,他理所当然应该接受公众的监督,乃至怀疑。而对于那些怀疑与指责,公众人物更应该表现大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就是他们作为公众人物应尽的责任。
来看一则关于我国公众人物受质疑的报道——“陆俊诉《羊城体育》社侵害名誉权案”。1998324日,《羊城体育》报道了足球裁判陆俊收受贿赂,并导致不公正判决的事件。之后,
陆俊一纸状书将《羊城体育》告上法庭。经过调查,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羊城体育》所报新闻。法院最后的判决是:一、《羊城体育》报社于本判决生效后30日内就其侵害陆俊名誉权的行为在《羊城体育》报上刊登声明向陆俊致歉。二、《羊城体育》报社赔偿陆俊精神损失费85000元,赔偿经济损失17832元,于本判决生效后7日给付。然而讽刺的是,前一段时间国足的丑闻一浪又一浪,抓了一些又一些。如果说一旦我们媒体批评指责时的证据不足,就是诽谤罪就是侵害名誉权,那又如何展开新闻监督?新闻媒体不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这也就决定了它们掌握的证据、信息可能存在偏差或者错误,这也是极为正常的。并且媒体在公布的消息的时候,只是提出了一种看法,一种怀疑,并不是结论。再回到《羊城体育》这件事上来,的确记者编辑在发新闻前应该调查清楚,对自己的文字负责。而最后,《羊城体育》刊登了一则《声明》来就这一事件进行说明。被新闻媒体怀疑这就应该是作为公众人物的一种成本,我们的《羊城体育》也应当被原谅。
更有意思的应该是1989年见于《家庭与生活报》的刘晓庆偷税漏税案。报纸中报道刘晓庆偷税漏税达100万,通过调查得出刘晓庆只偷税漏税1万的结论。于是报纸被刘晓庆告上法庭,因为《家庭与生活报》严重失实“侵害了刘晓庆的名誉”。于是很显然是《家庭与生活报》错了,做了很认真的检讨。然而就是在10来年后,刘晓庆及其所在公司就因为偷税漏税1千多
万而被起诉。刘晓庆本人更是在2002年被收押进监狱,这不就是对于当年偷税漏税案的一种讽刺吗?在不能保证调查结果不发生偏差的前提下,法院还是没有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报纸的舆论监督权。这或多或少造成了一些公众人物的有恃无恐。所以在对待公众人物上,我们的媒体必须被原谅,即使我们的媒体在用词方面带着恶意。因为这些报道能对公众人物产生震慑力,能让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
我们身边的声音有时也有些单调,或者说是隔了几层唱两句。《好客》之所以被美国的法院肯定下来,并不是因为它是不是一本情杂志,它的发行量有多少。而是它是提供了另外一种“语言”,不是主流的语言。就比如关于那个牧师的看法,也许在《好客》的读者,编辑中就确实有人觉得牧师是个伪君子。然而在我们国家提供多元化的声音,似乎显得尤为困难,当然这也是由我们的国情、政策所决定的。在我们国家形成了极具中国特的所谓“异地监督”。然而尽管如此,这样的监督也会因为一些行政干预而夭折。我们的声音有点少了,或者过于统一了。我并不完全赞同它里面的美式言论自由(可以公开发行情杂志)。只是可以从中反思我们的现状,为了更为理想的将来。
参考文献:
[1]王强化,魏永征.舆论监督与新闻纠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