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科学家事迹(精选篇1)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作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钱学森,数十年呕心沥血、攻坚克难,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他的爱国奉献精神激励了无数中国人。
从1923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始,钱学森就立下要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报效国家的志向。1929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机车制造专业,后来受到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航空力量太弱的刺激,决心改变自己的专业方向,努力掌握飞机制造的尖端技术
1934年,钱学森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次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两年后,他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并先后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1938年至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卡门-钱近似”公式的建立。他在28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1955年6月24日,钱学森邮寄的一封信件抵达比利时,他希望委托妻妹转寄国内,其中写道:“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学森这几年中惟以在可能范围内努力思考学问,以备他日归国之用。”书信简练,却流露着迫切心情。
1949年新中国成立,钱学森便决心回国,但几经波折,一家人在1955年才登上归来的轮船。面对采访,钱学森说:“我打算回中国去,竭尽全力,与中国人民一道建设国家,使中国人民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经过长达21天的颠簸,钱学森一家于1955年10月回到祖国。仅一个月后,钱学森就深入东北地区的有关厂矿、大学和研究所考察调研。在访问哈军工时,时任院长陈赓大将专程从北京赶来接待他。
不久,钱学森起草的《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被送进中南海。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任院长。但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团队中甚至有人连导弹都没见过,研发尖端武器异常艰难。
面对重重困难,钱学森从最基础的工作干起,他编撰了一部基础教材《导弹概论》,启迪中国第一代从事导
弹和火箭研制的航天人。当时,钱学森是我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的总体技术负责人,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钱学森和其他专家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克服了无数技术难关。他对中国导弹研制充满信心,“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10年后,1966年10月,两弹试验结合成功。从此,中国的核导弹终于具备了威慑与实战能力。
晚年,钱学森依然牵挂中国航天事业,在82岁高龄时,他在信中说道:“21世纪的中国人,一定要在空天飞机上显一显身手,这是一件国家大事!”
在毕生实践着科学报国信念的奋斗历程中,钱学森淡泊名利、高风亮节,充分展现出一位科学大师的高尚风范。他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对我最高的奖赏。”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科学家事迹(精选篇2)
1942年,孙家栋考入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1958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后转入汽车系。新中国开始组建空军后,品学兼优的孙家栋作为急需的俄语翻译人才被选送入伍。
1951年,孙家栋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这个学院有一个传统:考试全部获得5分的同学,照片要挂在学校一进门的地方,一学年后如果能继续保持,便把照片往上挪,越往上人数越少,照片也越大。毕业时如果能在其上保留一张大照片,便可获得一枚印有斯大林头像的金奖章。1958年,孙家栋就带着这样一枚珍贵的金质奖章回到了中国。
1967年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担任院长。钱学森亲自点将并报元帅批准同意,由孙家栋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技术负责人。与9年前回国时学飞机服从国家需要从事导弹事业一样,他由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导弹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从自己已经熟悉并建树颇丰的导弹领域来到了空间技术研究院,担起卫星研制的重任。这一年他37岁。
从1967年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开始,孙家栋又先后担任了中国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他还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设计师。在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个航天飞行器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在研制试验过程中,深入实际,艰苦奋斗,带领科技人员攻克了多项技术关键,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他为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获七机部劳动模范称号,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8年,孙家栋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2年当选中科院院士,1996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3年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04秒,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中国深空探测的新里程由此开启。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科学家事迹(精选篇3)
由钱学森推荐,1967年,38岁的孙家栋受命领衔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0年4月24日,卫星发射上天并成功入轨,传回人们熟悉的《东方红》乐曲。
在半个多世纪的航天生涯中,孙家栋参与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第一:从担任我国第一代多个首发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支持研制7颗卫星,到多项重大航天工程大系统总设计师,领导研制20颗卫星。与孙家栋紧密相关的27颗卫星,就占我国成功发射卫星总数的1/3。
第一颗人造卫星
危急时刻签下“孙家栋要求再调5度”,探月工程总设计师78岁
“航天发展到现在,是世界公认的高风险活动。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往往带有灾难性的后果。”孙家栋说。
1974年的失败让他刻骨铭心。这年11月5日,发射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由于火箭上一个极其简单的导线质量问题,导致点火飞行后的火箭随同卫星一起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