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莘夫遇害事件真相考
2019-10-10
张莘夫,原名张春恩,时年47岁,上世纪20年代美国密歇根⼤学矿冶⼯程专业毕业,获地质学博⼠学位,回国后成为著名矿业⼯程师,抗战期间曾任天府煤矿矿长,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汞业管理处处长、钨业管理处处长,抗战胜利后出任国民政府东北⾏营经济委员会⼯矿处长兼经济部接收⼯矿特派员等职。注1根据与苏⽅达成的关于抚顺煤矿归属的协议,国民政府东北⾏营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嘉派遣张莘夫⼀⾏前往抚顺煤矿,执⾏接收任务。张莘夫及随员取道沈阳,于1⽉14⽇午后抵达抚顺。接收⼯作进展颇为不顺。在车站即有⼠兵上前拦截张莘夫⼀⾏;抚顺中共⼈员对接收进⾏抵制,还将随⾏警卫缴械;苏⽅也不对接收⼯作予以全⼒配合。⽆奈之下,16⽇晚,张莘夫⼀⾏只得乘坐专列撤离抚顺,返回沈阳。列车⾏⾄李⽯寨车站,由于铁路阻碍⽽被迫停车。此时,多名武装⼈员闯⼊张莘夫⼀⾏所在的车厢内,持将接收⼈员押⾄车站附近,全部杀害。
张莘夫⼀⾏究竟为何⼈所害?⾏凶者属于哪派势⼒?这⼀事件应当如何定性?对此,当事⽅各执⼀词,真相难明。⾃事件发⽣之⽇起,复杂的政治环境便左右了调查,任何试图澄清事实的⾏为都会被赋予浓厚的政治意味。所幸的是,近些年来,随着相关史料逐渐浮出⽔⾯,深⼊探究这段历史成为可能。
张莘夫遇害之时⾪属国民政府东北⾏营,他在东北⾏营的诸多同僚都对其遇害⼀事印象深刻,并进⾏了诸多记述。国民党⼈⼠在谈及张莘夫事件时,⼤多将⽭头指向进军东北的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共⼈员是杀害张莘夫的主谋。
张嘉时任东北⾏营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张莘夫的直接领导。张莘夫前往抚顺正是受他的派遣。张嘉在⽇记中写到,“张莘夫⼀⾏七⼈,在⾃抚顺回沈阳途中,为⼋路军架去,七⼈被害,恐张君亦在被害之列。”“张莘夫⼀⾏⼈等,于1⽉16⽇下午8时⾃抚顺返回沈阳途中,于李⽯寨车站,被当地⾮法武装拖下,乱⼑刺死,判明已遇难。”注2国民党此时因不承认中共在东北的合法地位,故将中共称为“⾮法武装”。时任中国驻苏军军事代表团团长的董彦平,直接负责张莘夫⼀案的对苏交涉。董在回忆录《苏俄据东北》中详细记载了张莘夫⼀案对苏交涉的细节,交涉过程中,国民政府多次强调肇事⽅为“⼋路军”或“⾮法武装”。注3时任国民政府沈阳市长的董⽂琦,与张莘夫有颇多⼯作上的接触。他在谈及张莘夫事件时认为,“中共眼见苏联与国民政府⽇益友好,各省市相继接收,乃故意制造事端,阴谋嫁祸,以挑拨我政府与苏军之感情,并阻碍省市政权之接收。”注4
此外,国民政府更是于1946年7⽉在葫芦岛成功抓捕到了据信是直接指挥杀害张莘夫的中共辽东军区第⼋旅⼆⼗三团三营七连连长莫⼴成,对其进⾏了审讯,并于1948年11⽉29⽇将其判处死刑。莫⼴成供称⾃⼰1940年参加⼋路军,抗战胜利那年8⽉出关,先后驻扎辽阳、抚顺。曾充任排长,后改排为连,即为连长。当张莘夫⼀⾏在返回沈阳的途中被拦截扣留后,莫⼴成在上级的命令下,“将张莘夫等⼈带⾄南⼭坡,命令⼠兵⽤刺⼑杀死”注5。莫⼴成随部队开进到打虎⼭时带领⼗余⼈逃离部队,成为逃兵。⼏经辗转之后,他最终来到葫芦岛,并在此地被捕。辽东军区第⼋旅是1946年初东北部队⼤合编后采⽤的,由原⼗六军分区的⼆⼗⼀旅⼗⼆团、六⼗⼀团及⼭东解放军第三师九团合编⽽成。合编后的⼋旅
下辖⼆⼗⼆团、⼆⼗三团、⼆⼗四团。⼋旅前⾝之⼀的⼗六军分区⼆⼗⼀旅六⼗⼀团系进军东北后扩编⽽成的新部队,⽽⼭东解放军第三师则于10⽉末11⽉初才到达东北,均与莫⼴成的叙述不符。据此推测,莫⼴成在合编前应当⾪属率先于8⽉挺进东北的⼗六军分区⼗⼆团。他由排长升任连长的经历也恰好符合东北扩军、⼲部稀缺情况下⼤量基层军官提拔任⽤的历史背景。审判中莫⼴成曾有翻供⾏为,翻供证词称张莘夫等⼈“系排长陈桂东受保安旅副司令刘⼦义命令所杀”。即便如此,事件的⽭头仍指向东北的中共⼒量。由此观之,国民党⽅⾯的指控并⾮毫⽆根据。注6
