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湖南常德中考满分作文
【真题在线】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40年前,《北京日报》曾讲述过一个“八减一大于八”的故事,清华大
学某阶梯教室里传出一阵悠扬的乐声,这是学生们在欣赏奥地利作曲家施特
劳斯的名曲《蓝的多瑙河》,除了这种文艺欣赏活动外,清华大学还组织
了许多课余文艺社团,参加乐队和合唱队的就有二百多人,并且绝大多数人
学习成绩都非常优异,许多不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都很奇怪:“我们成天
看书,怎么成绩还不如你们?”合唱队队长回答说:“八减一大于八,这是
我的切身体会,八个小时中学习七个小时,参加一个小时的文艺活动,学习
效率会大大超过八个小时的。
上面的这一则旧闻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与思考?请联系现实,写一篇记
叙文或议论文。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
减,是为了增
如果是生活是一棵树,树的季节更替,新叶萌芽,枯叶褪去,才成就了树的繁茂,生活也是如此;如果说生活是一片汪洋,海洋的潮起潮落才成就了它的生生不息,生活也是如此。有加有减,有进有退。减,是为了增,这才是生活。
减,是为了增。增加的是努力,减的是荣誉。努力沉淀自我后才能站在更高的山顶,站在山顶后要及时清零成就。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接受采访时说道:“我不会被喜悦冲昏了头脑,而会在文学路上继续前行。”如果不是努力沉淀,他根本不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如果不是及时减去荣誉与盛名,他又怎会立于文学之巅?可见,加减是他成功的不二秘诀。
减,是为了增。增加的是陪伴,减的是奔波。我们的生活似乎被琐碎之事填
满,而没有时间去陪伴自己爱的人。《有美一朵,向晚生香》中,丁香梅写下了自己的故事。她总是为自己的生活而劳累,为琐事而奔波,却在偶尔一次回到母亲身边时发现,母亲早已苍老得连青菜都切不好。她痛心中夹杂着悔恨,“要是多回去看看有多好,我其实没有那么忙啊。”在来得及的时候,减去一分对繁华生活的追求,多去陪陪亲人吧。加减,让自己不留遗憾。
减,是为了增。增加的是情趣,减的是名利。陶渊明舍弃了功名利禄,隐居田园,才成就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话;张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孤芳自赏,才留下了《湖心亨看雪》《西湖七月半》等名篇;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见,功名利禄乃为身外之物。我们是否应该减去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去好好生活,体会生活,享受生活?加减,让自己真正为自己而活。
天平上的砝码有加有减才能平衡,树叶上的树叶有生有落才能繁茂,海洋里海浪潮起潮落才有活动。只有学会加减,我们才会蜕变,才会成长,才会闪闪发光。所以,减,是为了增。我们要会做人生的加减法,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趋势分析】
湖南常德中考作文近三年来一直采用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要求考生认真捕捉材料信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感触等完成一篇记叙文或者议论文。作文材料的选用既紧跟社会热点,又贴近中学生的生活。比如2020年的材料是50岁的宿管阿姨笔耕不辍,圆作家梦和教师梦的故事,这很值得当年在疫情笼罩下坚持上网课的考生们去思考。2021年的材料是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的相关要求,这些要求在当时引发了很多议论,而命题者把这件事交给当事人(中学生)去讨论,旨在引导考生思考这方面问题的积极意义。2022年引述的这则材料,无疑是基于“双减”政策落地一年后,启发大家对于教育的思考。我们经常说,“双减”减的是过重的学业负担,而不是
减学习效益,这则材料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因此命题中强调了“请联系现实”这一要求。
纵观湖南常德近三年的中考作文题,命题者针对不同的材料,要求考生发掘材料的方式也有所区别。2020年的方式是“体验和感受”,2021年和2022年的方式则是“感受和思考”。因为2020年素材中人物的奋斗历程人人都可以体验和感受,都可以产生强烈的共鸣。而2021年和2022年的话题都具有极强的思辨性,而且每个人的认知与思考也不尽相同,所以只能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谈感受和思考。
