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引起的突发公共事件综述元彬资料
自然灾害引起的突发公共事件综述
著者:臧义丰(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2009级临床一班)
刘德华与朱丽倩
摘要:为了保证自然灾害发生后卫生防疫工作能够高效有序的进行,防止并控制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暴发、流行。同时总结了我国前些年在自然灾害后卫生防疫工作方面的弊端和落后,通过收集一部分资料,提出了几点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自然灾害食物短缺公共卫生事件
正文: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对于地球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运用,从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地球开始慢慢经受不住人类无休止无节制的破坏和利用,导致近些年以来,地球的生态平衡破坏严重,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是由于自然界发生自然现象的突然异常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秩序混乱,社
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和阻碍的事件。在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出现的重大传染病疫情、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将进一步加深自然灾害的影响程度,从而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更大的损失。为了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有必要对自然灾害发生后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预期,并采取适当的措施积极应对,以尽可能降低其造成的危害。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对于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传染病控制工作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在这个意义上,可将灾害划分为突发性灾害,包括水灾,地震、火山喷发、海啸、台风等在短时期内造成重大损害的自然灾害;渐进性灾害,包括旱灾和现在已罕见的虫灾引起的饥荒等。后一类灾害由于没有对人类基本生活条件形成突然冲击,传染病防治工作可以更未有组织的展开。
由于自然灾害引起的传染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机制主要是:饮用水供应系统被破坏、食物短缺、燃料短缺、水体污染、居住条件被破坏、人口迁徙。这其中又以食物短缺和水体破坏影响最为严重。当规模较大,涉及地域广阔的自然灾害发生时,局部的食物短缺仍然难以完全避免。而且,在自然灾害如水旱灾害严重的时候,农业种植业本身也会
受到巨大的影响。加之基本生活条件的破坏,人们被迫在恶劣条件下贮存食品,很容易造成食品的霉变和腐败,从而造成食物中毒以及食源性肠道传染病流行的好发条件。水灾常伴随阴雨天气,粮食作物不宜储存,粮食极发生易霉变。当灾害发生在天气炎热的季节的时候,食物的腐败变质极易发生。由于腌制食品较易保存,在大规模灾害期间副食品供应中断时,腌制
食品往往成为居民仅有的副食,而这也为嗜盐菌中毒提供了条件。食物短缺还会造成人们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从而使各种疾病易于发生和流行。绝大多数的自然灾害中,都可能引起饮用水供应系统的破坏,这将是灾害发生以后首当其冲的问题,常在灾害后前期引起大规模的肠道传染病爆发流行。在水灾发生时,原来安全的饮用水源被淹没、被破坏,或被淤塞,使得人们被迫利用地表水做为饮用水源。这些水往往被上游的人畜排泄物、人畜尸体,以及被破坏的建筑中污物所污染。特别是在低洼内涝的地区,灾民被洪水较长时间的围困,更易引起水源性的爆发流行。在地的震时候,建筑物的破坏也会累及供水系统,使居民的正常供水中断。这对于城市居民的影响较为严重。而且由于管道的破坏,残存的水源极易遭到污染。海啸与风灾时也可能发生这种情况。在旱灾时,由于许多饮用水源枯竭,造成饮用水源的集中。在一些易于受灾的缺水的某些地区,居民往往需要从很远的地坑爹游戏攻略
方取得可以饮用的水。一旦这些水源受到污染,将会造成严重的疾病爆发流行。在一些低洼盐碱地区,水旱灾害还会造成地下水位改变,从而影响饮用水中的含盐量和pH值。当水中的pH值与含盐量升高时,利于弧茵等细菌的增殖。因而在一些传统老疫区,常会因水旱灾害而造成的再发,并且有时延续较长时间。