作为另⼀重要当事⽅,中国共产党在张莘夫遇害事件上的⽴场随着时间迁移⽽有所变化。1946年2⽉,为了应对张莘夫遇害事件引发的众运动,中共中央曾给各中央局、分局发电指⽰宣传⼯作中的注意事项。在这份电⽂中,中央提出要“反对反动派制造张莘夫惨案”,即意指是国民党⾃导⾃演了张莘夫遇害事件。上世纪90年代初出版的《中共中央⽂件选集》公开了这则电⽂,并在注释中对张莘夫惨案进⾏了概述,称“⼀九四六年⼀⽉⼗六⽇,中国煤矿⼯程师张莘夫及其随员乘⽕车由抚顺去沈阳,途径李⽯寨车站时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注7时过境迁,2002年出版的《彭真年谱》上卷再度提及张莘夫遇害事件时,已改称张莘夫为“不明⾝份的武装⼈员杀害”。此等措辞上的微妙变化,不禁引⼈深思。注8
此后,相继出版的最新史料则使我们有可能进⼀步探究众说纷纭的事件真相。吴亮平时任中共抚顺地委书记兼市委书记,张莘夫事件就发⽣在他的辖区。对此事件,《吴亮平传》中有如下记载:当⽉,国民党经济部东北⾏营⼯矿处副处长、矿业专家张莘夫率7名⼯程⼈员到抚顺接收抚顺煤矿,在回沈阳途中被劫杀害。吴亮平在“”中介绍当时的情况说:“12⽉间,国民党派张莘夫等⼈来接收抚顺矿务局和抚顺煤矿。那时,我们的⽅针是对接收进⾏抵制,他们未能实现接收。不多⼏天,他们就⾛了,我们派⼈送他们出去。到了半路,来了电话,说是苏联红军军官要搞他们。我当时在电话上听
了,摸不清情况。当时苏联红军部队驻抚顺,实⾏军管,红军的事,我们⽆权管,(我)听了就说,让他们搞去,没有提出反对,这是政策上犯了⼤错误。苏联红军指挥我们部队,说他们是坏⼈,把他们⼏个⼈杀了。此事给国民党利⽤作为进⾏反共宣传的⼀个⼝实,使党的政治影响遭受了损失,迄今每念及此,辄深为痛⼼。这⼀事件的重要责任,是作为地⽅党委书记的我,应当负责的。为此政策上的⼤错误,我受到东北局给的撤销⼯作处分,我作了检讨,并于1⽉底离开了抚顺的⼯作。2⽉间,东北局(和我)谈话批评了我的错误后,分配我到北满安东地区任党委书记。”注9吴亮平离任后,饶斌接替了他的岗位。《饶斌传记》这样记述了这段历
史:“1946年1⽉10⽇,国民党与我们达成不包括东北在内的停战协议。这时以吴亮平任市委书记的抚顺市发⽣杀死国民党派来的接收⼤员张莘夫(⼯程技术⼈员)事件。东北局和省委认为此事违的统战政策,不符合当时的战略⽅针,决定撤销吴亮平地委书记兼市委书记职务,派饶斌任抚顺地委书记兼市委书记。饶斌2⽉就职。”注10
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对张莘夫遇害事件的历史真相进⾏⼤致的推测。当时,中共与苏联在东北均有⾃⾝的利益诉求:中共进⼊东北后谋求发展,希望依靠东北建⽴根据地,扩充实⼒;⽽苏联也利⽤占领东北的有利态势向国民政府施加压⼒,迫使其在经济合作等问题上做出让步。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民政府⼈员张莘夫前往抚顺煤矿进⾏接收,⽆疑是对⼆者在东北地位的挑战。原本就关系密切的中共与驻东北苏军有充⾜的理由共同对接收⾏动进⾏抵制,⽽吴亮平的回忆也验证了这样的事实。然⽽,就在张莘夫⼀⾏已经被迫离开的情况下,苏军与中共却采取了更为激烈的反制措施。苏军决定杀害张莘夫等⼈,中共⽅⾯对此决定未提出异议,并由连长莫⼴成带⼈直接实施。对此,张嘉曾有过这样的评述:“此事显然表明苏⽅不愿我⽅在经济合作问题未解决以前,接收抚顺煤矿,⾮法武装迎合苏⽅意旨,表现其能⼒,作
此残暴⾏为。”注11他对苏⽅动机的推断未必准确,但对张莘夫事件中苏军与中共合作模式的判断却与吴亮平的说法相吻合,这从侧⾯印证了其真实性。但是,由于材料所限,我们尚不了解是何种动机促使苏军在张莘夫等⼈已经离开的情况下做出如此决策,也⽆法得知苏⽅在此事中的决策级别,难以判定究竟是地⽅驻军还是⾼层⼈员做出了相关决策。对于中共⽅⾯,抚顺地区的党组织领导⼈员应当为张莘夫事件负责。由于部队出关仅数⽉,且政局处于剧烈变动期,中共在东北地区的基层⼲部对处理国共关系的相关政策尚不⼗分明晰,致使这⼀恶性事件发⽣。材料中称“此事违的统战政策”、“使党的政治影响遭受了损失”,此⾔不虚。张莘夫遇害事件发⽣⼀个⽉后,国内多个城市爆发了反苏反共的“⼆⼆⼆”⼤游⾏,使中共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
注释:详见本刊⽹站。
(作者为北京⼤学国际关系学院学⽣)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佟凡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张莘夫遇害事件真相考
被举报⽂档地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