【审题聚焦】
湖南常德中考作文所给材料的落脚点是“八减一大于八”,这里的“八”指的是可受支配的时间,按照受访者的叙述,在八小时中用七个小时学习,再参加文艺活动一个小时,学习效率会大大超过八小时工作的。
这则材料发人深省,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思考——
问题①:时间和效率。我们常说时间就是效率,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合理地利用时间会提高效率。
问题②:劳逸关系。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是“劳”,而用来参加文艺活动放松自己是“逸”,材料中的现象告诉我们:盲目“劳”,过分紧绷神经,会降低效率;而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有利于缓解压力,提高效率。
问题③:平衡问题。针对上面分析的劳逸关系等问题,我们应如何平衡劳逸关系?比如学习时间和文艺活动时间是不是可以固定,甚至参考报道中的做法按照7:1的方式进行分配?答案肯定不全是这样的,这就是平衡的智慧。结合我们的生活体验,精力充沛的时候,完全可以不要那个“1”;精力
不济或者精神不集中的时候,可以把“7”减为“6”,或者更少。其实这是一个根据自我情况科学调配精力的问题。有人说,“懂得将快与慢结合起来的人是人生的智者,精力充沛的时候快一点,提高效率;疲惫的时候慢一点,品味一下生活,这样的人生才充实、精彩。”将快与慢结合起来,这是生活的哲理、人生的智慧、成功的诀窍。
根据以上分析,考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立意。在文体方面,考生可以选择写一篇抒发自己“劳逸结合”等方面心得的记叙文;也可以选择写一篇具有思辨性的议论文,根据某一立意来深入论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中考时间2022年具体时间【思路导航】
一、合理利用时间就是提高效率。
【构思】①引述材料,提出话题:简要概述材料中“八减一大于八”的内容,并引出时间和效率的话题。②提出观点,展开论证:提出“合理利用时间就是提高效率”这一观点,借助名言和一些具体事例进行论述。③联系实际,总结观点:结合学习生活中的经历,重申“合理利用时间就是提高效率”这一观点,突出主题。
【选材】“我”不会根据个人的情况合理地分配时间,学习效率极低,所以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后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了科学利用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学习成绩也逐步提升。
鲁迅先生上私塾时,父亲病重,家庭生活的重担压在他的肩头。为了完成繁重的家务和课业任务,他每天都做好精细的时间安排,将时间用到最重要的事情上。在他的努力下,他不仅完成了学业,还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二、劳逸结合让学习和工作更有效率。
【构思】①开端——想要迅速追赶对手:因某事败给对手,自尊心受挫,决心把时间利用到极致去追赶对方。②经过——接连受挫:欲速则不达,高强度的任务让“我”身心俱疲,反而一次次落败。③结果——到正确的方向:因某人的影响,“我”做了一件放松自我的事情,不仅捡回了自信,还懂得了劳逸结合的道理。
【选材】中考临近,“我”为了能获得理想成绩,让不再看轻自己,每天除了吃饭洗澡,就只有一件事:埋头书海。结果长时间高强度学习,导致“我”的身体素质直线下降,最终病倒,还导致小考失利。后来说她那招只是激将法,并不是真的看不起“我”,还提点“我”要注意劳逸结合,放松紧绷的神经。“我”豁然开朗,之后在模拟考中获得不错的成绩。
三、到劳逸平衡点,助力成长。
【构思】①提出问题:平衡劳逸就是半劳半逸吗?②按时间顺序叙事:叙述自己曾经做某件事时盲目将时间分成两部分,到时间就开始切入下一环节,最终取得反效果。③回应开头,解答问题:点明“平衡劳逸不是半劳半逸,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节”的中心论点。
【选材】“我”学习素描时,听他人说平衡劳逸,效率会更高的道理,但是并没有真正领会其中的意思,以为平衡劳逸就是半劳半逸。于是在画素描时盲目地把练习时间和休息时间对半分,还没完成任何一个阶段的训练目标,也没有感觉到疲惫,单纯就是休息时间到了,便放任自己去玩。结果在绘画方面上一直没有取得什么成绩。后来与老师沟通后,才知道劳逸的平衡点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