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下学期佛山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
2024.7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把上对应题目后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胡磊(以下简称胡):金老师好,ChatGPT横空出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终极之问”:它是“赋能”工具,还是人类自我“罢黜”的陷阱?换言之,ChatGPT是文明利器还是潘多拉魔盒?
金元浦(以下简称金):ChatGPT实际上是一款聊天软件,其本身用了很多年,积累了很多的内容在里面。人在问其问题时,一般五秒就有回答,当然有些问题它还是有相当的见解;对于文化领域,ChatGPT可以写新闻稿,还有的人用它做经营活动等。但深入到开创性的层面,它就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至于ChatGPT是文明利器,还是潘多拉魔盒,我认为它同时包含着双重内涵。在ChatGPT开辟了非常广阔的前景的同时,尤其是ChatGPT进化到ChatGPT-4的时候,我们也看到高科技发展带来严重的问题,会搅乱整个社会。比如这背后存在知识产权的问题,存在着伦理的问题,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胡:金老师,ChatGPT的创作能力到底如何?真的能创作文学作品吗?既然人工智能可以创作文学作品,那么传统意义上作家的创作还有什么意义?
金:ChatGPT的文学创作水平究竟如何?借参加“ChatGPT文学作品研讨会”的契机,我与ChatGPT聊了好几次文学。我要求它写一篇题为《我在多伦多巧遇上海的小学老师》的文章,故事中的“我”五十岁,小学老师叫王美娟,六十五岁。三分钟后,它写了六百字。我说:“故事太平淡,请增加吸引人的内容。”两分钟后,蹦出来一千多字。我又说:“文章缺乏诗意和文采。”它立即回答:“非常感谢您的建议,以下加入了更多的文学元素。”并附了五百多字。我再说:“还是不够理想。”它立马答道:“以下是我尝试的进一步增加故事的诗意和文学感,希望能够让您更满意。”并附了五百多字。就在十几分钟内,ChatGPT提供了四个文本,速度确实惊人。我请六位文友给这四个文本打总体分,最高分八十五,最低分六十,看来ChatGPT的创作水平还不低。大家认为文章的内容和谐,条理清晰,语言精美,逻辑也不错,有一定的可读性。但不少地方像套话,没有动人的细节和个性化的语言,还是像机器人写出来的。ChatGPT在收集大数据时喝了太多“鸡汤”,进而形成僵硬空洞的表达模板,很难写出有血有肉有温度的文章。ChatGPT的“感受”实为现有素材的归纳整合,而文学创作恰恰最讲究独特性与创新性。我认为,不必以悲观态度看待AI对新闻、文学艺术等领域的渗透,人类细腻的情感描述能力是无法被取代的。作家的创作还是有其个性化的独特价值和意义。ChatGPT把人类所有的知识、文学、艺术等所有文化成果当作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是超越了人类思维的局限。但我们要讨论文学的终极问题:情感性、创新性和独特性。如果说流于一般水平的作品,我们要看到ChatGPT等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的前景,简直是“降维打击”,一路风行。但它能否创作出影
响后世历史和世界发展的旷世巨著,我认为它是做不到的。因为,人工智能永远解决不了文学作品其自身共属的“三性”问题:真实性(艺术的真实)、历史性(社会性、思想性)、艺术性(美学价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与社会、历史、时代的互动中产生真实的链接,建立在真实社会生活和真实的个人情感体验的基础之上,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民族的伟大作品。
胡:是的,可以看到,ChatGPT展现出惊人的创作力,创作的作品往往超过一般专业的文化创作者水平。不过,正如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优势和局限一样,ChatGPT创作虽然具有作品的外观,但它作为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是否具有每个独特的个人真实的经历和内在的情感体验,是否真的能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还有一定的局限。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即使人类有其无法被ChatGPT取代的情感感知力,在社会舆论层面上,文科专业与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恐慌仍然甚嚣尘上,甚至影响到国内某些院校新闻、中文、小语种等传统意义上的文科专业的高考招生情况。这种现象跟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又有什么关系?
金:人工智能写作对“文学是人学”的挑战之一,就是将“作者是什么”的困惑再次带到文学理论面前,使之成为必须直面的问题。也许,只要AI愿意,它就可以通过大数据学习,写出各种风格的文本。虽然这些文本的文学性也遭到一些作家的质疑,但无论是古代无名氏留下的各类文本,还是现代形式批评开拓出来的文学性
研究,抑或是今日在网络上流行的作品,似乎都在证明文本的“文学性”并非由作者决定,而是呈现在文本的语言、手法和结构之中。人工智能写作的可能性,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认识文学文本。AI也是一把双刃剑,让人类一面欣喜于劳动力的解放,一面陷入曾经“李世石落败阿法狗”式的焦虑:AI是否将全方位“战胜”人类?
