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中国著名影视剧简介
《渔光曲》
1934年由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故事片。导演:蔡楚生;编剧:蔡楚生、周克;演员:王人美、汤天绣、韩兰根等。
影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反应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阶级矛盾。全片在艺术上质朴清晰,情节生动引人,特别是贯穿全片的插曲《渔光曲》,婉转动人,风靡一时。影片创造了当时最高的上座记录。
《一江春水向东流》
1947年由联华影艺社、明星影片公司联合摄制的故事片。导演:蔡楚生、郑君里;编剧:蔡楚生、郑君里;演员:白杨、淘金、苏绣文、周伯勋、上官云珠、吴茵等。
影片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前后的上海,以抗战期间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为主线,真实、生动、概括地反映了抗日战争的时代风貌。通过素芬的形象,表现了广大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奋斗精神,而张忠良则是从热血青年蜕变为腐化分子的艺术典型。影片以不同的性格的人物、曲折变化的情节、抒情质
朴的风格,反应当时广大人民,尤其是生活在沦陷区的众的心绪与愿望,把揭露的矛头对准统治当局的腐朽、社会的黑暗。
影片上映后深受人民的好评,是继《渔光曲》后,卖座最该的一部影片。在上海连放三个月,观众达70多万人次。
《城南旧事》
1982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宽萤幕故事片。导演:吴贻弓;编剧:伊明;演员:沈洁、郑振瑶、张闽、张丰毅、严翔、袁家英等。
影片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影片以质朴、抒情的艺术语言,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老北京的人和事,抒发了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向往和思念之情。编导采用散文样式的结构方法,通过小姑娘英子纯真的眼神,将秀贞、小偷、宋妈三个人物的命运片段连接起来。这种外松内紧、形散神聚的结构技巧的运用,为新时期的电影结构多样化开拓了一条新的路子。
影片荣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1983年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鹰奖;1984年纳斯拉夫第14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最佳影片思想奖;1988年厄瓜多尔第10届基多城国际电影节二等奖——赤道奖。
《黄土地》
1984年由广西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片。导演:陈凯歌;编剧:张子良;演员:王学圻、薛白、谭托、刘强等。
影片运用造型语言和彩描写表达意念,抒发情感,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被一个个的造型换面所揭示出来的意念和情绪的连接代替了,戏剧的高潮也变成了彩鲜明、动作强烈、场面浩大、力度强劲的造型画面及其喷涌而出的感情(如求雨、打腰鼓的造型描写)。这部表现性的影片的强烈造型意识还表现在对自然景观的大量描写上,把人物与黄土地、黄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来描写,表现黄土地诞生了这个民族,黄河养育这里的人民。这就使黄土地和黄河也成为影片以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影片荣获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摄影奖;1985年连续获得瑞士第38届珞珈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法国第7届三大洲摄影奖、英国第29届伦敦国际电影节“朗特兰杯”奖、美国第5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东西方文化技术交流中心、东方文化交流中心和东方人柯达优秀制片技术奖。
《芙蓉镇》
1987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故事片(上下集)。导演:谢晋;编剧:阿城、谢晋;
演员:刘晓庆、姜文、徐松子等。
影片通过芙蓉镇上的女摊贩胡玉音、“右派分子”秦书田在“四清”到“文化大革命”的一些列活动中的遭遇,对中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近20年的历史做了严肃的回顾和深刻的反思。芙蓉镇上的风风雨雨,正是中国当代社会的缩影。影片采用了近乎编年史的手法,通过众多的其他人物的升沉荣辱,表现了各式人物在历史面前的真实面目,同时发出了对人性的呼唤和对美好感情的讴歌。
