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早在半个多世纪前,他就非常明确地提出:“要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不是在资料堆中冥思苦想的产物,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办学实践,在与传统教育的弊端作针锋相对的斗争中不断磨砺出来的、具有中国本土特的教育思想。在当今提倡教育创新的年代,探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于贯彻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以及促进教育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教育规划纲要》
[中图分类号]G40-09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1)11-0080-04
教育思想研究
中国教育学刊2011.11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其时代意义
◆徐明聪
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已坚持多年,并在某些领
域取得长足的发展,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比较突出的是,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教师只知死教书、教死书;学生创新意识淡薄,动手能力差,只会死读书、读死书;多年来倡导的素质教育难以向纵深推进。诸如此类的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需求的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对创新教育教
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模式提出了更为明确的具体要求。为了贯彻好、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有必要学习和借鉴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早在半个多世纪前,他就非常明确地提出:“要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1]615他心目中的第一流教育家应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他把人的真正价值看作开拓与创造,认为做人就是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2]486。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具有时代特的创造教育学,在我国现代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它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今天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也有着极其重要的
现实意义。
一、对传统旧教育的深刻剖析与批判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从开始形成就植根于对
传统旧教育的剖析与批判。正是基于对传统教育不
适合中国国情、陈腐落后的批判,陶行知创立了一套全新的生活教育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创造教育思想。
在陶行知看来,传统旧教育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摧残人才
上。“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
”[3]591在传统的畸形教育下,受教育者大多数受尽摧残,毫无生活力和创造力,成了与“死人”没有什么区别的废人;即便少数走上了升官发财之路的人,也同样没有生活力,没有创造力,成为只知吸工农血汗
的寄生虫。他们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同样毫无用处。二是表现在毁灭民族生存力和创造力上。应试教育是与创造教育相对立的。当年陶行知倡导创造教育时虽未出现过“应试教育”一词,但他对类似今日“应试教育”的种种表现及其恶果曾给予无情的揭露和批判,特别是对当时推行的“毁灭生活力”的“会考”制度的抨击,可谓振聋发聩,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变成会考筹备处。“毕业考过了接着就是会考。会考过了接着就是升学考。一连三个考赶下来,是会把肉儿赶跑了,把血
赶跑了,甚至有些是把性命赶跑了。
”[1]160传统旧教育背弃了优秀传统,不思发明创造,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与毁灭民族的生存力,为此,我们在反对传统旧教育的同时,必须提倡创造教育。二、关于创造教育的内容
创造教育的具体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各个方面。在陶行知的教育实践中,无论是早期的平民教育,还是后
徐明聪/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陶行知思想研究室主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省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副研究员(安徽合肥230022)。
来的乡村教育、科学教育、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和民主教育,他都始终把创造性活动作为内容渗透于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育才学校时期是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达到炉火纯青的完善时期。该期间,陶行知干脆把育才学校的全部工作直接称为“创造生活”。他要求学生“向着创造生活前进”“本校师生工友,以集体力量从事于五项创造工作”[2]44。
第一,创造健康之堡垒。健康教育是创造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陶行知十分重视师生的身体健康,提出“我们集体生活首重健康”。1941年,他就呼吁必须建立健康之堡垒,提出“没有了身体,一切都完了”的“健康第一”思想。创造健康之堡垒实际上是陶行知对体育工作高度概括的形象化要求。创造健康之堡垒永远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因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
”[4]17-18应是新时期对培养祖国未来建设人才的基本要求。
第二,创造艺术之环境。环境是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地方,艺术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陶行知当年在创办育才学校时,要求学校要创造一个“井然有条,秩然有序,凛然有不可侵犯之威仪”的校容。他强调“无论什么东西,已经成,就得排队”,以此创造“通身以朴素之艺术精神贯彻之”的“抗战建国中应有的校容”。[2]490创造艺术之环境是美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提升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4]18是尽快改变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状况的一个重要任务。
第三,创造生产之园地。育才学校在创办后期,经济上几乎完全断绝了来源。面临几百个学生嗷嗷待哺的状况,陶行知提出了学习“南泥湾精神”,开展“生产自救”,用生产劳动来“渡过经济难关”的要求。陶行知对创造生产之园地曾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样做除了有利于渡过经济难关,还可以“使大家知道‘一寸黄土一寸金’之义,而后用集体的力量使地尽其力”;并且可以使学生在“创造劳动的洪炉里”“渐渐地会克服自己的弱点,把自己造成手脑双挥的小工人”。[2]493创造生产之园地,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开展劳动教育。“教育与
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4]18,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创造学问之气候。陶行知认为,“要学问长进,必须创造追求真理所必需的气候”。在当时办学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他仍然“下决心规定,‘点脑’费或文化点心费,不得小于米价二十分之一”[2]493。以育才学校27名幼年研究生为例,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创作了4个剧本、27支曲子、10余份研究报告以及大量美术、舞蹈、诗歌、歌曲等方面的成果。陶行知创造学问之气候的做法,不仅给一颗颗幼小的心灵以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学风,而且使他们养成了终生奋斗不息、自强不息的创造美好未来的愿望和心理。创造学问之气候,实际上是抓住了智育工作的关键。智育工作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4]17。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大环境下,创造学问之气候依然是今天的学校所努力追求的目标。
第五,创造真善美之人格。“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追求真理做真人”。求真是创造真善美人格的基础,求真就要克服无知偏见。“道德是做人的根本”[2]522“公德和私德,都不可欠缺”[5]314。创造真善美的人格则是要求在任何环境下坚强不屈,具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无畏气概。创造真善美的人格,凸显了德育工作的核心。一个具备真善美人格的学生,必须树立科学的理性认识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必须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和信仰。“立德树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4]16,应成为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
三、如何实施创造教育
针对传统旧教育扼杀儿童生活力与创造力的弊端,陶行知认为实施创造教育的关键,一是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二是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一)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
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2]560关于如何解放,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