由于之前对于自然灾害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识较为落后并且不够重视同时没有足够的人才培养。前几年在我们国家发生了几次大规模自然灾害的时候,引起的传染病大流行已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破坏。例如汶川地震期间,由于没有充足的准备,导致了大量的难民在到达安置点之后有了较大规模的传染病情况发生。这种情况在卫生条件较为落后并且难民身体素质普遍较差的时候是非常的危险的,所以灾害本身并没有造成多么严重和重大伤亡的情况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让自然灾害的危害更加的严重。所以说建立起来一个强大的预警机制以及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人才是一件很有必要而且刻不容缓的事情。鉴于自然灾害对传染病发病的上述影响,自然灾害后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应有与正常时期不同的特征,且防治的组织领导应是政府有关部门。根据灾害时期传染病的发病特征,可将传染病控制工作划分为四个时期:灾害前期、灾害冲击期、灾害后期、后效应期。我国是一个大
国,一些地区为自然灾害的易发地区。因此,在灾害发生前,应有所准备,其中包括传染病防治工作。所有这些时期总起来讲,基本的步骤都是有相似和共同的地方。包括:传染病以及地理常识基本资料的积累。传染病控制预案的制订与计划。机动防疫队准备以及人员培训。所以就要针对一些易受灾地区,应定期对这些机动队伍的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对主要机动方向的卫生和疾病情况,进入灾区后可能遇到的问题有所了解。在大规模的自然灾害突然袭击的时候,情况往往十分紧急,在实际操作上不可能展开有效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但在这个特殊时期内,以紧急救护为目的的派入灾区的医疗队,就应当配备足够数量的饮水消毒地以及预防与处理肠道传染病的药物因为在自然灾害期间这两种传染病最为常见,并注意发生大规模传染病的征
兆,做出适当处理,以控制最初的传染性疾病暴发流行。重建众性疾病监测系统,避免有遗漏。重建安全饮水系统,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大力开展卫生运动,使易感人免疫力有所增强。防止吸血昆虫的侵袭,也是切断传播途径的一种方式方法。及时发现和处理传染源。对外流的人进行检诊。对回乡人进行检诊与免疫。对灾区的重建和对疾病重新进行调查,防止传染病在潜伏期过后再次在此处流行爆发。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课题组.国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J].医院管理论坛.2003.8.
[2]王文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政府应急能力建设[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11.
[3]李建平,李舰,单杰.潍坊市破坏性地震卫生防疫应急预案的研究[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3.5.
[4]郑静晨,樊毫军,侯世科.从中国国际救援队国外地震救援实战论灾害医疗救援模式[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6.7.
[5]王博.对自然灾害后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思考[J]商业周刊.2011
[6] 林殿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治[J].山东卫生,2003(3):44-45.
[7] 金大鹏,朱宗涵主编.全科医师实用手册[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
社,20002:38-239.
[8] 刘洪军,姚翠玲,许占英等.呼吸操对慢性阻塞性肺患者肺功能及血气的影响[J].临床肺科杂志,2006,11(1):63.
[9] 曾光,訾维廉,于国伟,等.中国两次特大自然灾害后的公共卫生服务[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2): 87-89.
[10] 杨文,敖睿,曹兆进,等.四川省绵竹市地震灾后早期防病评估[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8,24(11): 835-839.
梁山108将排名及绰号[11] 李君文,晁福寰,刘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饮水安全[J].癌变?畸变?突
变,2007,19(3): 184-187.
愿祖国繁荣昌盛类似句[1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性非典性肺炎预防控制培训教材》, 2003年。
[13] 孙传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的反思及对策研究》,浙江大学, 2004.5。
[14] 肖仁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研究》,《郑州大学》, 2004.5。
[15]军事医学科学院兽医研究所.玉树地区近年来动物疫病流行历史回顾[D].人兽共患病信息,2010-04-20.
[16]科学技术部.青海玉树地震抗震救灾实用技术[D]. 2010-04-22.
七夕节说说心情短语
[17]卫生部抗震救灾防病领导小组食品与饮用水安全组.抗震救灾食品和饮用水安全保障方案[Z]. 2010 -04.
[18]卫生部.卫生部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方案[Z]. 2010-04.
[19]吴永宁,靳晓梅.地震灾害中的食品安全与营养保障[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8,42( 7) : 470-472.