影片荣获1986年优秀影片奖,第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和最佳美术奖;第10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女演员奖;第26届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大奖(水晶球奖);第33届西班牙瓦亚多利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红高粱》
1987年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故事片。导演:张艺谋;编剧;陈剑雨、朱伟、莫言;演员:巩俐、姜文、藤汝骏、计春华等。
影片根据莫言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通过以个颇富传奇彩的故事,塑造了“我奶奶”、“我爷爷”、罗汉大叔等一批中国老百姓像,讴歌了他们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民族精神,对中国民族的历史、性格、心理、文化以及生存方式做了思考。影片风格粗犷豪放、气势宏伟,画面造型生动、气氛强烈。创作者们充分的调动了各种电影手段,摆脱了传统的结构形式。
影片荣获1987年优秀影片奖;第8届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录音奖;第11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金熊奖;第5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杰出导演演员奖最新颖的创作奖;第35届悉尼电影节电影评论奖。
《老井》
1987年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故事片。导演:吴天明;编剧:郑义;演员:张艺谋‘吕丽萍、梁玉谨等。
P175影片根据郑义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太行山区老井村祖祖辈辈打井不止,死伤无数,但却无一眼井出水。高中毕业生孙旺泉和乡亲们锲而不舍,不惜任何代价,终于在村中打出了第一口井。影片以严谨的社会主义笔触,塑造了当代农民的复杂性格,挖掘了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深层结构中积淀的最可贵的精神实质,充满了深沉的忧患意识。编导则把纪实风格、象征性造型和主观表现融为一体,成功塑造了富于综合创新意识的美学追求。
影片荣获1987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和最佳男演员奖;第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大奖、最佳男演员奖和国际电影批评家联盟特别奖、东京知事奖;第7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第11届萨尔索国际电影节一等奖。
《大红灯笼高高挂》
1991年由香港年代国际有限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联合摄制出品的125分钟彩故事片。导演:张艺谋;编剧:倪震;演员:巩俐、马精武、何赛飞、曹翠芬等。
刘晓庆有几个儿子和女儿影片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导演用一支沉重的笔,半个多世纪前中国封建家族对妇女的摧残。影片注重表现性,如陈老爷家的高墙深院、一盏盏如火的大红灯笼,都蕴含着一种深深的喻义,而电影语言的娴熟运用,使单一的宅院里,显得十分充实。长镜头的运用并不是人感到乏味。它的观赏性在于演员出神入化的表演和人物中间内心的波澜及剧烈的冲撞,影片叙事精炼。
影片荣获1992年第11届想干电影节“金像奖”十大最佳华语片奖之一;意大利电影最高奖最佳外语片大卫奖;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年度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奖第2名、最佳摄影奖‘比利时电影评论协会年度电影评奖优秀影片大奖;美国1992年在美公映十佳影片评选十大最佳影
片之一;第6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霸王别姬》
1993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香港汤臣电影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导演:陈凯歌;编剧:李碧华、芦苇;演员:张国荣(程蝶衣)、张丰毅(段小楼)、巩俐(菊仙)、吕齐(关师傅)、葛优(袁四爷)蒋雯丽(小豆子娘)、雷汉(小四)等。
影片根据李碧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通过京剧演员的个人遭遇、命运变幻来看人生演变、世态凄凉。它基本上是一个人的故事,讲以个设法将人生与戏曲分开来的浪漫理想主义者的悲剧。全片结构完整、节奏恰到好处。不仅这些,功夫深厚的陈凯歌导演还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艺术执着追求的感悟深深地融入其中,使影片的内容更加丰富凝练。影片主人公程蝶衣的梦幻人生有两个内涵,既是舞台情景与现实人生的浑浊,又是男性意识与女性意识的倒错,影片的很多意蕴正是基于这一人物复杂的悲剧性和丰富性。
