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夫妻关系:互相物化
作者:沐心
来源:《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2018年第04
        沐心,70后情感咨询师,美文作家,著有散文集《有风走过》等。
        万万没想到,今年因春晚大火的不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央视而是山东卫视,最具话题性的不是某某小鲜肉唱了什么歌跳了什么舞,而是山东卫视春晚小品《海的誓言》。这个小品原意是讴歌为了众的生死不顾个人安危蔡灿得老公的救捞英雄,却因为小品的一段台词引发众怒,网上起diss这是男权思想和物化女性的行为,堂堂卫视要传递什么价值观!”“老婆是什么?难道是你雇来的廉价保姆?
        惹起众怒的台词大概是这样的:我和我老婆从订婚到结婚总共只花了4万块钱,老婆从24岁嫁给我,假设她84岁离开这个世界,她在这个家生活了60年,21900天。我花了4万块买了她21900天,平均一天才1.826元。一天不到两块钱,她要为这个家打扫卫生,照顾老人,下地干活,还为我生孩子。你现在雇个保姆,一个月要三千多,我这一天花不到两块钱,有什么理由不爱她。
        如果我们忽略最后的有什么理由不爱她这句别致的秀恩爱,前面精打细算的账算得确实让人恼火,尤其婚姻中的女性,联想到柴米油盐的生活琐碎,在家庭中辛苦的付出,很容易对号入座,油然而生委屈和愤怒。
        我承认,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女性在家庭中要承受更多,尤其是当今时代,新旧观念对抗更迭,往往不是新观念取代了旧观念,而是新旧并存,这样反而给了一些人正当理由,对一件事情一个人的评价可以根据需要调用不同的标准。被双重标准评判的女人,出要能叱咤职场赚钱养家,入要能料理家务相夫教子,女人似乎越活越累。
        也许是因为这种现状,为女人争取权益的声音占据绝对优势,鲜少有人为男性的权益发声,思考和讨论男性有没有被物化,有没有需要维护的权益。
        带着这个疑问,我有意识地观察社会和家庭对男人的典型评价,老话说:好男儿志在四方!邻居大爷大妈单位同事大说:老实本分顾家有啥用,不赚钱还是活得窝囊!老婆说:你看老王,年薪百万,自己开奔驰媳妇开宝马。你看你,一个月几千块钱,我天天骑电驴风里来雨里去。男人赚钱养家天经地义,你连家都养不了算什么男人!
        如此看来,不单是女人被物化,男人其实也被物化。彼此物化对方,赋予对方所谓天经地义的价值和作用,是中国式夫妻关系中耐人寻味的特点。
        那么在被物化时,为什么女人反应激烈,男人却大多选择隐忍不发?
        不可否认,在中国式夫妻关系里,男人能获取更大的利益。一方面,现代社会更多的女性走进职场,分担了男性赚钱养家的责任重担,让男人享受了社会进步观念进步的红利;另一方面,深受中国传统的男女分工观念影响的我们,还自觉不自觉地要求女性生养教育子女,照顾丈夫公婆,让女性在新旧观念的夹缝中身心备受煎熬,独自挣扎。
        近几年,与所谓的物化女人、物化男人互相呼应的是对于婚姻关系的新定义,那就是婚姻关系是利益共同体
        我在想,这个利益除了每每被提及的房子车子票子这些物质衡量,夫妻双方在共同生活的岁月里,给予对方的理解、包容、接纳、关爱以及精神上的相互支撑,也应该是利益吧。
        设若如此,夫妻间被物化为对方的工具,相互输出利益,以达成互补或者均衡或者让双方获益最大化,似乎也没有那么凉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