胡:目前,文学进入了数字时代、网络时代、城市文学的时代,进入了万众介入、万众参与的新时代。那么,在ChatGPT时代,作家如何创造新的语言和新的文学?
金:我们也惊喜地看到,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作家的筛选,甚至威胁到一些作家的“饭碗”。这并非无益,而是一个新的生态机制,在更高水平和更高要求上督促作家创作优秀作品,使作品更接地气,否则就会被淘汰。
摘编自《ChatGPT时代语境下的文学观察——金元浦教授访谈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佟凡   
A.在一般智能的水平以及知识的问题上,ChatGPT可较为准确地去完成。
B.ChatGPT不具有开创性的创新意识,较难解决学术中更多深入的问题。
C.ChatGPT会带来系列严重问题,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是“潘多拉魔盒”。
D.ChatGPT需要被相应的措施来监管规范,确保它的使用是合法合理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ChatGPT的出现某种程度是技术发展的结果,在人机对话中实现信息的快速筛选、整理,并根据指令进行针对性的输出。
B.给ChatGPT提供创作母题,其创作速度惊人,在情节、文采上不逊于一般的文学作品,这引发了金元浦对文学创作的担忧。
C.ChatGPT会让人陷入“李世石落败阿法狗”式的焦虑,也可以形成培养优秀作家的新生态,催生更高质量的文学作品。
D.访谈双方叙述了ChatGPT参与创作的客观事实,针对ChatGPT的文学创作表明了鲜明的立场,彰显了实用文的实用目的。
3.下列有关访谈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磊作为提问者,能够围绕着“ChatGPT”这一话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提问,从而将访谈逐渐推向深入。
B.画线句通过对被访者观点的引述拉近双方的距离,又为话题的自然过渡做好铺垫,体现提问者对访谈较强的掌控力。
C.金元浦用词形象生动,如以“喝了太多‘鸡汤’”喻ChatGPT的思维套板化,以“降维打击”暗示ChatGPT的劣势。
D.金元浦回答时经常用“相当”“可能”“似乎”和“也许”,作为专业学者的他思路很清晰,也比较注重语言的严谨性。
4.金元浦教授曾要求ChatGPT仿照朱自清的《背影》写一篇《父亲的背影》。以下为ChatGPT写出的《父亲的背影》中的片段: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虽然不善言辞,但他的背影却展现出他作为一个男人的责任感和担当……每当我和母亲向他道别的时候,他总是不经意地回过头来,给我们一个微笑还有鼓励的眼神。这时,我能感受到他那高大的身影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他是家庭的顶梁柱,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榜样和支持者。”
以下为朱自清《背影》中父亲替儿子买橘子攀爬月台时的“背影”描写: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请结合材料中金元浦教授对于文学创作的相关评论,评判上述两种不同的“背影”写作谁优谁劣,并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出草地(节选)[注]
徐贵祥
红艺速成学校来了一个教官。他自报家门,敝人高一凡,国军中校团副。打仗,敝人是外行;讲课,本人也是外行;但是演戏,敝人既是外行也是内行,至少比你们内行……
这个开场白,让学员们有点摸不着头脑。
高一凡说,我为什么要参加红军呢,我感兴趣的是你们有宣传队,而我更感兴趣的是,你们的宣传队,基本上都是没有经过艺术训练的,我有责任帮助你们,因为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也是没有党派的……
有人在下面嘀咕,反动军官,他有什么资格批评红军文艺,他以为他是高尔基啊!
学员哄堂。
瞿部长召集学员谈话,说高一凡不是什么反动军官,他热爱艺术,对西方歌剧以及舞蹈都有研究,是个非常难得的人才。你们不尊重教官,没有人教你们,大家还是闭门造车,没有提高。红军文艺不提高,就产生不了战斗力。
大家对高一凡的态度改变了。高一凡课讲得通俗易懂,明明白白,也经常和同学们探讨。何连田发现,高一凡最欣赏的学生还是方圆,每次示范,都要点方圆的名。
有一次讨论,方圆居然说,高教官太不一般了,超凡脱俗,卓尔不……方圆讲的话,何连田听不懂,但他从方圆眼睛里,看到了一种特别刺眼的光波,这使他心里很不舒服。
过了一个多月,一道命令下来,宣传队紧急回到部队,开始了后来被称为“长征”的大迁徙。
自从离开红艺速成学校,宣传队的人就再也没有见到高一凡。有人说,高一凡的父亲派人把他接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