影片荣获1993年第46届法国嘎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美国1993年影评人协会故事片最佳外语片奖、最佳女配角奖;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全球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1993年第38届亚太影展最佳导演奖、最佳剪辑奖。
《阳光灿烂的日子》
1994年有中国合作电影制片公司与港龙电影公司联合出品的彩故事片。导演:姜文;编剧:姜文;演员:夏雨、宁静、王学圻、斯琴高娃等。
影片通过对“”时期,大人们忙着“闹革命”,哥哥们插队下乡,留下马小军和他的哥们儿这样一十五六岁孩子们成为城市主人的描写,表现了一少年在特殊时期里的成长,以及他们的痛苦和困惑,他们的快乐和幻想。那一段历史时期在这里被作为一个主观视野利的记忆时空来表现。
影片荣获1994年第5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第41届瑞士珞珈诺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青年评委会将、国际影评人奖、全基督教评审团奖。
《那人那山那狗》
1998年由潇湘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90分钟彩故事片。导演:霍建起;编剧:思芜;演员:腾汝俊(父亲)、刘烨(儿子)、陈好(母亲)等。
影片描写了以个农村孩子继承父亲的“事业”,继续做乡村邮递员的故事。这个孩子由不成熟到成熟,对邮递事业及父子之间的感情疏远到亲密,都是那么的自然和亲切,看似在情理之中,却在意料之外。影片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情感彩,塑造了有着性格思想差异的两代人的形象,固执不懂事的孩子与稳重老练而又纯朴的父亲,两人虽个性不同,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他们最终相互了解,亲情的交融使影片走向了高潮。值得注意的是,腾汝俊在影片中成功塑造了父亲的形象,把一个乡村邮递员的内心真诚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荣获1999娘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演员奖(腾汝俊);第6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腾汝俊);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受观众喜爱奖;第31届印度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银孔雀奖;该片在日本深受欢迎,荣获2001年度日本《电影旬报》最佳外国影片第4名、日本“每日电影”最佳外国影片第一名、日本电影笔会最佳外国影片第一名。
《暖》
2003年由北京金海方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品。导演:霍起建;编剧:秋实;演员:刘晓庆(林井河)、李佳(暖)、相川照之(哑巴)等。
影片改编自作家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影片轻轻地抹去了以往在青年人爱情题材作品上澎湃的激情和浓烈的痛苦,它没有着意去刻画主人公暖所感受到的不公平对待河心理的痛苦,相反的,故使用了一个平静的叙事模式,浪漫地反映了一个农村青年的爱情故事,传达了一种思乡的暖暖情意。影片使用了倒叙手法,一主一辅两条线索穿插整个故事情景节里,但却
清晰明了,一点也不复杂。
影片荣获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麒麟大奖、最佳男演员奖;第1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编剧奖。
《2046》
2004年由上海电影集团公司、香港泽东电影有限公司出品。导演:王家卫;编剧:王家卫;演员:梁朝伟(周慕云)、章子怡(白玲)、王菲(大女儿)、巩俐(苏丽珍)、刘嘉玲、木村拓哉(日本青年)、张震(机器人)、董洁(王靖雯)等。
影片继《花样年华》的巨大成功之后,王家卫以独特的电影手法和天马行空的超现实主义幻想,继续把他对于人与人之间脆弱、敏感的生存关系拿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影响结构中进行隐喻式的比喻和阐述。“2046”这一极具象征性意义的符号,附加上周慕云仍然心存的对往日和现实的一点期望,他想通过“2046”这一时空隧道去遥远的未来,寻感情的归宿。这种充满感情彩的无端情绪,与王家卫以前的作品中常见的心理暗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瞬间改变一切的无常、面对宿命的不可抗拒一脉相承。
影片入围2004年法国嘎纳国家影展竞赛单元,式当年参赛的唯一一部话语电影。
《可可西里》
