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广角
幸福生活指南 222 幸福生活指南 浅析舞剧《家》中“瑞珏”的人物形象塑造
林 晨
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摘 要:舞剧是以舞蹈为主要表达手段,由人物、事件、矛盾冲突等若干要素组成,集舞蹈、戏剧、音乐为一体的舞台表演形式。舞剧不同于话剧、戏曲、歌剧和音乐剧,其不能通过台词、歌词、旁白等直接语言对内容进行表达,只能以舞蹈演员的肢体动作与情感输出作为传达语言的媒介(又称间接语言),对剧情进行演绎。舞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是舞蹈演员通过对剧情与事件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后的人物再现。演员通过研读剧本,与角同呼吸同感受,拉进角与自身的距离;同时通过妥善处理好自身与人物、现实与剧情的内外联系,来确保保留自我意识地融入角。 关键词:舞剧;人物形象;瑞珏
户籍类别
1.从演员本身到人物形象
“一切艺术创造的三层原则:‘感性’
天秤座和什么星座最配‘理性’‘感性’。感性是第一层:其获得的
种种灵感都是感性的;理性是第二层:之后却需要以理性来约束和梳理其感性;再感性是第三层:优质的理性最终将创造出感性的艺术作品”。这三层原则同样适用于舞剧演员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最初的感性,来自演员所要塑造的这个人物。舞蹈演员在开始塑造人物之前,首先要对其所塑造的人物进行认知与分析,感受人物的情感,最终被文字中的人物所感动。这是演员从人物中获得的感受。 后来的理性,来自演员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的过程。舞蹈演员塑造人物形象是从情感到肢体,再从肢体到情感,每一步骤都必须准确到位。演员需把握情感中的分寸感、肢体上的适度感以及对周围所有事物的关照(包括音乐节奏、舞台调度、演员之间的配合、道具运用等),在整部舞剧的表演中,保持清醒并做好弥补临场问题的准备。有了对肢体、情感、各方配合的约束和梳理,才能确保舞蹈演员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最后的感性,来自演员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舞蹈演员投入自身情感与表演技巧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准确的情感表达与肢体表达,使原本只存在于文字中的人物“活”于舞台,并通过演员对人物形象的二度创作,透过所塑造的人物与观众进行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以真诚回馈真诚。最终的感性亦是来自理性的约束和梳理的结果。 2.从《家》中的“瑞珏”到演员本
在巴金所著长篇小说《家》中的众多女
性形象,大多都是悲剧的命运,但瑞珏是她
们中相对幸运的。她是典型的传统女性,遵
从“三从四德”,并将自己始终拴在可托付的
男性身上,她爱觉新胜过爱自己,最终拿自
己的生命回报觉新于她并不完整的爱。所谓不完整,是因为觉新的心中一直住着另一个女人——梅芬,而当瑞珏在得知梅芬与觉新的那份感情后,没有过多的考虑自己,反而更多的为觉新考虑,接受这个事实并选择成全觉新与梅芬,这都出自瑞珏对觉新的爱。 在舞剧《家》中有这样一段三人之间的表演。在较短的时间里,需准确表达瑞珏的宽容大度和善解人意,在遇到选择时的纠结、挣扎,到最终下定决心做出决定,没有直接语言来讲述,事情变得复杂且艰难。笔者为了准确的诠释这一舞段的内容,将肢体与情感、呼吸与节奏相统一,把握好其每一部分的分寸感。准确与分寸感在此甚是重要:如果肢体与情感过于强烈,会将人物原有的宽容大度和善解人意塑造成面有愠;如果肢体与情感过于轻微,又会使人物的纠结与挣扎这些本就藏于内心的活动不易表现,从而显得人物对此无动于衷,最终脱离了所要塑造的人物。 《家》中的“瑞珏”是封建礼教桎梏下具有典型性的女性人物代表。因“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礼教,造就了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在婚恋上,受家族制的规约,女性完全处于服从的地位”。而笔者作为新时代的女性,生长在阳光下,对女性的社会价值与婚姻观有着不同的认知和理解,对“瑞珏”的认知也是从不理解到心疼,从不赞同到欣赏。如何以新时代的面貌塑造旧时代的