第一,解放儿童的头脑。旧教育使儿童的创造力被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包缠了起来,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他们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不解放头脑,创造力就无从培养,无从发挥。第二,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手脑双挥,动脑又动手,从小有动手试验的机会,在反复试验中发明创造。第三,解放儿童的嘴,让他们多想、多疑、多问,不断释疑进步,充分发挥创造力。第四,解放儿童的眼睛,不带封建的有眼镜,使他们的眼睛能看事实。这同今天所倡导的不受各种教条的蒙蔽而力求做到实事求是是同一层意思。只有引导儿童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培养儿童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第五,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从窄小的学校课堂走出来,到大自然、大社会的大千世界里“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创造力”。第六,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从多如牛毛的考试制度中解脱出来,有更多自己支配的时间,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发展自己的优势。
陶行知在半个多世纪前提出的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解决好。“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5]23。多年来,我国政府一次次强调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如何真正解放儿童的时间,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仍是今后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措施
仅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还不够,“还要对小孩子的创造力予以适当之培养”[2]543。
炉火纯青的意思第一,培养学生的生活力。陶行知认为,创造力的培养不是孤立进行的,必须以坚实而全面的生活能力为基础。在如何培养学生生活力方面,陶行知比较集中地在早期著作《怎样培养十六常能》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育才二十三常能》中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育才二十三常能》分为初级十六常能和高级七常能两部分,在每一项常能里都有具体的要求和做法。高级七常能是在初级十六常能基础上对学生提出的较高要求,包括会开汽车、会打字、会速记、会接电话、会担任翻译、会临时演讲、会领导工作。学生具备了以上的生活常能,也
就具备了坚实的生活力;由于这种生活力是建立在实践即“做”的基础上的,所以在“做”的过程中就有产生新价值、创造新价值的可能性。由此可见,陶行知是通过培养学生生活力来培养创造力的。
第二,注重因材施教。陶行知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像园丁一样,对待各种有个性特的对象,应施以与其适应的不同的教育方法,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松树和牡丹花需要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去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去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烧死。”[2]543因此,对培养对象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后施以适宜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
第三,宽容与了解。陶行知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需学会宽容和了解。他曾以爱迪生和法拉第为例,说明宽容和了解的重要性。并以此例告诫后人:“教育者要像爱迪生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在爱迪生被开除回家的时候,把地下室让给他去做实验。我们要像利波老板宽容法拉第。法拉第在利波的铺子里作徒弟,钉书钉得最慢,但是利波了解他是一面钉书,一面读书,终于让法拉第在电学上造成辉煌的功绩。”[2]544可见,只有对学生的个性特长有所了解,并能宽容他们的某些过失,才能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聪明才智。
第四,玩科学把戏。陶行知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仅要使其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还必须使其懂得和采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实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有创意的把戏。”[1]574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不是从前的人告诉他的,而是在玩把戏中偶然发现的。要发明创造不能没有实验。教育实验的方法能使儿童有所创造,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四、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任务要求加强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陶行知倡导的熔古今中外于一炉的创造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对于进一步贯彻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以及促进教育创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应试教育在我国源远流长。其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孔子的“学而优则仕”。近年来,应试教育虽然不断受到批判,但在实际工作中,其风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愈刮愈猛,大有由普通中小学教育向幼
教、高教和成教发展之势,从而成为直接影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主要问题。因而,变应试教育为创新教育,确为当前教育总体战略部署的迫切任务之一。陶行知认为,现代教育应该适应和推动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必须与现实社会生活相结合,应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生动活泼地发展,发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创造新生活”的作用。对于应试教育,陶行知主张以创造教育取而代之。他提出变培养“书呆子”的升学教育为培养“开天辟地”的“小盘古”、“有革命精神”的“小孙文”、“向大自然追问”的“小牛顿”、“科学种田”的“小农人”、造“富的社会”的“小工人”的创造教育;他主张“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1]160。陶行知的这些创造教育思想对今天开展教育创新,“应试教育”的顽症,不失为一剂猛方良药。
(二)有利于教师价值观的体现
人们常用桃李满天下来赞誉教师的业绩,教师的价值体现在学生的成就上。那么,学生的成就是教师教出来的吗?事实并非如此,陶行知认为,学生的成就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创造的结果。他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2]4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陶行知的教师价值观。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则是教师在他的教学活动中直接表现出的价值所在。这个价值不在于“青出于蓝胜于蓝”,而是“蓝”在生产“青”的过程中,在“青”的作用下,其本身也获得新的生机。所以教师在塑造社会新人的同时,也塑造了一个新的自我。一所学校,有了一个忠诚教育事业、热爱全体学生、工作上雄心勃勃、学习上持之以恒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体,这所学校就一定会以高度的自觉性和强烈的责任感去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性品质,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建设培
养大批合格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富有创造精神的教师也一定能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技巧,并由此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真善美的新一代。
(三)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思想和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风的影响,相当多的学校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忽视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肺活量、耐力、力量、速度等指标持续下降,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超重和肥胖青少年学生与以往相比明显增加。
陶行知当年倡导的创造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他把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民族兴盛的重要标志。他主张“活的人才教育”,提出学校和教师“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他倡导“自动”“自助”“自导”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倡导全面的“常能”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些与《教育规划纲要》中“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4]37等精神是相吻合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四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谢白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