2004年由华谊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哥伦比亚电影制作(亚洲)有限公司出品。导演:陆川;演员:多布杰(日泰)、张磊等。
影片根据可可西里“野牦牛”巡山队的真实故事改编。可可西里围绕盗猎和反盗猎藏羚羊的状态正如影片片头所描述的。影片有意避开人为痕迹过重的戏剧性而又并非没有戏剧性,其戏剧性隐藏在人物动作之间,是由人命运的不经意的,没有预示的戏剧性突变所带来的,在突变发生之前,观众很难凭已有的观影经验来判断故事的走向,这也是带给人们震撼力的核心所在。
影片荣获2004年第1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第41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第一届中国导演电影协会年度奖青年导演奖。
《香港制造》
1997年由香港天幕制作有限公司出品。编剧:陈果;导演:陈果:演员:李灿森(屠中秋)、平祤慈(林玉屏)、李栋泉(阿龙)、谭嘉荃(徐宝珊)等。
影片通过描写几个年轻人的欢乐和不幸,揭示了一自生自灭的弱势体,无论是当小混混、入黑社会、得绝症、杀人还是自杀,年轻的生命都只是死路一条,所以片中的主人公阿秋至死都是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陈果导演用影像去表现了一个被人忽略、被社会遗忘的生活在底层的社会青年的故事。在他的作品中,更多的珊倾向于香港市井贫困人的生活状态,流露出他对边缘人物的爱心和关怀,对生活的思索和对未来的信念。
影片荣获第50届珞珈诺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欧洲艺术影院联盟大奖和最受欧洲青年人观众欢迎大奖;第4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和最佳原著剧本奖;第17届香港电影和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新演员奖。
《儿子的大玩偶》
1983年由台湾“中央电影事业公司”彩宽银幕故事片。导演:侯孝贤、曾壮祥、万仁;编剧:吴念真;演员:陈博正、金鼎、红霞等。
影片根据黄春明的小说改编,由三个独立的故事,《儿子大玩偶》、《小琪的那顶帽子》和《苹果的滋味》组成,影片保持了原著的精神,力求每个故事都自然流露出浓浓的生活气息,且许多镜头采用实景拍摄。片中使用国语、闽南语、英语等多种语言,以求达到表现什么人说什么话的效果。影片体现了台湾纪事电影的创作风格。
影片名列台湾1983年度十大影片之首,并荣获法国南特影展一等奖。
《红楼梦》
1986年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录制37集电视连续剧。导演;王扶林;P178编剧:周雪、刘耕路、周玲;演员:陈晓旭(林黛玉)、张莉(薛宝钗)、欧阳奋强(贾宝玉)、邓婕(王熙凤)、郭小珍(史湘云)、张雷(秦可卿)、东方闻樱(探春)、张静林(晴雯)、袁玫(袭人)等。
长期以来,《红楼梦》的读者集中在知识层面,广大众阅读并理解这部名著还存在着种种困难。该剧充分发挥了电视艺术的特长,以37集的巨大篇幅,将这部巨著搬上了荧屏,使普通观众第一次看到了巨著的全貌,从而领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和深刻的涵义。这是自原著问世以来一次最大得普及,同时也拉开了将中国古典名著改变成电视连续剧的序幕。由该剧开始,90年代下半期,中国古典名著从《水浒》到《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依次被搬上电视。该剧的创作基调,主要集中在“悲“字上,着重渲染了大厦倾倒前的低沉而抑郁的死灰调子,人们惊慌不可终日的时代气息,以及隐藏在欢悦气氛背后的悲
凉气氛,在格调的设计上,该剧突出了“流畅、沉稳、精细、浑厚”。不追求曲折离奇的戏剧情节,而是在平常的生活现象里挖掘不平常的生活哲理,做到诗意与哲理的巧妙结合。该剧基本上保留了原著中几百首诗词的佳作,调动了各种手段,艺术的再现了小说的诗情画意,耐人寻味。大观园的自然景象随四季的转换和人物感情的起伏而变化。该剧运用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镜头,使全剧升华到理想美的“意境”。编导者为名著的改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该剧荣获 1987年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电视剧特别奖、优秀女配角奖(邓婕)、优秀美术奖、优秀剪辑奖(博正义);1986年第5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连续剧奖、最配角奖。
《末代皇帝》
1988年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录制的28集电视连续剧。导演:梅仟、周寰、张建民;编剧:王树元;演员:陈道明(青年至中年的溥仪)、朱旭(中、老年的溥仪)、张蒙(幼年的溥仪)、蔡远航(少年溥仪)、罗历歌(婉容)、朱琳(慈禧)、吴雪(陈宝琛)、扭星丽(张谦和),以及童超、蓝天野、李默然、李大千、梁月君、郑天玮等。
该剧从一位3岁小孩怎样变为“真龙天子”开始,拍到“真龙天子”如何变为凡夫俗子为止。时空跨越半个多世纪,艺术再现了“溥仪登基”、“辛亥革命”、“洪宪称帝”、“张勋复辟”、“逼宫出京”、“伪满傀儡”、“机场被俘”、“法庭作证”、“引渡回国”、“抚顺改造”、“特赦新生”等等重要的历史事件,演绎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