人物形象,笔者经历了从肢体到情感、从戏里到戏外、从外在到内心的长时间反复琢磨,最终从人物形象的性格着手对“瑞珏”进行体验,将端庄、温柔、善良和宽厚始终贯穿人物塑造的全过程,用小心翼翼的心态处理“家”中的人物关系,以近乎崇拜的态度和肢体指向性间接语言化解并维系与“觉新”的感情。笔者通过对“瑞珏”的阅读、理解和刻画,对其产生了感情,在舞剧中与“瑞珏”同呼吸同感受,于笔者而言,这是一次对“瑞珏”生活的体验,也是一次因“瑞珏”而得到的自身情感的释放。 3.舞剧人物形象塑造的未来趋势
新时代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已不仅
仅是对物质的追求,更是对美好精神文化的
需求。文化艺术作为上层建筑,需更好的发
挥其作用,服务于人民。而舞之美,亦是人
之美,给人以美的享受与对美的想象。
舞剧以舞蹈的形式讲述动人的故事,通
过演员的全情投入使内容曲折又丰满。但随
着时代的发展,舞剧中的表演亦不再单调,
从程式化夸张的表情刻画到如今细腻走心的
人物形象塑造,让人物更真实的存在于舞台。
于舞蹈演员而言,需要对肢体张力和控制力
的不断训练,来达到对人物形象塑造时准确
的肢体表达,也要对自身的戏剧表演进行相
对系统的学习与训练,由内而外的将内在感
受到外在表现准确的表达,用真情塑造真实
的人物,收获真诚的回馈。
舞剧是众多舞台艺术中最特别的存在,
为延续其纯粹,一辈又一辈的舞蹈人为此努
力付出,从肢体到情感,从编导到演员,从
幕后到台前,不断尝试着,不停追赶着。 作
为新时代生活着的人,用当代的眼光、带着
对过往历史时期中的思考和反思,将人物心
理重新构建和认知,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北京到八达岭长城
寻求用符合当代审美方式的朴实表演讲述最
真实的故事,真正的拉近了舞台与观众席的
距离,更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
参考文献:
[1]王玫.《传统舞蹈的现代性编创》[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 [2]孙良好,陈建微.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沉沦” [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6). [3]朱方遒.传统剧论视野下的演员表演观[J].四川戏剧,2016(10). (上接223页) 征实现转化;(3)现代科技与实用功能的引入,如皮影戏与激光投影技
术的结合,竹编音箱、陶艺灯具等文创产品的开发等。作为传统手工艺在新时期的媒介观察者,要探究的“真相”并非手工艺众多自然物质媒介的构成组合方式,而是对媒介材料融合与转化之后的再度理解。任何广义上作为传统向人类社会诉说的事物都向发展中的时代提出理解的任务,传统手工艺通过技术现象与审美特征将关注力引向历史文化的本质。对优秀古代传统的理解始终包含了一种历史因素,现代生活对于传统文化的陌生化意识,以及现代人在时间上不再隶属于传统的范畴,定义了手工艺传承的现代性特征。手工艺传承的历史应该是加达默尔所谓“有效应的历史”,是不断对当前产生影响的历史。无论是明清时期将宋元名画引入刺绣工艺的顾绣,还是现代都市环境中重焕生机的传统景泰蓝工艺,经典的手工艺文化通过媒介材料的融合、转化与当下市民生活形成双向互动的关联。传统手工艺具备历史性又超越于历史,它不仅是过往的历史产物向研究者提供素材,而且融入了不同时期人们对当下世界及自身理解的整体中,不仅与市民个体的文化记忆对话,而且时刻与当下发展的文化潮流互动,手工艺文化正是这样得以建立和延伸的。 3.结语
当代民间艺术的变迁并不是说其原有意
义完全都被更新或转化了,也可能是暂时被
隐藏或遮蔽起来了,如民间艺术惯有的求吉
纳祥、驱邪避害的精神功能,在当代仍然广
为人们所接受。民间艺术的艺术化转向,也
兔肉不排除其原来的实用性仍然保留,在强调创
周芷若的乳头造性的当代多元时代,一切皆有可能。
参考文献
[1]高丰.中国设计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
出版社,2007.
[2]薛亚峰,唐西林,杨鑫基.顾绣[M].上海:上海
文化出版社,2011.
[3]严勇.博物馆中的顾绣珍品[J].文物天
地,2007(3):48-55.
[4]路甬祥,钱小萍.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
浴室推拉门染[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 [5]尚刚.故事:蒙古族与元青花[J].书城,2017(4):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