位皇帝命运坎坷、荣辱悲欢的一生,准确的把握了溥仪所经历的每个时代的不同特征,以及他由人而“龙”,由“龙”而人的变化过程。该剧跨越了清末、民国、伪满、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在表现和批评上由很高的难度。为了艺术的准确的概括不同时代的本质特征,编导们将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分别概括为“末、乱、暗、新”,并将其转换为可感的艺术效果。该剧播出时,收视率很高,堪与贝纳多?贝托鲁奇导演的影片《末代皇帝》相媲美。
该剧荣获1989年第9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电视连续剧特别奖及优秀编剧奖、优秀男主角奖(陈道明);1988年第7届《大众电影》“金鹰奖”电视连续剧将、最佳男主角奖(陈道明)、最佳女配角奖(朱琳)。
《上海的早晨》
1989年由上海电视剧制作中心录制的18集电视连续剧。导演:张戈;编剧:周而复;演员:严翔(徐义德)、李媛媛(三太太林家芝)、吴娱(大太太)、倪以临(二太太朱瑞芳)、奇梦石(梅佐贤)。
该剧以20世纪50年代初的上海为背景,描述“三反”、“五反”,以及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艰难历程,该剧以棉纺企业家徐义德及其家人(三太太)之间的矛盾、情感变化为主线,揭示了民族资本阶级的两面性。同时刻画出了各种类型工商业者——腐蚀干部、坑害人民的不法奸商朱延年;思想进步、积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马幕韩等,多层面、多
侧面的揭示了当时资本家体的不同心态。海描述了解放初期棉纺工人的生活状况,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由女工出身的党员干部徐静、劳动能手汤阿英、工厂技术人员韩云程、因爱慕虚荣而失身的管秀芬,还有工人中的败类陶阿毛,通过他们折射出解放初期上海的时代风貌。作品根据电视剧的艺术特征,淡化了“政治片”意识,突出了“家庭剧”的特。编导力求客观的、真实的展现故事,尽可能的将主体意识隐藏起来,由观众自己做出判断和评价。该剧成员全部由上海人组成,具有较浓的“海派”风格,并且奠定了“海派”的风格。
该剧荣获1990年第10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电视连续剧二等奖、优秀男主角奖(严翔);1989年第8届《大众电影》“金鹰奖”优秀电视连续剧奖、最佳男主角奖(严翔)、最佳男配角奖(奇梦石)、最佳女配角奖(李媛媛)。
《围城》
1990年由上海影视艺术部、中央电视台、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厦门音像出版社联合录制的10集电视连续剧。导演:黄蜀芹;编剧:黄蜀芹、孙雄飞;演员:陈道明(方鸿渐)、吕丽萍(孙柔嘉)、李媛媛(苏文执)、英达(赵鑫梅),以及英若城,徐金金、葛优等。
该剧根据钱钟书的长篇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原著是一部社会面广、社会感强、极富哲理性的作品,改编起来由很高的难度。该剧播出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通过有声有的艺术形象,将书中各具特的人
物活现出来;它增强了对时代氛围的营造和渲染,很好地传达了原著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感悟,该局较好的在现了原著的艺术风格,将剖析与批判融于幽默当中,轻巧却又犀利。对那些故作高深的浅陋、功架十足的虚伪、一本正经的无聊,都给以毫不留情的奚落。该局非常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众多优秀演员很好的体现人物的深度和风采:方鸿渐等志大才疏、苏文执的假模假式、孙柔嘉的外憨内奸、高校长的老奸巨猾、(赵鑫梅的清高懦弱、李梅婷的卑鄙猥琐等,都得到了惟妙惟肖的展现。
该剧荣获1991年第11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长篇连续剧二等奖、优秀导演奖、优秀男主角奖(陈道明)。
除此之外,较著名的中国影视剧还有《十字街头》(1938年沈西苓)、《小城之春》(1948年费穆)、《秋菊打官司》(1992年张艺谋)、《活着》(1994年张艺谋)、《一个都不能少》(1998年张艺谋)、《没事偷着乐》(1998年杨亚洲)、《黄河绝恋》(1999年冯小宁)、《我的父亲母亲》(1999年张艺谋)、《站台》(2000年贾樟柯)、《和你在一起》(2002年陈凯歌)、《美丽的大脚》(2002年杨亚洲)、《卡拉是条狗》(2002年路学长)、《暖春》(2003年乌兰塔娜)、《看车人的七月》(2003年安站军)、《手机》(2003年冯小刚)、《花样年华》(2000香港王家卫)、《卧虎藏龙》(2000香港李安)、《童年往事》(1985年台湾侯孝贤)、《家春秋》(1988年电视剧李丽)、《北京人在纽约》(1993年电视剧郑晓龙)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